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欣靈(貴州醫科大學時珍學院)
現代“互聯網+教育”是一項現代化的優質教學方案,在進行教學時,在現代“互聯網+教育”中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都需要以完善的理論基礎作為指導并應用現代化的大數據教學模式,對教學方案進行管理。本文中,將線上和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方案進行了簡單分析探討了現代“互聯網+教育”應用與高校教學中的效果,并分析了多態化、多維度的評估體系,旨在為我國現代化的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提供幫助與參考。
隨著近年來我國現代教學環境的不斷優化,在“互聯網+教育”的教學背景下,網絡上的各種教學資源數量繁多,并且課程的種類也有極大的差異,但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許多教學資源都無法滿足我國現代化的教學需求,尤其是在進行微課的設計時,許多教學資源會導致教師無法進行有效的資源選擇,教師對資源進行選擇時,可能存在盲目性和主觀性,這就導致課堂存在明顯的形式化特點,很多時候“互聯網+教育”中的各種教學資源網網址作為資源的展現區,并不能夠對其中的許多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1]。
線上線下現代“互聯網+教育”是高校教學中現代“互聯網+教育”的主要理念,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當將線上和線下課程進行有機融合,并且在教學活動中作出相應的轉變,但教師并沒有對線上和線下教學進行統一應用,這就導致課程教學不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學習特點,導致課程教學混亂,尤其是大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并沒有對線上資源進行合理利用,一系列教學資源無法得到有效應用,導致學生的學習受到影響。
在開展線上教學時,大多數教師認為線上教學平臺主要是一種教學資源的展示區,教師會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制作的各種多媒體課件和影音教學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導致大量的教學資源無法得到有效應用,而學生的整體學習質量則會在這樣的狀況下受到影響。學生并沒有對教師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作出自我認知和再創造,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受到影響。
以學生作為中心設立教學內容,以“會做、做懂”為目標。有著名學者提出首要教學原理,鑒于首要教學原理的教學設立理論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討,有利于革新學生傳統的學習模式。現代“互聯網+教育”設計能夠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并且將教師與學生有機聯系在一起,使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育學生素質與創新能力,指引學生主動學習,不但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提升學習效率,加強學生間的互幫互助,構建新型師生、生生關系,這也是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現代“互聯網+教育”設計的核心理念。
在對不同專業的高校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設置不同的教學理念,使不同專業和不同水準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教學改善,在進行教學時需要了解不同單元的教學重點和教學內容,做好考試和其他教學活動的安排和設置,通過合理的管理來使學生的項目咨詢得到有效處理,尤其是部分學生在面對高校專業課程內容時,如果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對其進行簡單的課后指導。每一個教學任務都可以直接在線上平臺由教師直接下達,學生無需在教室便能進行練習,只要憑借線上平臺就能夠開展有效的自我學習,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提升,教師還需要在教學授課的視頻中,針對這一教學項目錄制規范化的答案講解視頻,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操作比對自己的操作,而無需像傳統課堂上等待教師指導,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2]。
智能學習平臺整體自動統計智能解析,線上課程資源便于查詢,互動教學系統全程記載教學信息,線上課程建立進度使其一覽了然。智能分析提供的統計功能達成了全過程、全方位的學習評判,方便學生及時調整學習行徑。智能學習平臺采集的學習信息能夠將進程性評判與終結性評判聯合起來,解決了傳統教學評判中只靠終結性評判的缺失,解決老師評判學生的日常問題。
基于“互聯網+教育”的高校現代“互聯網+教育”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備受學生青睞,教學團隊本身也獲得了教學素質的提高。“互聯網+教育”對教學期間采集的數據進行多維度解析,為科學客觀的教學評判提供保障,教師自身的信息化素養得到提升,在開展實際教學時,教師還需要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保證“互聯網+教育”滿足多維度的教學需求。針對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變化形勢,教務人員要與時俱進了解現代化的新型教學方案,應用于現代教學活動中,保證高校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