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期立


【摘要】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以掌握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要以課堂為主陣地,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和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抽象和概括能力。前不久,筆者教學四年級上冊《確定位置》一課,在這節課中,設計了談話引入、個性創造、尋找朋友、游戲闖關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細心觀察,親身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比較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數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逐漸生成,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合作;生成;抽象;游戲
《用數對確定位置》是北師大教材四年級上冊第63-64頁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了前、后、左、右、上、下和東、南、西、北確定物體的位置等知識的基礎進行教學的,是方向與位置內容的延伸與發展。如果說直線上確定一個點只需要一個數據,平面上確定一個點就需要兩個數據,那么在三維空間里確定一個點就需要三個數據。本課屬于平面上如何確定一個點,學好本課將為以后學習統計圖和直角坐標系奠定基礎。教材內容不多,但比較抽象。為了能深入理解數對的概念,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慢慢理解數對的概念,并學會用數對去確定平面上的位置,下面來談談筆者是如何開展本課教學的。
一、引入的真實性
《用數對確定位置》的引入課例,有的以國慶閱兵作為開場白,這樣的引入看起來高大上,實際上與教學脫節,上課不僅僅是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北師大教材的引入平凡真實,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了課本的引入方式。以淘氣班上的座位圖作為引入的情景,引出學生非常熟悉的組和排的概念,這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來引入新課,建構知識,非常真實自然,看似平凡卻用意深刻:
教學時,出示座位圖:
教師與一名學生互動,淘氣班上要開家長會,怎樣向家長介紹淘氣的位置?預設:
生1:淘氣的位置在第2組第4排
生2:淘氣的位置在第5組第4排
生3:淘氣的位置在第2組第3排
生4:第5排的第3個……
師:同學們,淘氣的位置為什么有這么多種啊?原來是同一位置站在從不同角度看就會有不同表達方式,淘氣的位置有這么多種表達,淘氣的家長能找到準確的位置嗎?(不能)怎么辦呢?
……
這段引入巧妙自然,真實而又平凡,一點沒有虛幻的感覺。教室的座位就在我們身邊,現身說法,現場教學,這是我們身邊的數學問題。引入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描述淘氣的位置,呈現位置的多樣性,讓淘氣的家長反而找不到位置,故意預設矛盾,是為了統一規則,學習確定位置方法的必要性,這樣的引入難道沒有效嗎?不但節省時間,而且直奔主題。
二、知識的生成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導向,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知識的“生成性”,本節展示課在知識的生成性方面堪稱經典: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生成“統一的規則”
課一開始筆者與學生互動,如何向家長介紹淘氣的位置這一情景,由于觀測點不同,學生有各種表述,自然而然想到必須有一個統一的規則才能準確描述“淘氣”的位置,這時老師這樣引導:
師: 觀察座位圖,誰是觀測者?(講臺上的老師)
動態演示:引導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從左往右看,依次為第1級,第2組,第3組……從前往后看依次為第1排,第2排,第3排……
師:根據我們剛才制定的規則,你認為淘氣的位置在哪里呢?
匯報:第2組第4排。
……
這個“統一的規則”在學生的疑惑中自然形成,它使學生對新知有了認知沖突,教師再適當點撥,最后水到渠成,真有點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2.大膽放手,記錄位置,生成“合理的方式”
當講到“淘氣”的位置可以用第2組第4排表示的時候,教師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淘氣的位置。
師: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創造一種更簡潔的方法記錄“淘氣”的位置,并在學習單上寫出來。
預設:2,4? ?2、4? ?2/4? ?2-4? ?(2,4)
討論交流:這些作品,它們有什么共同點?你認為哪種方式最合理,為什么?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發現(2,4)最合理,因為2、4容易看成小數,2/4會誤以為是214,2-4以為是2減4,剩下2,4和(2,4)哪一種好一些,為什么?(2,4)好一些,因為加了括號可以看成是一個整體。
……
這個教學片斷就是生成最“合理的方式”(2,4)的過程,促使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動中,創造數對的表示方法,記錄方便,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個教學活動再一次體現了知識的生成性和創造性。
3.抽絲剝繭,由繁到簡,生成“數對的概念
師:請大家觀察“淘氣”班上的座位圖,能不能把它畫成數學圖形,便于我們分析?(可以)
動畫演示①:將“淘氣”班上的座位圖抽象成平面方格圖,每組和每排化成線, 位置化為點,去掉多余的文字留下了數字。
動畫演示②:進一步將“淘氣”位置化為點的過程,第2組的豎線與第4排的橫線相交的點就是“淘氣”的位置。強調:看線條不看格子。
……
數對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實物座位圖,要從實物座位圖中抽象成平面方格圖,數對是建立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在教學中教師用兩個動畫演示將座位圖上組和排抽象成線,將淘氣的座位抽象成點,教學中的動態演示展示了數對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出數對(2,4)所表達的具體含義:兩個數為一對,所以叫數對,第一個數2表達的是橫軸,從左往右看第2組,第二個數4表達的是縱軸,從下往上看第4排。中間用逗號隔開,加上括號強調的是一組。這樣數對的概念就形成了。
4.質疑問難,辨析真偽,生成“結構化的知識”
教學中筆者通過游戲“老鷹捉小雞”,呈現了幾組形似而神不同的幾組數對。然后通過三組質疑辨析各種數對的含義。
質疑①:笑笑的位置用(3,2)表示,能交換位置寫成(2,3)嗎?為什么?
質疑②:同學們再來想一想,數對(1,4)和數對(4,1)表示的位置一樣嗎?為什么?
質疑③: 數對(2,2)和數對(3,3)表示的位置一樣嗎?
通過三組質疑問難,設置“沖突”,巧妙地引導和點撥,進一步豐富了數對的內涵,使學生的興趣和思維的聚焦點凝結在這些關鍵問題上,加深對核心問題的理解,進一步豐富數對的內涵,形成“結構化的知識”。
在上述片斷的教學中,每一處知識的生成都是自然而又貼切,概念的生成水到渠成。筆者認為教學中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主要是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沒有巧妙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二者之間既對立又統一,反觀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其實預設中包含生成,生成中又折射了預設。為了搞好課堂生成,筆者作了充分的預設準備,在課堂中又重視知識的生成。這樣的數學課堂就在預設與生成之間巧妙調節,既注重學習的過程,又注重學生的發展。
三、教學的活動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自實踐和親自操作,慢慢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領悟數學知識的真正內涵。本課教學活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觀察活動
讓學生觀察“淘氣”班上的座位圖,看看“淘氣”位于第幾組第幾排。預設:“淘氣”的位置在第2組第4排,第5組第4排,第2組第3排,第5排的第3個……通過觀察活動,呈現答案的多樣性,之所以有這么多種答案是由于學生觀察的順序不同,所以老師很有必要統一觀察的順序:以講臺為觀測點,從左往右看,依次是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從前往后看,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通過預設這樣的觀察活動,故意制造矛盾,為后面的統一標準作鋪墊。因此巧妙的預設是為了收獲課堂的精彩。
2.記錄活動
當學生知道“淘氣”的位置在第2組第4排后,發現第2組第4排寫起來比較麻煩,讓學生創造一種最簡潔的記錄方式,并在學習單上寫下來。
預設:2,4? ?2、4? ?2/4? ?2-4? ?(2,4)
通過這樣的記錄活動,呈現學生的記錄單,發現學生創造了多種記錄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同時也為搜集教學素材,提煉最合理的記錄方式(2,4)作好鋪墊。
3.找朋友活動
讓學生說出我的好朋友是XXX,用數對表示是(? ?),并在課件上確認。通過“找朋友”的活動,讓學生將平面圖形與三維情景教室里的學生聯系起來,更是嘗試新知的應用,更是對數對實際意義的體驗。
4.游戲活動
“老鷹捉小雞”:找出四位“老鷹”扮演者,分別領一個頭飾:(1,4)、(4,1)、(2,3)、(3,2),然后去抓對應的“小雞”卡片:(1,__)、(4,1)、(__,3)(2,3)、(2,__)(3,2)(1,4)。發現有的卡面抓不著,然后根據(1,4)、(4,1)、(2,3)、(3,2)數對,觀察它們有什么區別?通過“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為接下來區別比較數對(2,3)和(3,2)提供素材,設計本游戲,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完美統一,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數對的內涵:數對的數字相同,順序不同,它們所表示的位置也不同。
總之,數學活動是數學教學重要一環,學生在活動中促進新知的形成,在活動中促進新知的內化,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練習的層次性
練習是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環,為了鞏固課堂上生成的數學知識,必須對課堂知識加以鞏固練習,在練習設計上要體現基礎性、層次性和延伸性的特點,具體來看看本課是怎樣設計的呢?為了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參與練習的熱情,筆者將練習設為過關練習:
第一關:尋找位置。課本練習第一題(基礎題)完成汽車圖的練習,體會行與列,組與排的對應關系。第二關:小鳥進籠。課本練習第二題(進階題)完成小鳥圖的練習,先要補充橫坐標和縱坐標的數字,然后加以練習。難度有點加大。第三關:破譯密碼。創編題(綜合題)難度進一步加大,將數學知識與德育巧妙滲透。
通過三個層次的練習,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既有注重基礎知識的基本題,也有稍加變化提升中等學生學習能力的進階題,更有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創編題,特別是第三題別具匠心,將數學知識與思想品德巧妙融合,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又進行了愛校愛數學的思想滲透,這樣的數學題目不也是經典嗎?
總之,本節課引入真實,讓學生切身體驗現實的課堂情景,拉近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喜歡設置矛盾,制造懸念,創設情景,將學生的思維帶入一個又一個的數學情景之中,讓學生去發現、去思考、去總結,形成數學概念和數學結論,并且設計一些有價值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去操作、去體驗、去領悟數學內涵。最后通過三個層次的數學練習,讓學生在做中學,進一步鞏固數學知識。整節課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的實踐體驗,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唯有體驗才是真。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能夠結合新課標,讓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和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出一系列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如,“找朋友”“老鷹捉小雞”和破譯密碼等,教師只是活動的引領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充分參與,積極體驗,使課堂趣味盎然。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深刻領悟到數對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這部分內容在實際生活中的現實意義。通過破譯密碼,學以致用,將數學知識與思想品德巧妙融合,有目的地進行德育滲透,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思想熱情。
核心素養早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方向,引領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實踐。“核心素質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通過反思,筆者也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改革的方向是注重多元、多角度地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尋找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發現并發展學生的潛能,本節課對學生活動評價單一,應當創造多種平臺讓學生自評、互評,從而實現評價多元化,切實做到以生為本,促進數學課堂的核心素養教育。
參考文獻:
[1]陸永全.寓教于樂,促進核心素養培育——“確定位置”教學設計與反思[J].教學科研,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