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愛麗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誦,自讀自悟,可以創設情境、培養閱讀興趣、開展閱讀活動、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著名的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應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其現有的特點采用合適的閱讀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并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閱讀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同時,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以最好的狀態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逐漸養成善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綜合能力。閱讀教學是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塊核心任務,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角度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或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以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際與理論、形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等問題,以此來達到高效的課堂教學,從而深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配合教師,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制作一些相關課件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起學生閱讀的欲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讓學生愛上閱讀、喜歡閱讀。
二、開展各式各樣的閱讀活動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想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并積極開展各式各樣的閱讀活動來培養學生愛讀書的習慣,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例如,教師可采用“親子家庭讀書”的形式要求家長在家對學生進行陪讀,或者在班級內規定每天固定時間組織學生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讓學生相互分享近期的讀書收獲等方式,以此逐步引導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量和閱讀量。
三、提高閱讀興趣、邊讀邊悟
學生在小學階段通常都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且他們的興趣一般都是在趣味性比較強的事物上,由此可知小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因此,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把閱讀當成興趣,學生才會愛上閱讀,進而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閱讀課堂中應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在授課時教師可使用活潑生動、幽默風趣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體會文章主旨,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提升學生自身的閱讀質量與閱讀效率。同時,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文本閱讀的指導,教給學生多種閱讀方法,例如朗讀、默讀、看目錄等,都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閱讀狀態,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咀嚼、品讀文本,邊讀邊悟,從而體會閱讀的快樂。
四、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傳統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模式相對單一,主要圍繞著“教”與“學”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種被動學習的方式容易使學生受到所學知識的限制,學生思維得不到發散,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難以激起學習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綜合教材、學生以及自身的特點開展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在授課時要善于觀察學生的閱讀狀態,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不僅要給予閱讀能力較強或閱讀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以鼓勵,同時也需照顧閱讀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正確引導其快速高效地進行閱讀,喚醒學生的潛能,強化學生的自信。
讀書是語文教育的原點,也是充分理解文本的一種有效閱讀方式。因此,教師應重視激發學生文本閱讀的興趣,同時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直接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自主朗讀、自主思考、自行感悟,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總之,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是提升學生文本閱讀和自主學習的關鍵,這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創新力得到充分發揮,并且還能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對學習更加有興趣,能夠更加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從而提升自身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鄒桂云.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49):96.
[2]劉宇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本文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1):16-1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