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智芳
【摘要】觀察建構材料的外形——給建構材料命名——材料的運用開始,通過觀察、操作、確定主題、設計思路等等,一步一步深入建構活動,那么,幼兒園如何讓幼兒進行創作性的建構活動呢?如何在建構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呢?
【關鍵詞】建構活動;數學能力;合作
從2017年9月開始,我園小二班參與了“幼兒園建構游戲對幼兒數學能力的影響”的課題研究探討。從購置積塑建構材料到老師培訓,課題研究開始了。在培訓課,從認識積塑建構材料開始,觀察建構材料的外形——給建構材料命名——材料的運用開始,通過觀察、操作、確定主題、設計思路等等,一步一步深入建構活動,在培訓的過程中,培訓的對象是老師,是成年人,較容易理解明白,那么,在幼兒園要如何讓幼兒進行創作性的建構活動呢?如何在建構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呢?
在小班的建構活動中,由于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少,他們的建構活動較隨意,出現無目的搭拼、 堅持時間短,還容易出現情緒情況,容易放棄。針對小班幼兒的情況,筆者在活動的設計上,注重由淺入深,從簡到繁。
一、熟悉材料
建構材料多而復雜,顏色的不同,形狀的多樣,功能的不同等等,上百種的材料,如何讓只有3歲的幼兒在最快的時間內熟悉呢?我們面臨到了課題的第一個難題。
小班的幼兒對于物品,第一直觀印象是顏色,色彩斑斕、鮮艷又漂亮的顏色吸引幼兒的眼球,筆者就從顏色開始,讓幼兒認識材料,首先學習分三種顏色的同類材料,逐步到學習多種顏色的同類材料;從學習三種顏色的不同材料到多種顏色不同材料。在學習分類的過程中,給材料起名字,學會和材料做朋友,通過觀察、游戲、講故事的方法,讓幼兒熟悉基礎材料。幼兒在認識材料的過程中,學會點數材料上的點點,區分材料的長和短,知道材料又長又短,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知道高的是磚,矮的是板。低結構材料是幼兒最快熟悉的,如有四個輪子的積塑材料、花、樹、小人像等,這些直觀辨別就可以,這些低結構材料也是幼兒最喜歡的材料,每次的建構活動,幼兒都喜歡用上它們。
二、豐富幼兒對建構物體的感性認知經驗
建構活動的內容,大部分挑選是幼兒身邊的事物,小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知不深刻,建構物體的興趣也就不大,老師首先要引導幼兒觀察身邊周圍的事物,學習從上到下、由里到外的觀察方法,對自己身邊的事物有細致的了解,逐步積累生活的感性經驗,讓幼兒在建構活動中產生搭建的興趣,并在搭建過程中有建構物體的突出明顯的特點。這些事物包括幼兒經常看見的車輛、動物、樓房、幼兒園、超市等等,除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以外,還有從書本、電視上看見過的事物,也能成為幼兒建構活動的主體。積累生活經驗是建構活動的關鍵。
三、學會操作低結構建構材料
低結構材料,容易讓小班幼兒產生搭建的興趣。在有四個輪子的材料上,運用堆高、平鋪的方法,就成了一輛小汽車,一些能力強的幼兒,會運用圍合的方法,搭出一輛小貨車,幼兒在搭建的過程中,會觀察自己身邊的同伴用什么材料,用什么辦法,模仿他們,當搭建成功的時候,幼兒會表現出興奮的情緒,拿著他的車子向同伴炫耀,一起溜車。低結構材料,小班幼兒掌握較快,容易搭拼出成品,能較快體驗搭建的成功,幼兒搭建的興趣大。但也有一些幼兒需老師或同伴的幫助,如果不適時介入,這部分的幼兒容易放棄搭建,沒有搭建的積極性。在搭建低結構材料的過程中,幼兒學會大膽操作,會模仿他人的作品,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四、學會觀察物體的方法
小班幼兒觀察物體沒有一定的順序,看見什么說什么,這樣的觀察往往會漏掉一些主要特征,在課題研究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些能力強的幼兒在觀察上會很細致,他們會發現一些大部分幼兒看不到的細微的地方,而這些細微的地方卻是這件物體的特征之一。如果老師能正確引導幼兒,教會他們觀察的順序,他們是會發現這些特征的,那在搭建的過程中,幼兒會把這些特征表現出來,搭建的目的就輕易達到了。小班幼兒要學會基本的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觀察方法。
經過小班一年的建構活動的開展,幼兒在搭建積木的過程中,對于物體的形狀、大小、長短、數量等客體性質的感性經驗有了一定的提高,獲得了許多積木與積木之間關系的經驗,學會思考和解決一些直觀、簡單的問題。
2018年9月,幼兒升入中班后,我們班繼續對此課題的研究探索。中班幼兒,在對生活認知上,有了質的飛躍,視野開闊了,見識多了,懂得的道理也比小班多了。在觀察、分析和表達方面進步了。中班第一個建構課題內容《鱷魚》活動的觀察分析課堂上,幼兒能根據自己對鱷魚的認識,積極發表意見,“我在廣州動物公園里看過鱷魚,它的樣子很兇,有大大的嘴巴……”“鱷魚有尖尖的牙齒……”七嘴八舌,說個不停,筆者問:“鱷魚的皮膚是怎樣的呢?”琪琪回答:“凹凸不平的。”筆者繼續問:“我們可以用哪種積木表示鱷魚凹凸不平的形態呢?”這問題讓幼兒停頓了一會,每張小臉蛋都是認真思考的神態,幼兒們三三兩兩地在小聲討論著……思考后,幼兒們有答案了,紛紛舉手,個個都躍躍欲試,希望教師能讓自己回答。在觀察分析活動中,幼兒們積極回想已有知識,認真思考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大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鱷魚”的建構活動中,幼兒們在挑選材料上用了較長的時間,他們一邊比較一邊小聲討論“哪些材料更適合表現鱷魚的皮膚?”他們在“挑材料—搭建—再挑材料—再搭建”的過程中,不斷運用比較長短、高低、形態的吻合等數學能力,嘗試用平鋪、搭建、圍合等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建構,力求搭建出一條鱷魚來。
五、合作搭建讓幼兒對建構活動更積極
在建構活動中,我們班的幼兒喜歡合作搭建,小班上學期的時候,對工作的分配比較隨意,誰喜歡拿材料就自己拿材料,誰喜歡搭就搭,往往出現了拿材料的人多,材料一大堆,一個人在搭建,忙不過來,所需時間較長,作品單一。小班下學期,幼兒們學會了組合,把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組合在一起,并成一件大的作品,在合并后一起增添部件,一起玩,對于組合起來的作品,幼兒們表現出得意洋洋的神態,可高興了。
上中班后,幼兒們學會了制定計劃和分工合作,他們在工作的分配中有了自己的主見,有一位小組長分配工作,負責挑積木的,負責搭建的,等等,分工清晰,組內的幼兒都樂于接受自己的工作,在搭建的過程中,他們會積極溝通、交流、分享建構的過程和結果。合作建構,讓幼兒體驗了合作成功的快樂,合作過程的樂趣,讓幼兒對建構活動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在合作的過程中,幼兒們也會出現一些數學問題,如房子的高矮、空間大小、動物的腿不一樣長、門柱不平衡的問題,這時候能力強的幼兒會為能力一般的孩子消疑解惑,老師要觀察分析,不要急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注意適時介入就可以。
在第一節“鱷魚”活動中,幼兒的作品相識度較高,因他們都喜歡模仿,看見別人這樣搭,自己也這樣搭,也因為老師的示范,固定了幼兒們的思維。所以,在搭建活動中,我們會和幼兒觀察分析物體,不會第一時間示范搭建,這樣他們才會搭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如,《鱷魚》一課中,堯堯小朋友搭建的“鱷魚”,體態是彎彎的,非常有動感。建構活動促進幼兒的客體認知發展,激發幼兒的創造性,以及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建構活動更能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白雪.建構區中教師對幼兒的支持性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