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敏
【摘 要】 新制定的2017版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思想政治課的核心素養,其中政治認同是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最核心的素養。但在實際教學中,高中生的政治認同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如何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成為了國家和整個社會談論的熱點話題。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 政治認同? 培養
一、如何理解“政治認同”素養
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以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方面正式確立下來?!罢握J同”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首要素養,在四大核心素養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認同也是思想政治學科最根本的任務。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包括制度認同、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和價值認同四個方面。它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拔覈竦恼握J同,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養高中生的政治認同是實現我國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途徑
1. 提高教師的政治素養,在教中培養
一方面,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由于受升學率的影響,“灌輸”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政治課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過于強調對政治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內在的理解和接受,反而造成部分學生對政治反感,導致政治情感的缺失,無法形成政治認同。另一方面,還有部分教師囿于少數負面社會新聞的影響,在宣講“道路、理論、制度、價值觀”時底氣不夠,信心不足。讓政治認同教育興味索然,甚至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因此政治教師不僅要通過灌輸和宣傳等途徑將國家制度和政治價值傳播給中學生,還要轉變教學方式,內化價值認同。不刻意回避社會負面因素的存在,正視社會陰暗面,為學生答疑解惑,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理性、辯證地思考解決問題。比如在講到依法行政要求時,教材高度概括,學生理解起來困難,這時將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光明區區長孫連城的事例引入課堂,讓學生分組討論,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官員不作為相當于腐敗”的道理,通過討論讓學生不僅認識到理論的正確性,更清醒的認識到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從而能夠辯證看待現實生活中的陰暗面,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
2. 結合生活實際,培養政治認同
高中學生缺乏政治生活實踐,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還不能全面理解,所以導致學生對社會現象產生困惑。教師需要結合社會實際生活,用所學的政治理論為學生答疑解惑。例如在講授“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之后,結合部分農村出現“領取低保和精準扶貧款的是村干部的親戚”,首先讓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歸納:一是在村委會選舉時,對候選人的道德品質和公信力把關不嚴;二是低保和精準扶貧款的簽領程序不規范;三是村務公開、村民監督落實不到位。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這種現象并不能否認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適合國情的好制度,而且可以通過嚴格村民選舉、健全監督機制等努力對該制度加以完善。通過教師的答疑解惑,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從而促進政治認同。
另外針對校園手機屢禁不絕的現象,課堂上可以開展模擬聽證會活動,讓學生扮演老師、家長以及學校相關部門領導等角色,讓學生切身體會手機進入校園的利與弊,這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也有利于引導學生逐漸提升公民素養。
3. 引入時政熱點,強化政治認同
高中生參與政治生活相對較少,在政治方面的思想還不夠成熟,接受到的政治知識也還不夠全面,教師需要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問題、關心社會。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成功離不開對時事政治的恰當解讀,教師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選擇一些熱點時政,在課堂上播放一些時政新聞等,將學科知識傳授與時政教育相結合,對時政予以學科化解讀,這樣既能使學生能夠及時掌握時政熱點,加強對政治的認知,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認同素養。
例如在講授《我國的政黨制度》可以播放視頻“當選的國家主席手按憲法鄭重宣誓”,通過觀看這樣的視頻,然后讓學生談體會、談觀后感。這樣莊嚴的儀式學生會被感染,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也能產生一種對法律的敬畏感和對祖國的自豪感。教師還可以繼續追問:為什么要增加這樣一個莊嚴的程序?這樣同時可以水到渠成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4. 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促進政治認同
學生的政治認同培養單靠理論的學習是不行的,必須通過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的認同這種制度、道路、理論、價值觀。
例如在講解“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時,可以安排學生到博物館、紀念館觀看《復興之路》展覽、抗戰勝利主題展覽等。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增強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師還可以組建興趣小組,模擬各種政治運作的形式。例如“是否實行每位學生輪流當班長”,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個話題,模擬人大代表提案、討論、選舉,最終得出最后的“班法”等。通過搭建實踐平臺,讓學生在體驗中增強政治認同。
總之,在新一輪課改中,高中政治教師應從社會和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堅持改革方向,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提升政治認同,最終形成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
參考文獻
[1] 劉丙勝,劉卿.試論政治認同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04).
[2] 包鐸.基于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高中政治課堂研究[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