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
【摘要】數據分析觀念是指: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搜集數據,通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數據中蘊含著的信息,了解對于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于同樣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數據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以從中發現規律,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
【關鍵詞】數據分析;整理統計;合理預測
案例背景:
栽蒜苗(二)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條形統計圖之后,又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能為以后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起到一種鋪墊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這是淘氣根據蒜苗生長情況制成的條形統計圖。(投影學生繪制的條形統計圖)說說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生1:蒜苗第二天的高度是1厘米,蒜苗第12天的生長高度是15厘米。
師:觀察得很認真,誰能說說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是什么?
生:能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
師:如果用兩個手勢分別表示蒜苗的生長情況,第一種手勢一蹦一蹦地往高生長,第二種手勢平緩、慢慢地往高生長,你覺得哪種手勢更能準確反映出蒜苗的生長情況。
(學生都認為第二種手勢更能表示出蒜苗生長的情況。)
師:笑笑也根據蒜苗的生長情況制作了一幅統計圖,(課件出示統計圖)這幅統計圖是由一段一段的線段順次相連,形成了一條折線,我們可以叫這種統計圖為折線統計圖。
分析:通過師生對話、肢體動作的比較引出課題,并初次讓學生感知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激活學生已有經驗,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二、沖突激疑,自主構建
(一)引發
師:說一說從這張統計表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對于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和引導。
出示問題:從第幾天到第幾天蒜苗生長的速度最快?
生:我認為從第8天到第10天蒜苗生長的最快。
師:怎么知道這個答案的呀?
生:因為第8天蒜苗的高度是10厘米,第10天蒜苗的高度是14厘米,可以知道從第8天到第10天蒜苗生長了4厘米,所以從第8天到第10天蒜苗生長得最快。
師:大家都用計算的方法得出了那段時間內蒜苗生長的速度最快,假如不計算,我們能直接看出那段時間內蒜苗生長得最快嗎?
生:不能!
(二)激疑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折線統計圖,表示第2天到第4天蒜苗生長情況的這條線段和表示第8天到第10天蒜苗生長情況的這條線段有什么區別?
(教室內寂靜無聲,片刻后,有學生舉起手來匯報:這兩條線段的長短不同,師進一步追問,除長短不同之外,還有什么不同,另一個同學回答,兩條線段的傾斜度也不同,教師適時表揚。)
師:判斷那段時間內蒜苗生長的速度,我們不僅可以計算,也可以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線的傾斜度直接判讀,線越陡,蒜苗生長得越快,線越平,蒜苗生長得越慢。
分析:通過對蒜苗生長變化情況的分析,呈現出了兩種方法,尤其是根據線的傾斜度進行分析,學生初次接觸,但這恰恰體現出了統計圖的特點,將這兩種方法有機結合,也是對學生數形結合思想的一種滲透。
師:觀察統計圖,你能說說這幾天蒜苗整體生長情況是怎樣的?
生:從第2天到第12天,蒜苗的生長一直呈上升趨勢。
師:如果我們測量第14天蒜苗的高度,你認為蒜苗的高度應該是多少厘米?
生1:18厘米。
生2:16厘米。
生3:……
師:同學們的預測我們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從第12天到第14天蒜苗生長得較快,第二類從第12天到第14天蒜苗生長得較慢甚至再沒生長,大家分析一下,哪種情況更符合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情況。
生1:我覺得第二種情況更符合實際,因為根據自然規律,蒜苗生長到一定的高度就不長了,不會一直往高生長的。
生2:我也覺得第二種情況更符合實際,從折線統計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從第2天到第10天蒜苗生長的速度較快,從第10天到第12天蒜苗生長的趨勢明顯放慢。
師:同學們說得有理有據,表達也非常準確,看來預測也要符合客觀現實。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分析:這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折線統計圖的整體趨勢,判斷蒜苗生長情況,同時對蒜苗的生長情況作出合理預測,不僅是對學生整體把握思想的滲透,而且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預判能力。
(三)促思
師: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誰能更清楚地反映出蒜苗生長的情況?為什么?
生:折線統計圖,因為從折線統計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蒜苗生長高度是多少,還能看出那段時間內生長得比較快,那段時間內生長的較慢。
教師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并板書。
三、多層應用,體會特征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了解了它的特點和作用。我們一起來繪制一張折線統計圖,好嗎?
(教師出示格子紙,等學生獨立完成之后,請同學到臺上展示,要求學生說出完成統計圖時的注意事項。)
師:根據統計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第2天到第4天蒜苗長高了多少厘米?
生2:哪段時間內蒜苗的生長速度最快?
四、鞏固練習,辨析升華
課件出示笑笑根據室內氣溫變化畫成的統計圖。(圖略)
師:認真觀察這幅統計圖,哪些地方跟我們前面所畫的統計圖不一樣?
生1:橫軸上有些時間沒有寫出來。
生2:縱軸上0℃—18℃之間有一段是曲線。
師:猜猜這段曲線表示什么?
生:0—18之間的有些數據省略了。
師:你知道為什么要省略這些數據嗎?(學生茫然)
師:從統計圖上觀察,這天的最低氣溫是18℃,最高氣溫是24℃,如果用一格表示2℃,格子圖上畫不下,我們可以補充格子也可以用一格表示更多的單位,也可以根據統計的數據將0———最小數據間的網格線隱藏起來,而這些曲線表示的就是隱藏。
(讓學生獨立完成問題,小組內討論。)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說說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折線統計圖?
分析:生活是數學的原型,數學是對生活的提煉,問題式的總結簡明、清楚,同時進一步溝通了數學元生活的聯系。
案例反思:
小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一、數據的收集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經接觸了大量數據信息,而要將這些數據如何收集應該是教師通過課堂給學生一些方法和建議,只有做好數據收集這些最基礎的工作,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才有價值,教師的教學中應切忌為了教學而給學生一些虛的數據,只有親身經歷的或實驗收集的數據才能讓數據給學生的生活現實的意義或者發現一些規律,從而讓數據指導人們的生活,讓學生認識數據的價值。
二、數據的整理要有科學性
收集數據之后對數據的整理同樣重要,不管是生活中收集到的數據或是實驗數據,這些原始數據是分散的、雜亂的,只能表明、反映一些表象或側面,不能說明一些事物的全貌或總體情況,無法揭示事物的本質或規律,只有將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分類、整理才能認識事物的總體和內部聯系,反映事物的內在特征或數量特征。
三、數據的分析要讓學生多維度去思考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是統計的基礎,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通過對收集到數據的分析,才能反映實際情況,進而解決問題。其次,數據的分析也可以讓我們在大量的雜亂無章的數據信息中找到規律,小學階段關鍵就是要讓學生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數據的處理技能,引導學生從數據分析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就問題的解決給出合理的建議,發展學生歸納、類比、猜測,合情推理的能力。統計教學中,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選擇開放性的教學,讓學生多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傳統的接受。
【參考文獻】
[1]朱麗艷.小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培養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9).
[2]張偉平.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對無限的認識探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3]李俊萍.核心素養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3).
[4]方桂秀.淺談如何發展小學生數據分析觀念[J].教育界,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