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姣
摘 要: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在學習中、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確語文學科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結(jié)合生活實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斷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將從確定語言訓練點、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以及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三方面來闡述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語文學習做到教學做合一。
關鍵詞:文本解讀;表達能力;語言訓練
一、加強學科工具性,明確語言訓練點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兼?zhèn)涔ぞ咝院腿宋男缘膶W科,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要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知情懂理,還要讓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表達。但在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中,人文性還是占了主要地位,使得很多孩子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通順、完整地進行口頭表達,而進行良好的書面表達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充分結(jié)合文本,尋找其中適合的語言訓練點。
例如,在原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第27課《孫中山破陋習》中,讓孩子理解小孫中山勇于反抗封建陋習和媽媽無奈不舍的思想感情其實是比較簡單的,通過朗讀和教師的點撥,孩子很快就能總結(jié)出課文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師不必花很多時間進行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體會,而是可以多花時間來關注課文的表達形式和其中適合學生模仿學習的語言點。在本課中,教師就可以抓住這部分對話描寫和其中的提示語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模仿。先讓學生說說通過對話來表現(xiàn)媽媽和孫中山的心情與態(tài)度好不好,好在哪里等等,然后通過對人物語言的朗讀、理解,教師引導分析,讓學生知道在寫人物語言時,語言要簡練,突出重點。再讓學生比較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區(qū)別,當把一個人的語言進行書面表示時,是比較麻煩的,要牢記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尤其是上引號和下引號。最后關注人物語言前面或后面的對話提示語,“生氣又心疼”“嘆了口氣”“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這三處,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tài)、心情等方面的描寫對人物說話時的表現(xiàn)進行了提示,使人物更鮮明,句子更生動。教學時先讓學生明確什么叫對話提示語,它用在哪里,該怎么用。
二、引導與示范相結(jié)合,鍛煉表達能力
語文課堂是學生鍛煉表達能力的最直接場合,但在很多語文課上,老師常常把時間花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課文思想感情等方面,很少有時間留給學生,很少給學生機會進行表達的鍛煉和訓練。
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十課《成語故事》中,兩個成語故事分別是《自相矛盾》和《濫竽充數(shù)》,這兩個故事篇幅短小,屬于小內(nèi)容見大道理的課文,文本難度適中,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和總結(jié),也能較快總結(jié)出故事中的道理,但我們?nèi)绾卧谟邢薜奈谋局虚_拓隱藏的語言訓練呢?本課可以結(jié)合課后習題,“如果你當時在那個賣矛和盾的楚國人身邊,你會跟他說什么呢?”“如果你是南郭先生的朋友,你會說什么呢?”把這樣具體的問題出示在課件上,先讓學生思考,自己試著說一說,然后同桌或四人小組交流,再給學生具體的句式或結(jié)構(gòu),讓學生進行填空式的說話練習,最后有時間可以讓學生自由地說,教師在這里的角色是引導者和示范者,當學生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教師要循循善誘,幫學生引出想說的話,或是幫學生進行概括或總結(jié)。
三、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多傾聽少主導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當是主體地位,教師是引導者和示范者,但在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中,常常有教師主導課堂,學生只是教師陪襯的現(xiàn)象,這是極不可取的。現(xiàn)在教師常常會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想多留時間提優(yōu)補差等原因,壓縮課堂內(nèi)容,把學生表達想法的時間壓縮,語文課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這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很不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位置,預留時間給孩子進行展示和表達,把舞臺還給孩子。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課《荷花》是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散文。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在第一課時通讀了課文的基礎上,第二課時通過一個大問題去引入:你覺得荷花哪里最美?請你找一找,畫一畫,想一想,可以的話再寫一寫。通過這樣一個大問題來統(tǒng)籌全文,讓學生自主學習,把覺得美的地方畫出來,然后全班交流你覺得哪里美,為什么?通過學生的交流來一步步學習課文,而在這些交流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在這一課中,若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相信學生的回答不會比老師按部就班的講解差。
只有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多看、多聽、多說、多練,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語文課堂加深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的語境來加強語言鍛煉,豐富學生詞匯,讓學生懂得正確的語法規(guī)則,讓他們在課堂中不斷、重復地練習和模仿,從而逐漸掌握,達到發(fā)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