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鵑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學方法的有效創新等。文章在闡述核心素養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重點針對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9-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0-0060-02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初中階段是學生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形成的關鍵階段。在初中階段,教師通過有序地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采用正確的方式合理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將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層面的核心素養轉變為教育的主線,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視角出發重點探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的相關問題。
一、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及意義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個體應當具備的,能夠滿足其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伴隨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的一項重要的舉措。近年來,隨著核心素養理念在各教育階段的深入滲透,人們對核心素養的認可程度不斷加深。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提升有利于促進初中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發展。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應只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應該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科學的價值觀。為此,教師應轉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方法,突出核心素養的作用,把科學知識、課堂、核心素養、學生有機整合,為學生打造有利于其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核心素養對初中生的重要意義集中體現在:一是可以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有利于深化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深化其對法律、道德的認知,為學生將來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是目前階段課程改革的主要思想,還是學生健康發展的保障與需求。而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依托這門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大實踐價值。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策
在闡述核心素養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意義的基礎上,下文重點針對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一)轉變課程教學思想觀念,突出學生核心素養培育
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轉變教師的思想理念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深入掌握核心素養的含義,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有深刻的認識,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核心素養培育工作,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素養。學校應定期安排教師參與以核心素養為主題的座談會,且邀請專家對核心素養進行全面的剖析,深化教師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認識,進而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學校還應當組織以核心素養培育為主題的培訓活動,引導教師掌握與應用科學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以提升核心素養培育活動的實際效果。另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應該一起針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進行深入的交流,互相借鑒經驗,針對出現的問題一同商討應對的方式,以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準,從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合理地確定課程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初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合理地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并采用合適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具體而言:
第一,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要想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理念、掌握準確的法律知識,教師在編寫教學方案時,就需明晰教學目標,之后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確保既定教學目標的實現。首先,教師可安排預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有關章節內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累有關學習經驗。其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進行科學、準確的指導,使學生消化在預習過程中未完全理解的知識,同時優化與豐富自己的學習方法。再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科學地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以確保課堂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根據學生的興趣,合理選擇突出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法。濃厚的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推動力。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會顯著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應依據實際情況不斷變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思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嘗試使用創建教學情境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知識、“體驗”知識,領悟現象背后隱藏的道德理念。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通過組建學習小組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如在教室中創建法庭情境,使學生可以體驗司法人員工作的過程,感受法律的威力。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有關知識,且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性的同時提升了教學成效。
(三)注重課程與實際的緊密結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引入課堂,這樣有助于學生借助真實事件掌握有關理論知識。教師可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系統培育,利用真實事例讓學生牢固掌握道德與法律知識。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使學生懂得應該如何做。例如,對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校園暴力、白色垃圾等,教師可運用辯論會的方式讓學生積極探討,讓本來乏味、無趣的課堂轉變成學生積極進行自身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辯論拓展思維、深化認識、形成科學的三觀,提升自我的綜合素養。
同時,教師應當注重通過教學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要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因此教師可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和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件聯系在一起,以組織實踐活動、打造真實情境的方法,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有針對性的、有計劃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響應國家號召,結合相關知識內容,組織學生參與垃圾分類相關活動。在和學校周邊住宅區中的物業進行溝通,征得其同意之后讓學生在小區的垃圾回收處對人們怎樣按類投放垃圾進行引導。教師可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三名組員,并給每名學生安排不同的工作內容。其中一名學生將提前準備好的垃圾分類宣傳冊發給垃圾回收處投放垃圾的小區群眾,剩下的兩名學生負責講解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引導小區群眾按照類別準確投放垃圾,深化其按類投放垃圾的思想認知。這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了垃圾分類的作用,并主動踐行。另外,教師還可在節假日組織學生參加多種類型的社會志愿活動,如去福利院看望小朋友,去養老院陪伴老年人,去銀行、地鐵站、公交站等人流量比較大的場所充當秩序維護員,去學校周邊的街道、小區等撿拾煙頭、紙片等垃圾。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豐富了生活閱歷,體會到了為社會奉獻自身力量的快樂與價值,同時掌握了課本之外的知識,實現了綜合素質的提升。
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結合生活實際場景來開展活動教學。教師可引入真實事例,提醒學生只可以把網絡視為了解知識、開闊眼界的工具,不可過于依靠網絡,不可將網絡作為生活的全部內容,不可在網絡上散播不實信息,引導學生科學運用網絡以提高信息素養。教師還應當借助網絡中的一些優質的資源,發揮網絡的優勢,在提升學生鑒別信息能力的同時,借助網絡技術呈現出一些真實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知識,更好地在生活中進行深入運用。
(四)注重與時俱進地增加新內容,提升學生獲取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多領域知識的課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選擇恰當的時政材料與學生一同剖析,以這種方式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一同閱讀時政材料時,教師應當營造愉快的氣氛,讓學生勇于發言;之后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梳理,以學生發表的科學的觀點反駁其他學生的不正確觀點。這和教師采用講解的教學方法相比,更易被學生認同,進而實現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例如,當前全球各個國家都處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時期,每天均會出現數量眾多的和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各種信息。教師可先讓學生收集這方面的信息,之后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一同瀏覽、分析這些信息,一同梳理各個國家的防疫舉措,然后以“疫情防控關鍵階段中學生如何做”“疫情防控和自由民主的關系”“疫情當前國民是否要聽從中央政府的領導”等為話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發表自身觀點,讓學生經過探討提高對我國政府所采取的疫情防控舉措的認可度,利用這樣的方式培育學生的政治素養。
三、結語
在初中階段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育,有利于學生將來更好地學習和生活,而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由于自身的獨特性,成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在準確地把握核心素養的內涵基礎上,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與必要性有科學的認識,并深入摸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讓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目標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石 呂.道德與法治學科資源整合路徑的探索[J].新課程,2020(40):112.
[3]高雅玲.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J].新課程,2020(40):226-227.
[4]張生勇.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創新實踐[J].學周刊,2020(28):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