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君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如何保證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有效性,提出了相關的對策,以期推動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有效教學
第一課時是教學的重要基礎。小學語文教師在第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的課堂環境,將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印象,甚至會決定學生在語文課堂的表現與學習效率。但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第一課時的作用與影響。
一、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沒有徹底分析教學情況及文本內容,沒有意識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依舊以固定的模式開展語文教學,導致整個語文教學過程缺乏靈活性,難以保證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效。
其次,沒有遵循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比如將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安排到第一課時中,導致學生沒有掌握好第一課時的基礎內容,從而影響了第二課時的學習效果。
最后,語文教師在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價值,沒有有效培養學生對文字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沒有充分發揮出教材的育人價值。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第一課時教學工作時,要正確認識第一課時的價值與作用,把握教學內容的整體結構,認真細致地劃分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與語文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開展第一課時學習。
二、提升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對策
(一)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布置預習任務
掌握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是做好第一課時教學基本條件。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語文基礎,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進行了解。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情況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做好整體分析與重點分析兩部分內容。
整體分析需要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包括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及相關的生活經驗等。重點分析需要針對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分析學生在本課學習的過程中,具備哪些潛在能力,其次是分析班級中學生的具體差異情況,針對優等生與學困生分別需要制訂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才能讓學生在教學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等問題。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當教師在講授第八單元課文《好的故事》一課前,教師可以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熟讀課文是語文課前預習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標注出課文的自然段序號,并對課文匯總的生字進行注音。在完成這些基礎內容后,要求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完成如下預習任務,查清楚《好的故事》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魯迅是在什么日子創作的這篇文章。最后,找出文章中比較難懂的詞語,以自行查找資料的方法將這些詞語的意思記錄下來,要求至少寫出五個。通過這樣的預習任務安排,可以有效激發優等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學困生通過搜集資料提前感知課文內容,為課堂學習打好基礎。如此一來,在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第一課時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教學。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第一課時教學有效性。
(二)引導學生扎實的掌握課文中的字詞
字詞是語文閱讀與寫作的重點基礎,在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陌生字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字詞教學,通過反復強調與練習,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鞏固識字效果。為此,可以按照如下方法進行識字教學。
首先,教師要意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字詞學習都需要教師的指導,簡單的字詞學生可以自行掌握,教師要篩選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重點的字詞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已經掌握的字詞進行對比,強化學生的印象。最后,教師要進一步規范學生的書寫步驟,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筆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當講授第一單元課文《荷花》一課時,為學生講解“瓣”字,可以將“瓣”字與形近字“辯”“辮”進行區分,強化學生的記憶;在對多音字“蓬”進行講解是,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蓬”的不同讀音,在什么情況下讀二聲,在什么情況下讀輕聲,并與帳篷的“篷”進行區分對比;在學習“蹈”字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蹈”字的正確書寫筆順,確保學生掌握“臼”的正確書寫順序,從而強化學生對課文中陌生字詞的印象,提升學生的字詞學習效率。
(三)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教師要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了解,掌握文章的大致脈絡,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對課文整體的把握能力,為此,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要以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發展脈絡,從而掌握文章敘述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理清文章脈絡,學生放眼文章整體部分找出關鍵詞,從而理清文章的脈絡。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當教師在講授第三單元《紙的發明》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默讀課文做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然后標準出來,學生會找到:幾千年前、西漢時代、東漢時代、后來,從而清楚文章是按照這個時間順序進行寫作的。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完成教材中的課后練習第一題,根據時間線索找到對應的自然段,完成圖表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理清文章的脈絡,掌握文章講述了哪些內容,從而為后續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四)創設教學情境,挖掘教材的育人價值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的視頻影音功能,為學生創造相應的教學情境,從而挖掘教材的語文價值,引導學生學習。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講授《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當前抗擊疫情的圖片,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引發出學習內容《為人民服》。通過閱讀,讓學生對比分析這篇課文與之前學習的課文有什么區別,向學生介紹一種新的文體:議論文,在向學生解釋議論文的特點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毛主席的觀念就是文章的論點:為人民服務。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電影《張思德》中毛主席演講的片段,讓學生在毛主席的演講中共同緬懷這位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好同志,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
綜上所述,教師要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從語文教學根本出發,抓好字詞教學基礎,為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課前預習任務,從而保證預習質量與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的方式掌握文章發展脈絡,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的視頻影音功能,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課堂情境,實現育人教育。
【參考文獻】
[1]張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第一課時框架建構[J].當代教研論叢,2020(1).
[2]劉葉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20(15):70-71.
[3]王虎基.試析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點[J].名師在線,2020(16):69-70.
[4]譚倩.小學語文教學實錄與反思———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一課時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9(15).
[5]楊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性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1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