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裕 馮度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對近十年國內外網球戰術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旨在為我國運動員更好地訓練、參賽提供一定的借鑒,并為今后網球戰術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通過研究發現:1)國內研究從早先以優秀運動員進行個案研究,轉向近幾年對某一賽程階段運動員技戰術使用的異同分析,并主要從發球階段、接發階段和相持階段三方面著手進行研究;2)國外現階段研究以大數據為切入點,尋找共性規律,部分研究基于建模并進一步進行預測;3)網球戰術未來的研究熱點更多地將聚焦于尋找優秀運動員戰術應用的共性,注重開發分析、收集數據的軟件,以及提升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跨學科能力的培養,這是未來提升我國網球科研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網球;戰術;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0)05-0017-06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ennis tactic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ast ten year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ese player train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competi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ennis tactics. Findings: 1) Domestic research has shifted from early case studies of elite players to th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actic use and tactics in certain stage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ree stages of serving, receiving and holding; 2) Research abroad at the present stage starts from big data to find common rules, and some research is based on modeling and further predictions; 3) Futur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finding commonalities in the tactical application of elite play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for analysis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abilities such a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Key words:tennis; tactic; review
網球運動作為世界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項目,每年從1月至11月平均職業賽事超過60項,持續約為45周。為獲得更多的積分和獎金,運動員通常需要努力參加由國際網球聯合會(ITF)、國際男子職業網球協會(ATP)和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組織的各項比賽。而為了更好地推廣網球比賽,網球協會對排名靠前的運動員提出強制規定,以男子比賽為例,排名前30的運動員,除參加四大滿貫賽事外,還應參加6項世界巡回賽1000大師賽,4項ATP巡回賽500賽以及2站低級別賽事(ATP世界巡回賽250賽或挑戰賽)[1]。此外,部分運動員還需代表國家參加團體比賽,例如戴維斯杯、聯合會杯和奧運會,這使職業網球運動員幾乎整年都處于比賽期。再加上舟車勞頓、調整時差的影響,以及比賽環境、場地氣候等因素的差異,對運動員各方面的適應能力、競技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比賽中采用適宜的戰術,利用場地差異、結合自身優勢、針對對手弱點,合理安排體能,充分發揮技術能力,是運動員取得優異的成績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總結近十年國內外網球戰術文獻,從多角度分析網球戰術的應用,并對比國內外研究的異同,為我國運動員更好地訓練、參賽提供一定的借鑒,同時為今后網球戰術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概念界定
現階段,對于網球戰術概念的界定上暫時沒有統一的定論,各個概念均有著其本身所側重的維度,主要從計謀行動及技術運用方法兩個維度進行界定。
從計謀和行動維度來看。王希升(2001)認為:網球戰術是在比賽中以戰勝對手為目的,充分利用體、技、心、智能力,同時需注重同伴間的巧妙配合[2]。而喬佇等(2005)則將網球戰術概念定義為:在網球競賽規則的允許下,結合網球運動的規律,運動員在比賽中,依據具體情況以及臨場變化,合理運用個人技術或兩人配合所采取的有意識、有組織的行動[3]。李慶有(2007)通過對總結軍事戰術以及其他競技體育戰術,認為網球戰術在本質上是一種比賽方法,是為了達到贏球的目的而使用的計謀和行動,是主體思維過程以及網球相應技術完成的結合體[4]。尹樹來等[5]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對網球戰術進行定義,認為廣義的網球戰術是在比賽中對技術、意志、智能和素質等方面進行綜合運用;而狹義的網球戰術,指運動員在比賽中根據對方的打法類型及技術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各種技術的原則和打法。較國內定義不同,國外有學者將將戰術稱為Game Plan,即根據比賽中特定條件,有選擇性地制定適宜比賽計劃[6];Nosenko A.O(2019)也進一步提出了網球戰術應該基于對手的能力和特征的考慮,并基于自身技術、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以及外部條件包括場地等因素而制定的計劃[7]。
從技術運用方法維度來看。Paul Douglas[8]認為網球戰術(Tennis Tactics)是為了能夠完成戰略計劃中目標的一種比賽的方法和位置的變化。而國內學者胡亞斌(2005)為:網球戰術是伴有線路、節奏、位置、落點的變化,是前后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技術動作的組合[9]。陶志翔(2007)認為網球戰術是指:在網球比賽中,運動員根據對手的打法類型及其技術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各種技術的原則和方法[10]。郭文霞(2018)關于網球戰術的界定是:在網球比賽中為了戰勝對方所運用的各種技術方法[11]。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學術界關于網球的大部分研究都將技術與戰術聯合在一起進行分析,統稱為技戰術。而且,此類研究只是將網球戰術視為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技術的組合。通過總結前人研究,本研究認為單打網球戰術:指在網球比賽中,為了戰勝對手而使用的計謀和行動,在這一過程中,伴有不同技術的使用,以及線路、節奏、位置、落點等方面的變化。
2 國內網球戰術研究
國內網球戰術研究大多與技術相結合。目前,大部分學者依據基本單元競技過程,從發球階段、接發階段和相持階段三方面著手進行研究,不同學者的研究側重點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2.1 世界優秀網球運動員技戰術運用規律研究
2.1.1 部分學者針對某一名優秀運動員進行典型個案研究。薛萌、鐘小燕(2010)對費德勒進行研究時發現,費德勒發球時平分區一發主要發內角、占先區主要發外角得分率較高;接發球時,在平分區接外角球以及占先區接內角球的贏球率最高[12]。朱昆、劉英在對錦織圭2014年美網7輪的晉級之路進行分析時,發現錦織圭的接發球能力及底線對攻能力較強,但發球能力較弱,處理關鍵分時不夠果斷,且在相持階段,體能明顯不足[13]。相較于男子而言,也有學者對女子運動員進行研究。郭文霞(2017)研究澳網冠軍科貝爾時,提出雖然科貝爾發球速度一般,但她善于結合旋轉和落點,并且第三拍常會結合進攻手段[14]。謝相和(2013) 認為發球在女子優秀運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在研究中指出發球得分率和非受迫性失誤是影響世界優秀單打女子的制勝因素[15]。
2.1.2 針對同一賽程階段(如大師賽、系列賽等)優秀運動員的系列研究,此類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其戰術規律的共性。就男子而言,梁雙強(2017)對8名2015年ATP年終總決賽男性運動員的發球階段戰術進行研究。發現一發過程中運動員普遍偏向外角,而二發主要是發追身球或對手的反手位,同時一發得分率高于二發得分率;進一步分析落點與得失分的關系發現,發外角容易直接得分,但中路球更有利于為下一板創造機會[16]。胡沛(2019)以2017年ATP年終總決賽單打的9位世界優秀男子選手為觀察對象,發現發球直得是最主要的得分方式;非受迫性失誤是最主要的失分方式;而運動員的一發通常會選擇壓迫對手的反手位,為自己創造優勢;對于單反運動員反手削球的使用率相對較高[17]。反觀女子方面,張佟海榮則以2017年WTA年終總決賽的8位女子選手為觀察對象,研究世界優秀女子網球選手發球方前三拍的技戰術,發現優秀女子運動員發球通常會選擇內角,二三拍回球的戰術組合以連續斜線、中路+斜線為主;同時落點主要分布在中場,主要目的是壓制對手的反手位[18]。
2.2 我國網球運動員技戰術運用規律研究
在我國網球運動員中,優秀運動員多集中于女子。蔡治東(2012)對2011年李娜澳網、法網和溫網三項大滿貫賽事中的發球、接發球、相持球、網前技術等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李娜在三種場地的發球落點分布較為相似,都是以內角和外角為主,中路分布最少;在接發球表現上,澳網的接發贏球率最高,溫網的接發球贏球率最低。并指出當今女子網球運動員底線相持的能力大幅提高,因此,需以底線為基礎,配合適時上網的打法[19]。李曉峰(2015)對李娜2014年澳網奪冠的7場比賽進行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結論。發現李娜在發球和接發階段,以及底線相持時強有力的攻擊性,是其奪魁的有力保障。同時,積極上網以及網前成功率高,也進一步說明李娜的打法趨于全面化[20]。而張枝尚、李志剛(2017)則把我國現今優秀女子網球運動員彭帥、張帥、王薔、鄭賽賽在四大公開賽的技戰術運用特征同李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相對于國內現役的優秀女子網球運動員,李娜的力量、主動得分能力更強,非受迫性失誤較少[21]。此外,體能作為發揮技戰術的基礎方面。梁高亮、鄭念軍、李曉霞(2010)等人以我國國家網球隊女子二隊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對其身體形態、機能與運動素質的相關指標進行測試,發現在身體形態等方面,我國優秀女子網球運動員與國外優秀運動員并無太大差距,但在力量與速度等身體素質指標上同國外優秀運動員存在明顯差距;在身體機能方面,最大攝氧量、反應時與國外運動員存在一定差距,這都直接和間接影響了運動員的競技表現。提出應加強訓練的科學化,合理分配好技戰術與體能的比重,同時技術教練與體能教練之間應加強溝通[22]。
2.3 得失分與技戰術的研究
網球比賽中為了取得最終勝利,需要把握好每一分球,因此部分學者從得失分角度出發,探討不同技戰術下的得分效果。蔣春燕(2016)對男子運動員在紅土場地相持階段的得失分進行分析,發現隨著對攻拍數的增加,得失分的所占比例遞減;對于不同技術進行分析時,發現反手技術運用更多,多樣化擊球手段的效果更好;從站位角度看,后場分布最多,其中反手位多于正手位,網前的得分率更高[23]。反觀女子,唐文娟(2019)則對比國內外女子運動員在硬地的接發球局得失分進行研究,發現國外選手接發球直接得分率高于我國選手,而失分數上國內外并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提出我國運動員應增加正手接發球的穩定性與攻擊性,加強正手側身攻技術的應用[24]。
亦有部分研究從“關鍵分”角度展開,對網球技戰術的合理運用進行深入分析。王偉等[25-26]分別對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關鍵分”時的技戰術進行討論,他們將關鍵分界定為局點、盤點、賽點。發現費德勒在關鍵分時,一發以壓迫對手反手為主,二發在平球區時通常發中路追身,占先區通常發外角;發球+正手側身攻搶攻路線也以壓迫對手反手位為主;上網戰術通常隨著體能的下降,使用頻率也下降。德約科維奇的發球+正手側身攻搶攻戰術也以壓迫對手反手位為主,但發球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趨勢,德約科維奇一發內角>外角>追身,二發則為追身>內角>外角。
2.4 場地對技戰術影響研究
場地類型不同,作用在球上的效果亦有差異,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發揮,因此運動員會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技戰術加以應對。在對硬地球場的研究中,黎明華(2010)等提出女子運動員應注重將球速旋轉與在落點相結合[27]。雷婧等(2012)對比三種場地,認為運動員在草地球場的ACE 球數量、破發球次數最高,一發得分率也最高;硬地比賽中發球的雙誤比例最多;在紅土比賽中接一發球贏球率比草地和硬地場要高;三個球場中,草地對于球的摩擦力最小,因此發球的威脅性最大,而紅土場地則剛好相反[28]。李桂林(2013)從得分方式進行研究時,發現不同類型場地呈現不同的趨勢,紅土球場中,運動員失誤少但技術以正反手抽球為主,較為單一;草地球場的主動進攻較多;硬地球場中戰術靈活多變,各項技術運用的比較平均,但失誤率高[29]。
2.5 基于建模預測
有學者則運用統計手段進行指標篩選,從而進一步建立模型,以希望從個性中總結出共性,找出優秀遠動員的一般規律的,并達到預測的效果。何勝文、張力為(2011)在研究中,建立世界前3名男子網球運動員制勝因素個性化的標準判別方程,并發現一發得分率和一發回球得分能力是獲勝關鍵因素[30]。蔣啟飛、鄭賀(2015)從ATP官網上收集43名運動員的12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得到了現代男子網球單打技術綜合實力評價的3個特征因子,分別是發球局得分效率因子、接發球局得分效率因子和發球成功率因子,并以綜合因子得分為因變量,構建回歸預測方程模型[31]。沈曄(2017)則通過收集2016年澳網128名男子運動員165場比賽中的10個數據,利用Logistic回歸模型篩選指標,同時構建預測模型。篩選出一發得分率、一發贏球率、二發贏球率、接發成功率、破發成功率5項高度影響男子職業網球比賽的指標;通過建立相應的回歸模型,得出運動員的攻、防及穩定發揮能力是影響比賽結果的主要因素[32]。
3 國外網球戰術研究
反觀國外學術界,通過總結近十年國外對于網球戰術的研究,發現國外對于優秀運動員個案研究相對較少,大部分研究均以大數據為切入點,旨在探索某一類運動員的共性特征,總結為以下幾點。
3.1 不同水平運動員對比研究
為探討不同水平運動員在網球單打比賽中戰術應用是否存在差異,國外學者從以下幾個維度對不同水平運動員戰術應用進行分析。從場地維度看,Ratko Kati等(2011)對2009年溫網、法網中獲勝者和對手的比賽數據進行分析,來研究不同水平運動員在草地球場和紅土球場上戰術應用的不同。發現在溫網比賽中,獲勝運動員所有指標均較為出色,其中最明顯的是發球得分率、一發、二發得分率,破發率,凈勝分率,以及ACE球和制勝球的數量均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法網比賽,由于場地特點,兩者通常都有較好的發揮,數據并無明顯差異。因此得出結論,溫網獲勝者通常依賴與發球有關變量較好的發揮,而法網獲勝者的特點是以底線為主的相持戰術[33]。從基本單元競技過程看,Ales Filipcic(2015)將1991—2010年之間ATP前300名網球職業運動員,根據比賽的勝率分為高水平和低水平兩組,選取15個指標,并以10年為節點(1991年、2000年和2010年),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多因素方差分析,來評估兩組運動員之間的差異。發現兩組網球運動員在發球效率、接發球效率和一般比賽特征(如總得分、比賽持續時間等)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其中,高水平運動員第一發球和第二發球(ACE數和雙誤)勝率更高。并發現,2010年兩組運動員統計差異最大,12項指標中均有顯著差異[34]。就發球維度而言,SENZ-MONCALEANO,C(2018)為了研究發球時的注視行為,通過實驗對比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網球運動員的差異。受試者佩戴移動眼動儀,在4個發球點共發40個球。將球的飛行路徑分為落地前、落地區域、起跳后三部分。發現高水平球員的回傳次數比低技術球員的回傳次數要多;高水平球員和高得分球員在球彈前的固定時間更長;高水平球員和高得分球員的量化寬松時間更長[35]。從運動學方面來說,Johannes Landlinger等(2010)則為了對比精英運動員和高水平運動員,正手擊球時運動學的不同,使用8臺攝像機的400 Hz Vicon運動分析系統記錄了6名精英運動員和7名高水平運動員正手擊球動作,并選取6個最關鍵的運動學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兩組運動員在肩膀線速度、骨盆角速度和上體軀干角速度具有顯著的差異(P<0.01),精英組運動員在擊球時通常有著更高的球拍速度(P<0.05)[36]。
3.2 不同性別運動員對比研究
不同性別網球運動員在戰術使用上存在著明顯差異。為進一步探討男女網球運動員之間戰術使用的具體差異,Machar Reid等(2016)從基本單元競技過程視角出發,對2012—2014年澳網男女運動員發球、回傳、落球、跑動等數據進行比較。發現不同性別運動員發球統計數據差異最大,其中男性運動員發球速度更快、ACE球數和發球直得數最多;而在接發球時,女性運動員接球位置更靠近球網,與地面的距離更低,球的運行軌跡較男性更為平坦;就相持過程中來看,雖然男性擊球速度更快,擊球軌跡更平,底線的擊球次數更多,但男女之間的底線擊球的頻率相似。此外,每一盤的跑動距離與性別無關,但男性運動員運動的平均速度通常更快。這些發現強調了針對性別訓練的必要性,以迎合不同的擊球動力學,特別是在第一次發球和發球回球以及運動速度方面[37]。Carboch,J (2017)等從時間角度出發,分析澳網男女比賽對打次數、擊球點的持續時間、不同次擊球點之間的時間以及往返距離和比賽、休息的比例。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在這幾方面的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其中不論男單還是女單,有超過60%的比賽會在前4拍結束戰斗。就發球和接發球角度來看,Carboch,J(2017)通過四大滿貫賽事,對比男女職業網球選手在戰術上的差距。結果顯示,男子選手在一發得分率和二發得分率較高(分別高出7%和 6%),因此,男子選手接發球得分較難;而女子接發球得分率比男子選手高(多12%),這是由于,女子選手二發相對較差,因此女子選手在接二發時具有很大的優勢。G.Torres-Lu que等(2019)對2015年111場法網單打比賽男女運動員在發球的10個變量進行分析,發現男子發球速度更快,獲得更高的成功,并且發球落點主要集中于外角區域,而女子運動員則主要是發追身球。
3.3 基于建模預測研究
目前,基于建模預測已然成為國外網球研究學者的主流研究方法。Cui, Yi xiong等(2018)年建立職業女子網球運動員成績變量與相對質量間的關系模型。通過兩步聚類分析方法,確定了37個成績變量與相對質量做關聯,并將其自動分為兩組。其中,高相關的變量通過回歸建立模型。最終發現,在澳網、美網中,發球制勝、雙誤、回球制勝和回球受迫性失誤較多,暗示了一種“快-快”的發球策略;在溫網中,這個優勢更加明顯。對于法網,接發球運動員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打破對手的發球局。同時提出,雖然運動員在網前成功率很高,但在女子大滿貫比賽中,大多選手仍采用底線技術。Cui,Yixiong等(2019)采用相類似的方法,進一步分析男性網球運動員在大滿貫賽場中的表現。他們發現運動員的表現受到對場地熟悉程度和其他環境變量的影響,例如,比賽類型、對手質量、比賽狀態、發球和接發球、回合長度方面均存在顯性影響(P<0.05)。Cui,Yixiong等(2016)德約科維奇2011到2016四大滿貫賽事數據為例,通過考慮年份、比賽類型、輪數、局數、對手質量、比賽狀態、發球以及跑步距離,通過CHAID分類樹分析的方法,評估運動員得分結果的預測因素。結果表明,德約科維奇的競技表現不僅會受比賽類型影響,也會受比賽狀態(輸贏、平分、破發點等情況)的影響。最后在發球方面,當出現平分或對手占先的情況,德約通常能發出更多的好球。
KovalchikO,S.和Reid,M.等(2017)基于模型的多級功能數據聚類,構建了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優秀網球選手的擊球分類。結果發現,發球中在占先區和平分區有13種不同類型的男性球員和15種類型的女性球員。而發球回球和反彈球的變化更多;反手的變化則比正手少。同時,擊球類型與得分密切相關,最快速度和最低速度擦網類型的擊球通常十分有效。Prieto-Lage,I.等(2017)以 2011、2012年德約科維奇和納達爾的紅土比賽為研究對象,通過計算機視覺算法和視頻記錄材料來檢測指標之間的特定關系,目的是基于T模型分析提出一種精確、快速的網球模式識別系統。結果表明,在破發點情況下,納達爾相對于德約科維奇的轉換率更高,但這個數據與比賽結果關系不大。在長時間的拉力賽(拍數超過7拍)中,西班牙選手納達爾在發球和接發球方面由于對手反手的非受迫性失誤贏得了更多的破發點。在中等強度的拉力賽中(4~7拍),擊球類型、擊球線路等其他因素影響較大。而Wei Gu和Thomas L.Saaty(2019)則利用數據和判斷,對于ATP和WTA的網球結果進行預測,為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他們對多因素進行識別,同時進行主客觀的系統排序,并進一步對2015年美網的運動員進行預測,準確率達到85.1%。
4 結論
4.1 近十年國內有關網球戰術的研究通常與技術相結合,大部分學者依據基本單元競技過程,從發球階段、接發階段和相持階段三方面著手進行研究。研究對象從早先針對優秀運動員進行個案研究,轉向近幾年對某一賽程階段運動員技戰術使用的異同分析。但整體獲取數據渠道較為單一,采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也較為簡單,難以真正挖掘到高水平運動員戰術應用的共性。
4.2 反觀國外研究,現階段對于優秀運動員個案研究相對較少,大部分研究均以大數據為切入點,采用高科技的儀器設備收集并處理數據,收集到的數據不僅限于簡單的落點和線路,還包括球的飛行軌跡、運動員的移動軌跡以及擊球時間等多個方面。并進一步建立方程,尋找共性規律,以對今后的比賽進行預測。
4.3 隨著大數據的不斷興起,網球戰術未來的研究熱點更多地將聚焦于尋找優秀運動員的共性轉變,開發分析、收集數據的軟件,注重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跨學科能力的培養是未來提升我國網球科研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趙均,許婕.職業男子網球運動員年度賽事階段劃分與選賽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5(5):68-74.
[2]王希升,王亞乒.從第四屆亞洲軟式網球錦標賽看我國軟網女隊的現狀[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1):38-40.
[3]喬佇,等.網球運動教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李慶有. 網球戰術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8.
[5]尹樹來,等.網球運動理論與實踐指導[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
[6]Jindrich Hohm, Peter Klavora. Tennis technique tactics training play to win the Czech way [M].Toronto: Sport Books Publishers,1987:146.
[7]Nosenko A.O. Tactical options of the game in modern tennis [A]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C].2019:485-488.
[8]Paul Douglas. The handbook of tennis [M].New York:Rev. and updated,1st American pbk.ed,1992.
[9]胡亞斌.八位世界優秀男子職業網球選手的技戰術特征[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5.
[10]陶志翔.持拍隔網對抗項群理論與應用成果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2):252-254.
[11]郭文霞.硬地網球男子單打比賽戰術診斷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D].北京體育大學,2018.
[12]薛萌,鐘小燕.費德勒在四大網球公開賽決賽中技戰術運用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3):130-132.
[13]朱昆,劉英.2014美網錦織圭競技實力與技戰術特征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5):54-58.
[14]郭文霞,黃文敏,梁美富,等.新科澳網冠軍科貝爾技、戰術特征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0(3):296-301.
[15]謝相和.世界優秀女子網球單打運動員制勝技戰術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 39(9):77-81.
[16]梁雙強. 2015 年ATP年終總決賽選手發球戰術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7.
[17]胡沛. 2017年ATP年終總決賽單打技戰術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9.
[18]張佟海榮. 世界優秀女子網球選手發球方前三拍技戰術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9.
[19]蔡治東.2011 年李娜澳網法網溫網競技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2(3):64-67.
[20]李曉峰,莫裕醒,郭永波.2014年澳網女單冠軍李娜技戰術特征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3):78-81.
[21]張枝尚,李志剛.“李娜時代”運動員與現今我國優秀女子網球單打運動員對比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1):104-107.
[22]梁高亮,鄭念軍,李曉霞,等.我國優秀女子網球運動員體能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11):72-76.
[23]蔣春燕.世界部分優秀男子網球選手紅土場地單打相持段得失分特征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6.
[24]唐文娟. 中外優秀女子網球選手硬地賽事接發球局得失分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9.
[25]王偉,周曙,張春合.費德勒美網公開賽關鍵分技戰術特征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6(2):100-105.
[26]王偉,周曙,張春合,等.德約科維奇2016澳網公開賽關鍵分技戰術運用研究——基于角度、線路、區域視角[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4(5):182-188.
[27]黎明華,李艷翎.優秀女子網球運動員硬地單打技戰術特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報,2010, 33 (10):129-131.
[28]雷婧,郭立亞,雷幫齊.不同場地網球比賽發球接發球技術差異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7(4):167-170.
[29]李桂林,郭立亞.ATP男子單打不同場地類型比賽得分方式的對比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8):56-60.
[30]何文盛,張力為,張連成.世界前3名男子網球運動員比賽制勝因素技術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9):67-73.
[31]蔣啟飛,鄭賀.男子網球單打技術與綜合實力回歸預測模型構建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31(2):39-43.
[32]沈曄.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男子職業網球制勝關鍵技術指標的實證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0(6):601-604.
[33]Ratko Kati, Sanja Milat, Neboja Zagorac and Nik. Impact of Game Elements on Tennis Match Outcome in Wimbledon and Roland Garros 2009[J].Original scientific paper .Coll. Antropol,2011(2):341-346.
[34]Filipcic, Ales & Zecic, Miroslav & Reid, Machar & Crespo, Miguel & Panjan, Andrej & Sarabon, Nejc.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elite tennis players in the period 1991-2010[J].2015(15):671-677.
[35]SENZ-MONCALEANO,C. et al. Gaze Behaviors During Serve Returns in Tennis: A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mediate- and High-Skill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J].2018,40(2):49-59.
[36]Johannes Landlinger, Stefan Josef Lindinger , Thomas Stggl,Herbert Wagner & Erich Müller Kinematic differences of elite and high-performance tennis players in the cross court and down the line forehand, Sports Biomechanics,2010(4):280-295.
[37]Machar Reid, Stuart Morgan & David Whiteside. Matchplay characteristics of Grand Slam tennis: 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