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瀅雪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三維目標的有效實施。上好語文課,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創設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的教學目標,突出文章的重難點,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進行激勵性的、準確的課堂評價。
【關鍵詞】目標教學;小學語文;新課標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語文的課程特性使之無論是在義務教育階段,還是在學生的平時的生活認知中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才教育的目的使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和制訂更加明確。我們應該主動地、深刻地認識三維目標的含義,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不斷探索和反思。
一、語文學科總目標與性質
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和人文性與工具性等屬性,使語語文教學目標的制訂非常困難復雜。筆者要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特點。首先,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教學目標有很大的區別,既要將語文的知識性與實施性相結合,又不能讓其教學模式下失去學科應有的功能。
例如,在學習《雷雨》這一課時,首先,不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學習字詞,通過比一比、編一編、說一說等進行,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在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時,筆者沒有填鴨式地教學,而是讓學生回憶生活,并進行闖關大比拼。這樣,孩子的興趣被激發,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二、解放學生的思維,鼓勵多參加實踐活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敢于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與學習。把教學目標分解得更淺顯易懂,提高孩子的主動參與興趣,課堂就會達到一種活而不亂、亂而有序的效果。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這個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學生會將所學知識在大腦中加工處理,從而達到說出、寫出、做出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小公雞和小鴨子》時,筆者首先明確了教學的目標,在教學中以讀為主,理解課文內容,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進行個性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在“看中講”“讀中悟”“玩中學”,發散思維,調動其積極性。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思維跳躍,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三、選擇最佳教學方案作為目標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三個目標,一是知識與能力,二是過程與方法,三是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案時,一定要注意教學目標是否合適。在提高學生好學求知的能力方面,可以采用多種教育教學方法。同時,要適當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將“提高對托物言志意境的鑒賞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四、教育教學要抓住重點
語文教學中的教學內容往往包含很多知識點,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但教師要抓住重點,有目的性地取舍,大膽運用一些方法,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環節,以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乃至全部吸收。要選擇合適的方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五、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為學生更加直觀地接受和內化知識提供了便利。多媒體教學在新時代教學方面,從教學技法看,是具有獨特性的。教師要用計算機圖像、影像、文字、語言等多種訊息,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先進行編排、整理,再進行組合,最后通過投影顯示出來。在多媒體的協助下進行教學,可以對學生形成視覺上、聲音上的刺激,做到圖文并茂,生動具體,課堂輕松愉快,學生歡迎參與度高,教學更加富有感染力。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授課應充分運用現代化、智能化的教學手段,使所學內容更加生動,讓學生在多媒體的引導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有一種進入一個全新的學習模式的感覺。例如,在學習《大象的耳朵》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跟著課文朗讀音頻進行朗誦,在朗誦中感悟和體驗其中的思想感情。也可以以影像的方式,吸引學生的眼球,達到教學的目標。
六、轉變教師角色
小學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有效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技能,陶冶情操,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和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具有權威性,代表性。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知識的交流、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互訴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這樣的教學形式的表現屬于無實質性交往、屬于的“教學”是假教學。
例如,課堂上,一位同學正確地回答了問題,而教師只追問“這位同學回答得對不對?”其師生之間并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無法使教學目標更有效地實施。教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要打破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暢所欲言,自主探索。教師要搭建立為學生發展的平臺,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教育教學目標有效的實現作鋪墊。
七、注重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一種方法。當然,也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教育手段。可以用它來改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成績。例如,在教學《小馬過河》時,問:“小馬在過河的時候,當在松鼠和老牛的回答不一致的時候,小馬是怎樣進行判斷的,我從中學到了什么?”一些學生在課文中找答案,但也有個別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最終焦點落在了教師的評價上。
筆者在教學中并沒有將學生引入到事先設定的框框中,而是先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因為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特點,思考的角度不一樣,所得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筆者會針對發言的學生進行特別評價,如:“你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這樣不僅培養了自信心,還能讓學生養成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的良好習慣。筆者會在課堂中,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鼓勵。如:“你真行,加油!”“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你真會動腦,講得太精彩了。”……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課堂評價中充分尊重學生,因材施教,達到了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的需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生活中得到發展,感受到自己的不一樣與成長的快樂。
總的來說,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效果。而教師主要擔任著引導學生學習的橋梁作用。因此,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學經驗、廣博知識能力對于教師尤為重要。最后,教師只有成為學生的偶像,在教學活動中才能充分發揮積極作用。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當然,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使教學目標更加順其自然地達成?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情況,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小學語文教師也應該本著教書育人的良好師德,努力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麗書.小學語文課堂評價語的現狀調查及其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2]蔡海燕.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問題及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3]姜瑋.關于小學語文新課程評價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
[4]化洋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優化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