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業經濟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農業是與自然環境關聯密切的產業。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可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保證大氣中的CO,濃度與作物光合作用需求相吻合,是作物初級生產力的重要保障。但CO,的排放與溫室效應之間有直接關聯,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問題會對農業生產活動產生深遠影響。在既往的農業生產活動中,高碳型生產資料的過度使用可嚴重阻礙現代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低碳農業發展的必要性
低碳農業一般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推廣應用新的栽培技術或新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生產中形成的廢棄物,達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能源消耗等目的,從而實現現代農業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的良性循環。回顧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發展歷程,轄區內土地資源的利用缺乏合理規劃,適宜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面臨大幅減少,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農藥、化肥等高碳型生產資料的投入缺乏科學的控制,使溫室氣體大量排放,繼而影響當地氣候條件,間接對農業生產活動造成長遠影響。部分地區的生產實際表明,農業化學品的不當使用會對土壤生態環境以及當地氣候條件產生明顯影響,耕地退化、農田固碳能力嚴重下滑、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逐漸降低等問題,都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難以預估的損失。因此,發展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碳匯”等為特征的低碳農業,是我國農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內在要求,也是改善耕地土壤環境、保障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2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路徑
2.1提升高碳型生產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藥、化肥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農作物受病蟲侵害的風險,保障農作物產量。站在農民立場,使用化肥、農藥治理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不需要太大的資金投入就能取得比較顯著的效果,避免病蟲害泛濫影響農作物種植的經濟效益。但由于缺乏農藥、化肥科學施用方面的技術指導,以及很多農民沒有對現代農業低碳轉型發展形成正確的認知,過度使用高碳型生產資源的問題仍然存在。從長遠視角來看,過度使用農藥、化肥會使土壤中大量的有機碳流失,導致土壤固碳功能逐漸下降,同時,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以化肥為例,氮肥在化學粉料中的占比超過70%,而氮肥生產過程需要原料、燃料的支持。相關數據表明,氮肥生產的能源成本可占70%以上,氮肥生產屬于典型的高耗能產業;反觀氮肥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情況,利用率不足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利用水平。對比兩組數據不難發現,農藥、化肥的利用率偏低,間接造成了嚴重的能源浪費問題。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各地應密切聯系地區發展實際,以可靠的試驗結果或科學的調研數據掌握農田土壤情況、各類作物生長涉及的病蟲害問題、對農藥與化肥的實際需要等關鍵信息,而后推廣施肥、農藥噴灑新技術(如平衡施肥、測土配方施肥等)。遵循低碳農業的基本理念,技術人員在掌握農田土壤主要特征的基礎上,選擇與土壤類型相匹配的、效用最佳的配肥結構,切實提升化肥利用率,解決化肥施用無度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農藥使用方面,明確各類農作物的病蟲害規律,選擇對土壤土質以及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病蟲害治理方法,推廣生物控制、物理誘殺等治理手段是相對環保的病蟲害治理策略;對于不得不使用農藥的場景,技術人員也應做好指導工作,按照低碳農業發展理念,選用高效、低毒的農藥,并指導農民科學噴灑農藥,提升農藥生產利用率。
2.2轉變傳統耕作方式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相關數據顯示,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生產呈顯著正相關。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推廣機械節能技術,不僅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對農業低碳生產目標的實現有重要的價值。以高密市的生產實踐為例,近幾年來,當地政府的強農惠農力度持續加大,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逐年增加,提高了農民購買農機、使用農機的積極性,全市農機化事業快速發展,高密市迅速成為農機大市。截至2018年底,農機總動力達154.36千瓦,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9.9%。為了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當地政府致力于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通過合作社推廣應用農機新技術,將農業機械化生產、機械節能技術指導工作直接延伸到農戶、田間、地頭。從實際效果來看,在該策略下推動轉變耕作方式能夠解決降低耕作方式轉變帶來的技術指導問題,降低技術推廣應用成本,示范帶動能力強。據不完全統計,高密市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先后成功進行了履帶式玉米收獲機、玉米機收保護性耕作、花生機收試驗示范推廣、山藥收獲機示范推廣、無人植保飛機、糧食烘干、玉米籽粒收等20余項農機化新技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廣作用。
2.3優化農業種植結構
開發綠色農產品、發展觀光農業項目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學維護農業生態安全的條件下,分析當地耕地資源優勢與既往農業生產積累的寶貴經驗,以有效發揮資源優勢為目標,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積極開發綠色農產品,符合市場發展新需求,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實現低碳化轉型。以高密市農產品開發為例,在調整種植結構的過程中,積極打造農產品“綠色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行動,采取規范種植行為、加大農產品監督抽查力度、強化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推進鄉鎮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等一系列措施,堅持創造優質生產環境的核心目標,狠抓地區特色產品、重點產品以及農產品質量薄弱環節,嚴厲打擊農藥殘留、違法使用禁用農藥等問題。多項措施并舉,為高密市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借鑒高密市在玉米、山藥等農產品開發上的經驗,種植結構的優化需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作物,強化質量監管。在此基礎上,各地還可考慮按照農產品制造的國家標準,完善綠色食品的生產、加工流程,調整產品結構,建立農產品產業優勢。
2.4組建高水平人才隊伍
提升農民科技素養,做好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技術指導工作,對低碳農業的發展有基礎性作用。回顧并分析既往農業生產存在的土地資源不合理應用、農藥化肥過度使用等問題,以及農業機械化發展遭遇的一些瓶頸,多與農民的科技素養、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不足等因素有關。高密市農機合作社在既往日常工作中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目標之一,為成員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培訓平臺。得益于專業合作社提供的平臺支持,農民在技術上互幫互學,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共享。在交流與學習的過程中,農民的標準化生產意識以及協作意識都有了顯著提升。此外,合作社更新的市場信息規避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農業生產風險,提高了農民應對市場的能力和水平。
但從專業技術人才的輸送來看,不少地區的農業發展轉型仍面臨人才缺乏問題。為滿足農業轉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各地可考慮引進以下幾類專業人才,組建高水平人才隊伍:(1)引進具有先進管理理念、素質較高、引領發展的帶頭人,合作社的理事長多為農機大戶、農機經紀人等,雖有一技之長,也有發展農機合作社的熱情和激情,但文化水平偏低,個人整體素質不高,缺乏科學引領農業發展轉型的能力:(2)引進具有較高農機操作、維修技術,符合國家推廣新技術、新技能的專業人才,在農業轉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背景之下,大批新型農機戶的涌現以及病蟲害治理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等現實問題,給技術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3)引進懂經營、會管理、現代企業會計核算業務熟練的財務管理人才,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農業生產成本核算能力、效益分析水平等也將成為專業人才的硬性指標。
3結語
低碳農業倡導節能、減排,推行清潔的生產方式,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各地應結合自身農業發展條件、優勢,從農業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型路徑,最終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