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菊 董偉啟

摘 要:電商在促進“三農”發展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越來越明顯。許多農民通過電商實現了脫貧致富,農村電商發展成為熱點。農村電商與精準扶貧的結合有利于提高扶貧效率。分析農村電商扶貧概況,探討了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的路徑,提出了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的建議,為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路徑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5-008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使電商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村電商成為熱點。農村電商的發展能夠促進信息流動,打破時空界限,幫助農民克服原有的信息弱勢,直接對接大市場。電商企業在農村遍地開花,推動了更多農民通過電商脫貧致富,越來越多“淘寶村”的涌現體現了電商對促進“三農”發展的積極影響。2014年,國務院扶貧辦將電商扶貧正式納入扶貧體系,于2015年將其作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開始實施,許多貧困地區通過電商精準扶貧政策實現了脫貧摘帽。
1? 農產品電商與電商精準扶貧概述
1.1? 農產品電商
農產品電商屬于農村電商范疇。農村電商是指將互聯網嫁接于各類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實現農業信息化。農產品電商是指在電商平臺上主要銷售農產品的電商。農村在特色農產品生產方面具有資源稟賦優勢,電商平臺能將農產品與大市場聯接起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1.2? 電商精準扶貧
電商興起之初,吳敏春(2002)[1]認為,貧困地區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電商發展貿易、搞活市場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這是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的有利條件。精準扶貧要根據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農戶狀況,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電商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幫助農民克服原有的信息弱勢。汪向東(2016)[2]認為,電商精準扶貧是將電商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作用于幫扶對象,創新扶貧開發方式,改進扶貧開發績效理念與實踐。電商精準扶貧的手段是發展貧困地區電商,目標是提高精準扶貧家庭的實際收入。電商精準扶貧就是讓貧困地區農產品對接電商市場。
2? 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路徑構建要素分析
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具有天生的資源稟賦。在電商扶貧中,農產品上行是重點,但農產品流通不暢一直約束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農民增收。農產品銷售難是農業生產分散式經營與大市場、大流通不適應的結果。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電商等新型商業模式可以更好地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實現農業與市場需求的對接。發展農產品電商能夠改善農產品流通狀況,促進農產品貿易,增加農民收入,為農產品流通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農產品電商的健康發展以及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路徑的構建涉及多個主體,例如政府、農戶、農企、電商平臺公司、物流公司等。因此,構建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路徑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參與[3]。
2.1? 發展農產品電商,電商平臺是關鍵
電商平臺在市場與農戶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解決了信息不對等問題,農戶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市場需求,改變農產品流通不暢的處境。農產品電商主要借助第三方電商企業建立電商服務平臺,實現農產品上行。農戶可以與流量比較穩定的大平臺進行合作,充分利用各大電商巨頭“市場下沉”的機會,實現農產品上行,例如阿里的農村淘寶。此外,還可以入駐本地電商平臺。本地電商平臺的最大特征是區域化,與傳統電商相比,本地電商平臺更易獲取本地用戶的信任,能夠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目標用戶更小眾、更精確,有利于建立本地品牌。
2.2? 發展農產品電商,農產品品牌是保證
要想讓農產品賣得更好,必須實現品牌化。農產品品牌化能擴大農產品的影響力,提高產品的品牌價值和附加價值。每個地域都有其特殊性,經緯度、土壤濕度、光照強度不同,都會培育出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即使品種沒有區別,但是其他方面也會存在差異。要體現農產品品質,避免同質化,根據地域特色尋找差異。例如與其他地區相比,貴州威寧的土豆口感更好。在農產品市場,地域品牌的影響力比產品品牌更大,需要在此基礎上挖掘產品的特色賣點,進行專業化、品牌化包裝[4]。
2.3? 發展農產品電商,政府支持是保障
在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中,政府應該扮演輔助、扶持角色。農村電商精準扶貧模式強調可持續發展,電商扶貧的理念更傾向于開發式扶貧,需要逐步形成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自我積累和發展,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溫飽、脫貧致富。發展農產品電商需要貧困農戶提供助力,但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離不開政府的幫扶和領導。發展農產品電商需要發揮縣級以上政府的公信力,當地政府強有力的組織和支持能為農產品質量作信用背書。政府可以為本地第三方電商企業提供公司注冊、稅收、資金等支持。政府要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網絡建設、快遞物流體系,打通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同時,政府應該重視對電商人才的培養,引進更多電商人才[5]。
3? 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路徑構建
通過分析影響構建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路徑的因素,構建出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路徑,見圖1。
在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路徑中,參與主體有精準扶貧戶、政府及電商平臺。由于農產品資源閑散,政府需要整合農產品,再通過第三方平臺對接大市場。在此過程中,政府主要起監督和整合資源的作用,不參與農產品流通過程。
4? 構建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路徑的對策建議
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是通過促進農產品上行,推動農村貧困地區產業和經濟發展,增加貧困主體收入。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的目標是讓生產者更好地將本地產品和服務銷售出去。因此,需要實現信息流通與物流流通,從政府的角度提供產業、服務、人才支撐,讓產業的發展更符合電商發展的要求[6]。
4.1? 完善信息通道跟物流通道
電商的出現緩解了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信息是電商的關鍵要素,目前各大電商平臺始終圍繞對接供需兩端的信息開展工作。對于貧困地區來說,要完善當地網絡基礎設施,加強推廣應用,促進本地供需信息與大市場對接。物流是電商的必要支撐,貧困地區物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交通設施不完善,導致運輸和配送成本增加。在不斷提升貧困地區道路通達率的同時,應優先改善市場潛力大以及需求大的貧困地區的道路交通條件,逐步完善所有地區的交通設施[7]。
4.2? 推動人才服務發展
貧困地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教育和培訓能夠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在人才引進方面,可以通過提供發展平臺、解決生活問題等措施有針對性地引進各類人才,包括專業技術人員、企業家等,為引進的人才提供進一步學習成長的機會,增加創業機會。推進創新創業孵化園區的建設,為外來人口或者本地人口提供發展平臺。在人才培養方面,農產品電商需要對農戶實施精準扶貧,在教育培訓方面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8]。
4.3? 提高農產品質量,培育農產品品牌
綜合當前貧困地區農產品特點與地方特色,挖掘當地農產品潛力,創建自有品牌,發揮品牌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同時,建立嚴格的農產品生產標準,做到農產品生產源頭可追溯。推行質量認證和食品安全責任險,加大對農產品標準的認證力度,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增強農產品競爭優勢。
4.4? 推動本地電商協會發展
電商協會包含合作社、聯盟等非營利性社團組織。例如“遂昌模式”中的遂昌網店協會是由社會團體法人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是實現網店會員與供應商“信息共享、資源互補”的服務型公共聯合平臺。電商協會是具有新的屬性和功能的組織,其會員包括電商企業、行業生產商、網絡銷售商以及其他為網店銷售提供服務的服務商。本地電商協會對行業發展有重要作用。行業協會可以為行業發展制定標準和規范,也能圍繞電商在整個組織內形成新的分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貧困地區應建立電商協會并發揮其應用有的作用。政府可以鼓勵并監管電商協會的發展。同時,鼓勵發展其他有助于行業發展的合法組織,適當扶持助其發展壯大,為電商發展注入新動力。
參考文獻:
[1]吳敏春.信息扶貧——貧困地區發展電子商務對策[J].社會福利,2002(7):45-47.
[2]汪向東.電商扶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看,怎么辦?(上、中、下)[EB/OL].[2016-01-08].http://blog.sina.com.cn/
s/blog_6e5f622c0102w9bk.html.
[3]郭崇義,米婷禎.隴南電商扶貧:模式、機制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9(10):80-82.
[4]趙平.轉型升級背景下電商扶貧推進策略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69-71.
[5]李秋斌.“互聯網+”下農村電商扶貧模式的案例研究及對策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179-188.
[6]王旭杰.寧夏電商扶貧政策發展路徑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7(S1):74-76.
[7]陳曉琴,王釗.“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扶貧實施路徑探討[J].理論導刊,2017(5):94-96.
[8]邱淑英,紀曉萃.基于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中電商的應用研究[J].中國信息界,201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