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朝暉
【摘 要】 課堂提問作為教師增進師生關系、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彰顯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關于如何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本文通過研究小學數學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的環節,分析當前影響提問效果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建議,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提供一些幫助和支持。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實施,教師也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積極進行調整以期能夠適應新時期教學要求的變化,并通過提高教學有效性實現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由于數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邏輯和推理性,側重于考查學生的理性思維和運算能力,但是對于剛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對數學抽象的知識很難理解,而且不能長時間集中精力放在數學問題的研究和思考上。因此課堂提問作為一種能夠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方法被廣大教師運用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但是在當前教學活動中卻出現了一些影響這一教學方法有效實施的問題,需要我們對此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對策和建議。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現狀
1. 問題設計缺乏實際價值
在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環節,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停留在表面層次,即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為主。而且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具有較強的隨意性,比如,有的教師隨口向同學提問:“能聽懂嗎?”“是這樣的嗎?”等一些簡單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沒有實際的意義和價值的。
2. 課堂提問沒有針對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目的,但是當前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問題設計時,沒有與學生的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情況為基礎,也沒有準確把握提問的時機,這是造成課堂提問缺乏針對性的主要原因。
3. 提問只涉及部分學生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一名學生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因此將更多的精力和目光投向這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對那些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則較為忽視,在對學生提問時,比較關注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的表現。這樣的課堂提問現狀,嚴重影響教育的公平性以及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建議
1. 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
在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中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首先需要教師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數學問題,增加問題的趣味性,從而吸引更多學生的關注,并在老師思路的引領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第二,教師要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及時做出合理性的提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并對下一步的復習、預習做出更為科學的指導。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向同學提問:如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換成正方形或長方形,進而求出其面積。
2. 問題設計要注意層次性
問題的層次性是指,一方面要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采用不同難度的問題進行提問,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提出具有拓展性的問題,而對于數學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則以基礎性的問題為主,同時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重新建構,形成系統的認識并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另一方面,問題的設計要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遞進,采用螺旋上升的策略,由基礎知識向拓展知識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力。例如,在講“小數除法”時,教師首先向同學講解被除數是小數時的解法,接著向同學提問:如果將除數換成小數應該怎么解答呢?這樣的數學問題,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 提問方式具備多元化
由于小學生對新奇的事物好奇心比較重,如果僅采用單一陳舊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學生的需求,那么教師就可以從多元化的提問方式入手,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比如可以采用假設式提問、發散式提問、直述式提問等,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節的內容學習時,教師引導學生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分別做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然后向學生提問:長方體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那正方體的呢?如果把長方體怎樣變化可以得到正方體呢?這樣多種方式的數學問題,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多角度發散。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依托,精心設計出符合學情的課堂問題。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進而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實現數學思維和運算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娜.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J].科技視界,2020(23):150-151.
[2] 胡發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8):150-151.
[3] 張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探究[J].才智,2020(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