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昕 楊超
摘 要:本文闡述了線上科普課程的開設原則,構建了線上科普課程體系,給出了實施流程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線上;科技類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實施
疫情期間,全國啟動線上教學,豐富青少年的居家學習活動。科技類也不甘落后,推出了大量的科普公益課程。科技類線上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有什么特點?針對這些特點我們如何應對?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學習效果呢?
針對青少年年齡特點,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教學規律,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在推出課程時主要遵循如下幾條原則。
一、線上科普課程的開設原則
(一)教學內容
1.課程內容不拘泥于課本知識,應涉及生活、學習和活動等各個方面,豐富和拓展學生的學習經歷。
2.引導青少年積極關注當下新冠肺炎的發展情況,搜集整理疫情相關材料,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積極參與抗擊疫情宣傳活動。
3.知識點選擇大約為線下課程的一半左右,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利于青少年總結歸納,提高學習效果。
(二)教學時間
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根據各青少年年齡,控制教學時間。科技類課程考慮到學生需要動手,聽課與動手各占一半時間。所以建議科技類線上課程以微課形式為主,每次課不超過10分鐘,1-2個知識點,中間配合動手操作。每節課控制在半小時左右結束。
(三)教學形式
積極創新教學形式,開展項目式實踐活動。拓展學習內容,豐富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建議科技類線上微課,每次課獨立的實踐內容,課程結束后留有動手實踐作業,讓學生親自體驗,獲取收獲。
二、線上科普公益課程體系的理論基礎
線上科普公益課程圍繞被世界多個國家廣泛認可的stem教育進行構建。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所以stem教育就是結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跨領域綜合素質教育。
我國在2017年重新定義了Stem教育: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和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按照這個定義,Stem教育雖然多以動手創作為主,但動手的目的不是單純教會學生如何做,而是注重過程中的思考和探索,強調運用跨學科思想,讓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STEM代表四個單詞,這四個單詞之間的邏輯關系應按照如下排列:
1.科學是起點,要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術儲備,在低年齡段,比如4-7歲,要開設科學實驗課程,引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
2.數學和技術是手段,要培養學生的基于數據、模型、訓練和應用的思維,在中高年齡段,比如8-14歲(這個年齡階段是學生抽象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開設圖形化編程課程和代碼編程;
3.工程是主線和目標,所有STEM課程在課程設計時要貫穿工程思維和流程,立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14歲以上年齡,以stem課程最終以硬件編程課程作為歸口課程。
三、線上科普公益課程體系構建
圍繞stem教育,特構建四條課程主線(以小學階段為例):科學課、軟件編程、機器人課程、硬件編程課程。
(一)科學課
每節課都會做一個有趣的科學實驗,通過實驗揭示、證明某些物理或化學的科學原理,對于孩子之后物理化學的學科學習很有幫助,同時提升科技素養、進行理論夯實。每個主題2學時,共計四個學期30個主題,60學時課程。
開設科學課的目的:通過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深入思考;建立現象和理論的聯系,夯實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引發學生學習STEM課程的興趣。
(二)scratch軟件編程課程
scratch編程課,面向無編程基礎的學生。圖形化模塊化編程,項目式學習,每次課完成一個游戲或是一個動畫等。每個主題2學時,四個學期共計30個主題,60學時課程。
開設scratch軟件編程課程的目的: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項目式學習,初步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參加軟件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收獲成績和榮譽。
(三)機器人課程
機器人課程面向4-18歲。一級課程以搭建為主。二級課程采用平板編程,以執行器模塊為主,核心結構件由老師帶領搭建。三級課程過渡到電腦編程,建立傳感器、執行器、控制器之間的邏輯關系,核心結構件由老師帶領搭建,但老師會讓學生改錯或改良。四級課程加入更為豐富的傳感器,核心結構件由學生自己完成搭建。五級課程完全由需求決定,由學生自主設計完成,為后面參加機器人競賽課程奠定基礎。機器人課程是年齡跨度最大的一門課程,因為機器人競賽有著廣泛的出口。
開設機器人課程的目的:熟悉機器人器材,進行知識技能儲備;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提升科技素養;搭建相互學習的平臺,養成探究式學習習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階梯式培養,選拔參賽人員,參加機器人賽事,收獲成績和榮譽。
(四)硬件編程課程
面向有機器人或編程基礎的學生。不同于機器人課程,硬件編程課程是在電路板上搭建和編程,相較于機器人課程,硬件編程課程更加抽象,所以適合高年級,有一定機器人基礎的學生。
每門課程面向不同年齡,在知識點層面都會融入一些主科學科知識,但又不是單一學科,而是強調多學科融合,符合stem課程理念。在能力層面,各門課程都是立足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但各有側重點。
科學課側重提高科學素養理論基礎;軟件編程側重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機器人課程側重提高綜合分析能力;硬件編程側重提高跨學科實踐應用能力。
四、線上科普公益課程實施流程
(一)第一階段:廣泛科普階段(半個月左右)
考慮到疫情期間授課器材的獲取問題,也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第一期線上課程,以科普入門為主,讓學生了解課程內容和自己的興趣點。選擇科學課、scratch軟件編程和硬件編程入門課程三門課,每門課選取4-6次課程,每次課程10-30分鐘。
科學課,每次以家中可以找到的材料,完成1-2個簡單的科學實驗。每次時間10分鐘左右,共計6次課。目的是興趣引導,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也為下一步第二階段有耗材的科學課打下基礎。
scratch軟件編程,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主題,設置1次入門介紹課程和6次主題編程課程,每次完成課程后,學生可以制作一個抗擊疫情的宣傳視頻。同時為下一步課程深入學習打下理論基礎。
硬件編程基礎,以硬件編程課程入門需要的電路內容為主,以理論介紹為主,讓學生熟悉電路知識,為后期硬件編程實操課程打下基礎。
(一)第二階段:有選擇的進階學習階段(一個月左右)
在第一階段課程后,學生了解各課程內容和自己的興趣,可有選擇的學習,進入進階階段。第二階段,繼續開設科學課、軟件編程、硬件編程,但同時采取結合硬件方式,加大實操內容。同時在此基礎上,加開機器人課程。
(三)第三階段: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一個半月后)
一個半月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可結合校內社團素拓課進行人員選拔招募,開展各項素拓課和賽事準備。這時,前段時間的課程驗收可以作為選拔標準,和線下課程同時展開,并發揮各自優勢。為各學校進行科技類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助力。
五、線上科普公益課程實施需要注意的問題
1.開課之前建家長群,把每門課的家長或學生拉近一個群內。提前發布題目、內容、需提前準備的材料清單;提醒家長查看上課環境,選擇安靜、不易被打擾的環境,桌面收拾整齊;網絡暢通,以免發生卡頓的現象。
2.提前十分鐘進入線上教室,進行點名,建議老師開啟攝像頭與學生問好,增加交流的溫度。并通過游戲等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到課堂。
3.授課過程中注意互動,科技類線上課程宜采取小班授課,每班不超過10人,選取的直播平臺應可以雙向開啟攝像頭,便于互動開展。互動盡量讓所有學生參與,提高其參與度。
4.課程結束后注意群內答疑,提交作業,及時反饋,讓學生有認同感。
六、結束語
今年疫情突然,很多學校和老師是被動轉為線上教學的。但同時也是提供了契機,作為科技教育工作者應該借此機會,思考如何將線上和線下優勢相結合,構建合理的科技類課程體系和模式。本文只是進行了初步思考,下一步還需通過實踐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作者簡介:
辛昕(1977.08)女,天津,碩士,副教授,青少年科技教育,天津市河東區智德培訓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