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能夠有效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學實效性,文章通過具體論述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地理;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一、 引言
地理課程就是一門具有自然學科性質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學科。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的地理素養,便需要老師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有效增強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 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因此,在高中地理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導學生逐步樹立起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
首先,選取生活化素材來引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由于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在地理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可指導學生密切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地理現象,讓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夠被充分激發出來,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學習《氣壓帶和風帶》這節內容時,老師可讓學生密切觀察自己生活的城市在冬季、夏季不同風向存在的差異性,以及和其他地區之間的風向差異,讓學生能夠對氣壓帶和風帶有一個初步的認知。然后,讓學生將不同季節給自己所帶來的直觀感受描述出來,以便能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以此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目的。
其次,借助多媒體教學媒介來呈現抽象的地理知識。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識點的趣味性,從而更加主動地投入高中地理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從而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世界地理分區和主要國家》這節內容時,老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不同國家的代表建筑圖片和視頻呈現出來,讓學生能夠通過觀看視頻和圖片去感受不同地區呈現出來的風俗民情,以便來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再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災害》這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報道與自然災害相關的新聞內容,讓學生能夠深入認識到自然災害給人們的實際生活所造成的影響,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必要的逃生手段,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學科知識點的魅力,這樣學生便能夠自主參與到地理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掌握地理學科知識點的同時能夠逐步增強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
在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老師便需要積極轉變在課堂中的角色,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轉變思維方式,以便能夠讓學生在理解地理知識點的同時能夠讓自己的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同時,由于不同學生的思維角度不盡相同,所以老師在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從而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注意教學語言的把握,并注意教學用語的規范性,以便讓學生在地理課堂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嚴謹的科學素養。其中,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師所講授的知識點,但無法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這便要求老師采取問題設置、課堂討論和即興演講的形式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內容教學過程中,其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地理課程的基礎知識點和規律分析,還需要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基礎知識來解決地理問題。因此,在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首先將非洲氣候的分布圖展示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為什么幾內亞灣的熱帶雨林氣候延伸到了北緯15°附近?”其中,大部分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赤道低氣壓帶北移。”這時老師再提醒學生:“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范圍不會那么大,所以可立足于其他角度對這里的氣溫和降水因素進行分析。”當學生的思維打開之后,便能夠很快速地聯想到洋流、盛行風、地形等幾個方面的知識點。
然后,老師再提出“南緯30°附近的熱帶草原氣候的分布”問題,這時大部分學生便能夠自然聯想到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方面,但當聯想到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范圍時,這種說法則無法得到正確解釋。這時老師便可以指導學生從其他角度進行分析。大部分學生通過思考之后得出:“濕季主要是因為東南信風越過暖流上空帶來了大量的水汽,而干季則是副熱帶高氣壓帶北移影響到該地降水少,從而形成熱帶草原氣候的特征。”這樣不但能夠讓高中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識,而且還能夠最大限度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提升高中學生的地理素養。
四、 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質疑中提升
當前大部分高中學生的思維都比較活躍,常常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會提出讓老師想象不到的問題,所以老師在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現有知識點作為支點,提出合理的教學問題來引導學生學會質疑,以便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質疑中得到提升。因此,老師不能夠片面地追求教學進度而忽略了學生對某些知識點存在的質疑,而是需要肯定學生所提出問題的意義,并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和探究,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形成求異思維,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地理知識。例如,在學習“眾多的人口”這節內容時,老師可引導學生觀察我國的人口密度圖,并讓學生在觀察圖片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人口密度的多少與地形、氣候條件之間是什么關系?”通過緊密結合教學目標進行設疑,這樣學生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便能夠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思維,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 設計自主學習任務,注重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達到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環境污染與防治》這節內容時,老師可提前布置教學任務,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下的時間搜集相關的素材。如以“當今中國主要的環境問題與防治”作為主題,讓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整理成冊,并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自己對于“防治問題”的看法。然后,再安排小組長代表進行發言,讓各個小組相互進行討論,從而整理出完善的環境防治方案。其中,有的學生說:“當前工業污染是我國最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而這種污染主要是由工廠排放的廢棄和廢水所造成的,所以國家應該加強對廢氣廢水排放標準的管理和監控,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有的學生說:“生活污染是當前中國最嚴重的一種環境污染問題,而這種污染問題又主要是因為人們在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垃圾尚未有效處理所造成的。我們作為社會公民,便需要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堅持從自身做起,堅決不亂扔垃圾,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真正做到互相監督和互相引導。”通過合理設置自主學習任務,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以此達到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六、 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就是用理論知識進行實際問題分析,并用實際現象去進行理論知識驗證,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相關的知識點,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通常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認識的過程,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應充分遵循由直觀到抽象的思維認知,并沿著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路線進行。這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便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知識。其中,在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時,老師還應該充分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點應用到日常的實踐過程中,以便學生讓學生能夠將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識點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如果學生通過地理課堂學習只能夠解答考試過程中的一些地理題目,則無法真正達到地理課程教學的目標,而是需要讓學習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并學會應用教材知識點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逐步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河流地貌的形成”內容的時候,老師便可以結合教學目標設計下列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先回憶一下自己記憶中的河流地貌,并積極地思考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的特點是什么?其次,讓學生討論這些河流地貌形成主要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最后,組織學生自主進行演示實驗,并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中河流地貌形成主要是受到哪些因素影響?這樣學生在實驗的學習過程中不但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特征,而且還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流水沉積的規律。學生在參與地理課堂教學結合的活動過程中,能夠真正做到手、口、腦并用,從而在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能夠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提高。
七、 結語
總之,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便需要老師充分尊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地理課堂的學習過程中。這樣學生的地理素養在得到提升的同時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詹秀娣.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
[2]馬麗敏.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7):36.
[3]馮麗君.情境激趣,參與教學: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6):36-37.
作者簡介:紀建武,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泗洪縣洪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