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平
【摘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內容,且在推動學生健康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不斷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學好小學語文能為學生打下很好的語言基礎,也能間接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可以說語文是所有科目的引導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知識全面性和終身發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多讀、多思考、多寫,從而形成良好的文學修養,提升道德觀,這些都是核心素養的要求。
一、以語言建構及應用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
語言文字是人類進行交流互動的重要載體,字詞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內容。語文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教師要加強字詞教學,也就是語言的建構及應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漢語拼音、筆畫訓練、字典查閱等,這些都是語言建構的核心內容。在小學階段,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體驗相關知識的內涵。在精讀范文的過程中,將課堂任務劃分成若干小任務。例如,教學《不懂就要問》一文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生字;其次,引導學生分析詞語或成語的含義,并掌握應用技巧;再次,運用孫中山的個人事跡描述“不懂就要問”的精神;最后,通過課后習題訓練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由此來看,在任務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語言建構及應用能力是在不斷提升的。
二、教師改變教學思路,以提高學生興趣為主
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是他們進行一切活動的基礎和來源。教師要在教學中適當地創新教學方法,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比如在教《美麗的小興安嶺》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前采用多媒體播放我國一些地區的獨特風景,學生們視覺和聽覺收到了沖擊,他們會全神貫注地看圖片,頭腦中會聯想到我們祖國的美麗河山,從而情感得到了釋放,有利于核心素養的提高。教師讓學生看完圖片后,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比如“你認為的小興安嶺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學生會根據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說出各種小興安嶺的描寫詞,從而極大地培養了他們主動思考的能力,符合核心素養中提到的多讀多思考的要求。
三、以文化闡釋及交流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
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特點,而人文性蘊藏著不同領域的文化。從價值層面分析,語文課程對延續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提高民族創造力等發揮著積極作用。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學習能力等引入中國傳統文化,如民俗節日、神話故事等,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精髓,感受其獨具特色的時代意義。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側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去想象和練習,然后再對美麗富饒的小興安嶺的自然景觀等進行全面分析。這是一個思考要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小興安嶺四季的景色進行觀察及思考,使他們感受作者對大自然以及祖國大好河山的深厚情感,進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參考文獻】
[1]趙巧潔.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20(14).
[2]劉錦輝.基于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才智,2019(31).
[3]沈月.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