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城西小學 唐家寶
計量單位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以蘇教版數學教材為例,二年級下冊的《分米和毫米》、三年級上冊的《千克與克》、三年級下冊的《千米和噸》、五年級下冊中的《多邊形的面積》等內容都與“計量單位”有關,由此可見,小學生在“計量單位”的學習成果直接關系到今后的數學學習質量,因此,需要數學教師加以重視。但是在傳統的“計量單位”教學中,教師更加傾向于“計量單位”的直接講述,緊接著就通過習題訓練的方式,讓學生記住并學會問題解答。但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生對各種“計量單位”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教師所講述的理論層面上,無法將每一個計量單位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應找出“計量單位”教學問題的有效改善策略,引領小學生走出“計量單位”學習的模糊狀態。
對于小學生而言,貼近生活的或者是更加直觀的學習方式更有助于新知的理解與記憶,“計量單位”作為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重點內容,貫穿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始終,在這種情況下,學好、學會“計量單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計量單位”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計量單位”,但是“計量單位”這一知識點過于抽象,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若是單憑教師的講述,并不能做到真正理解。那么,此時教師應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尋找小學生生活中的“計量單位”,并引領學生在生活經驗的思考中感悟“計量單位”,從而獲得真正的理解,避免小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知識模糊點。比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創設“裝修參觀”的情境,在新房未裝修之前,通過多媒體課件觀察,學生們可以看到房間在空無一物的情況下特別寬敞,而在購置家具用品的時候,房主會測量房子的各角落長度、面積,然后測量將要購置物品的長度、寬度,引領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對“計量單位”進行思考與感悟,以此消除小學生在學習中的陌生感,為計量單位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
在“計量單位”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學生看似已經聽懂了教師所講述的“計量單位”的定義,但是在實際的習題解答或者實踐運用中卻紕漏百出、錯誤連連。導致這種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計量單位”習得皆源于教師的講述、書本的閱讀、網絡媒體途徑的觀看,并非真正參與到“計量單位”的探索過程之中,沒有親眼看見、親手觸摸,因此對“計量單位”也僅僅是“熟悉”而已,無法達到真正理解的地步。對此,教師應在的教學中給學生創造更多探索與體驗的學習過程,在體驗中獲得學習質量的提升。比如在“計量單位”的教學中采用比較估測的方法,教師給學生分別展示1 平方米、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物體,讓學生在實際的對比觀察中發現不同面積單位物體大小的差異原來這么大。在真實物體的觀察、觸摸中增加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對比估測中掌握“計量單位”的基本技能。
“計量單位”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因此,數學教師在“計量單位”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給學生布置具備實踐性特征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實踐操作的親身經歷中學會運用“計量單位”,靈活運用“計量單位”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實現“計量單位”教學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在“面積”的教學之后,教師布置課后學習任務:一塊糖的面積大約是多少?一部手機屏幕的面積大約是多少?一張學習桌的面積大約是多少?一個操場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又如,在“克與千克”的教學之后,教師給學生布置稱重學習任務:10個雞蛋的重量是多少?1 袋味精的重量是多少?1 本書的重量是多少?20 本書的重量是多少?讓學生在實踐測量中積累經驗,在“運用”中明白“計量單位”的抽象知識源于生活表象,進而挖掘出“計量單位”的本質。
結合上文可知,在“計量單位”的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給學生創造感悟、體驗、運用的機會,讓學生在充分參與中看到“計量單位”的生活本質,降低小學生在“計量單位”學習中的理解難度,以此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