摘 要:讀與寫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讀寫是學生提升語文知識素養、增強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讀寫的相互融合,以促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提升。那么文章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談一談讀寫結合教學的策略,以期引導學生展開有效地語文讀寫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策略;研究
一、 引言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語文讀寫能力的關鍵時期,而從以往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仍有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對寫作或者閱讀缺乏興趣,尤其是對寫作的學習,很多學生都比較害怕寫作,覺得寫作很枯燥和乏味,從而對寫作產生一些抗拒心理。但是,讀與寫是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兩項基本技能。因此,教師有必要做好讀寫結合教學,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讀寫環境,進而促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必要性
(一)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要求
語文作為小學教學階段的重要科目,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來落實語文教學工作,才能真正讓學生學習到有用的語文知識。其中,讀與寫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大內容,也是學生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有必要落實好讀寫結合教學工作,以盡可能引導學生從讀寫結合中積累語文知識、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二)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有效方式
小學生的讀寫能力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在不斷地讀與寫中,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并自覺地閱讀與寫作,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對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涯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其可以靜下心來去自主學習、自主成長,從而積累對自己今后學習有用的語言知識。因此,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開展,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從語文課前預習著手,指定學生進行讀與寫的預習
雖然讀與寫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大重要教學環節,但是教師想要實現讀與寫的教學同步,則需要找到彼此的融合點,并結合長期有效的讀寫環節,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讀寫習慣。其中,教師需要放眼整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階段,先從課前將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工作落實好,從而為小學生后期的語文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當教師講授小學語文新課內容時,懂得利用語文課前時間,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的語文讀寫預習活動,以幫助學生提前預習語文新課內容,并掌握其中的語文課文結構、主旨等,從而做好正式課程的學習鋪墊。首先,教師應該依據語文新課內容,設計一些較為基礎和簡單的讀寫預習訓練任務,如閱讀課文、記錄課文中的優美字、詞、句,運用字詞來仿寫和造句等,從而引導小學生完成一些簡單的讀寫練習,以實現小學語文讀寫的同步學習。然后,收取學生完成的預習作業,分析學生存在的讀寫基礎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發現小學生存在的讀寫問題,進而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以有效推進后續的語文讀寫教學活動。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內容中的“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文為例,這是一篇講述西南邊疆的民族小學課文,作者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大青樹下的小學,來表達出各民族學生在祖國的大家庭里快樂學習與成長的情景,從而體現各民族之間的友愛與團結。為了在語文課前有效融入讀寫結合的教學思維,以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可以依據這篇課文內容,布置相關的讀寫預習任務。比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內容,朗讀課文的次數應該達到3次以上,并做到邊讀課文邊想象作者蘊含在課文字里行間中的思想情感。其次,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段,并嘗試概括出每個自然段的大致意思,從而在概括中提升學生的總結能力,進而鍛煉學生對課文“寫”的能力。再次,將課文中重要的、優美的詞句標注出來,同時要求學生選取其中的一兩個生詞進行造句,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與想象能力。比如,課文中的“絨毛”“摔跤”“招引”等詞匯非常生動,學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詞進行仿寫和造句,如選擇“摔跤”寫一句日常生活語句,讓學生結合生活進行詞語的造句,以實現小學語文課前的讀寫有效結合教學。
(二)從語文課內導入環節,實現讀與寫的有效結合
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環節,是整個語文課程的初始階段,也是語文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同時,小學語文教學時間有限,教師應該盡可能從課堂導入環節開始,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則后續的語文教學工作才得以順利地推進。其中,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時,就將讀寫結合教學落實好,以促使課程導入環節更加豐富多彩,且學生的學習也富有層次。比方說,教師可以先從小學語文課內閱讀的導入工作開始,引入一小段原文內容,并讓學生跟隨著錄音原文進行朗讀,以初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其次,讓學生熟悉課文中的各個段落,并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其中的關鍵字詞句,以及課文的結構、主旨、大意等,以在課程導入環節,提醒學生抓住課文中的細節內容,指導學生分析作者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描寫,使得學生記錄下相關的細節描寫內容,從而為寫作積累經驗。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適當組織課堂內的仿寫、續寫或者改編等寫作活動,以在閱讀學習中融入寫作,從而同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花的學校”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必須做好語文課程導入工作,以促使語文教學工作可以順利地推進。首先,教師可以將這篇經典的泰戈爾兒童散文詩集轉化為音頻及視頻內容,并利用多媒體設備直觀地播放出來。然后,學生可以直觀地跟讀詩文內容,從而初步感知詩文的情境。同時,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去仔細了解詩文講了什么內容,以把握詩文中的語言表述特點。其中,教師應當協助學生共同理清詩文中的生字詞。比如,以師生集體朗讀的方式,對“花的學校”這篇美好的童話詩文內容進行理解,以把握詩文的故事內容、品味詩文的語言及結構特點,從而體會作者蘊藏在字里行間中的思想情感,進而在交流中深化對詩文的認知。最后,教師需要督促學生勾畫出詩文中的重點詞、句,從而為后續的寫作奠定基礎。在學生基本了解詩文講了哪些內容,教師則可以適當布置一些隨堂仿寫任務,以提升課程教學的氣氛,讓學生從身邊選擇仿寫素材,就某一事件、某一個人或者動植物展開詩文的簡單仿寫,以借助仿寫任務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并激發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使其在原有詩文內容基礎上展開更為深入地學習與探究。此外,抽出課堂時間,讓部分學生將自己仿寫的內容朗誦出來,促使學生之間展開交流與互動,從而互相學習、互相借鑒,進而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并及時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
(三)從語文課后復習階段,落實學生讀寫活動
伴隨著我國教育工作的發展,傳統的語文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與當前課改要求不相符。而讀寫作為語文教學的兩大重點內容,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授課理念,沖破小學語文課本的限制,更多地結合課外語文材料,促使語文讀寫教學更具吸引力,才能讓學生產生讀寫的興趣和熱情。其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學內容,組織一些課后的讀寫復習活動,讓學生擁有更多機會去閱讀和寫作,以鞏固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首先,根據學生所學的內容,選擇一些相仿的閱讀書籍、文章段落等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課后的復習閱讀,以課后復習閱讀為基礎,開闊學生的寫作視野。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個寫作角度,進行文章內容的創作,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其將原有閱讀中積累到的字詞、文章創作特點等應用于實際寫作之中。最后,在班級內設計一個寫作活動區域,定期展示一些優秀的學生課外寫作作品,以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大膽創作。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中的“人物描寫一組”教學內容為例,這是一章關于描寫人物的課文內容,而學生能夠從中積累到描寫人物的手法。那么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課外閱讀活動,進一步閱讀其他關于人物描寫文章,從而幫助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手法,進而在人物的語言、動作以及心理活動等方面,強化學生的人物描寫能力。那么在課后復習閱讀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經典的人物描寫作品,如《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等國學經典,并選擇其中的一些經典人物描寫片段,讓學生進行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揣摩,以體會這些片段中在表現人物性格中的作用。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嘗試寫一段人物描寫,以同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比方說,讓學生選擇身邊父母、親戚、朋友為人物寫作對象,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進行人物描寫,從而強化學生對人物描寫的能力。此外,對優秀的寫作作品,教師可以將其展示在寫作角內,讓大家鑒賞和學習,最終營造出良好的語文讀寫教學環境。
四、 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讀寫是當前小學生需要掌握的兩項學習技能,而學生也只有掌握一定的讀寫能力,才能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因此,從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教師必須采用有效的讀寫結合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寫作,以實現讀寫結合的同步教學,這樣學生的讀寫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寫能力。其中,教師可以從課程教學伊始,引導學生做好讀寫的預習,再從課中以及課后等階段展開讀寫教學,從而將讀寫教學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進而讓學生全方位地提升讀寫能力,最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
參考文獻:
[1]楊雪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做到讀寫結合策略初探[J].教育,2015(23):229.
[2]顏克秀.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J].讀與寫,2019,23(18):221.
[3]李秀麗.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初探[J].讀與寫,2015,37(17):310.
[4]蒙晗.小學語文課堂讀寫結合教學的問題分析與教學策略[J].小作家選刊,2017,12(5):271.
[5]黃謹楓.小學語文讀寫結合同步提高的教學策略初探[J].語文課內外,2018,11(21):181.
作者簡介:
陳容妹,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詔安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