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和
摘 ?要 闡述“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的結構特征及作用,論述開放性社會實踐課開設的必要性及其與學校教學模式的不同,通過具體實例分析“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在開放性社會實踐課中的應用,分析表明,無線智能互動系統對增強開放性社會實踐課的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系統性掌握及個性化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開放性社會實踐課;個性化發展;顯微互動生物實驗室
中圖分類號:G623.6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11-0006-03
1 前言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指出,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電子商務、金融業……廣泛健康地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互聯網+”平臺上,運用無線智能互動系統,對增強開放性社會實踐課的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系統性掌握及個性化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開放性社會實踐課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開放性社會實踐課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文件精神,構建開放的教與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學習服務,立足于北京市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多元、豐富、生動的合作探究式實踐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需求。
學生在校園里學習,缺乏課外實踐。開放性社會實踐課就補足了這個缺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在課堂上,學生不僅能學到理論知識,還能動手操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知識的理解大大加深。由于北京市開放性社會實踐課的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學生選擇面非常廣,一定能選到自己喜歡的課程內容,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實現個性化發展。
3 “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的結構特征及作用
無線智能互動系統是將智能終端設備、無線通信技術、教學設備相結合,使教與學不再局限于固定時間、地點,也使抽象的學習內容形象化。如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顯微互動生物實驗室,是將智能終端設備、無線通信技術與數碼顯微技術相結合,運用高分辨率的數字圖像和豐富的交互手段,無線模式和多種類型的智能終端,為師生帶來全新的互動體驗。運用該實驗室,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電腦查看全班學生的顯微鏡畫面,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方便;師生間可以通過交互系統及時進行交流。
無線智能系統使師生能夠更加緊密地合作,交互方式更加靈活。數據存儲在便攜式智能終端中并同步上傳至云端,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整個系統采用全無線架構,簡潔靈活。學生智能終端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獲取顯微圖像及宏觀實驗圖像,與教師端進行信息交互,以此來實現微觀圖像、宏觀實驗、實驗報告等多維信息互動,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4 開放性社會實踐課與學校課堂教學模式的不同之處
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表現在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互動,注重知識的邏輯性、連貫性、系統性。而開放性社會實踐課來自不同資源單位,知識結構性質內容迥異,是學生在平臺上自由選擇,跳躍性極大;教師的教學水平、手段也不同,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領悟知識的真諦,去探索和研究,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容易忽視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使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因課程的不連貫而中斷,使學生個性發展因不能與教師的長期互動而前功盡棄。有了無線智能互動系統的協助,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開放性社會實踐課的課程和教師對于學生來講都是第一次接觸,是學生在平臺上自由選擇的,并不是自己學校的教師。課程只有兩個小時,結束后,學生存在的疑問也需要解答,但是,現實是學生很難再找到課程的教師去交流。這就需要一個互聯網無線智能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了“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學生可以一直和教師溝通自己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遠程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使交流溝通無障礙,使開放性社會實踐課延伸到課下,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有了“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才能使學生真正完整地了解課程。
如通州區弘大運河公司就參與了開放性社會實踐課,開設了“能聽會說的溫度計”“智能計步器”“智能機器人畫筆”等課程,這些課程學生非常感興趣,科技性也很強。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理解能力強的學生,一節課下來就能基本掌握,能夠聽懂課程原理,并獨立完成實踐作品。但是,有些學生理解能力不太強,就會出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如果這部分學生想完全掌握課程內容,就需要課下跟教師互動溝通。“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正好可為此服務,學生上完課,有不懂的問題或者有更深入的想法就可以與教師溝通,提高教師“教”的效率和學生“學”的效率,實用性強,效果也非常好。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對教師做出評價與建議,對教師以后的教學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
5 “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在師生間架起連接的橋梁,充當聯系的紐帶
無線智能互動系統與互聯網結合,實現師生之間信息交互,通過無線傳輸長期聯系在一起,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深度鉆研將會長期進行下去。在教師的關懷指導下,學生的個性發展得以良性進行下去。師生的每一次交互都是一節微課,這種微課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既簡潔靈活又保持了知識的連貫和系統性,同時使學生的個性探究深度不斷延伸,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打下堅實基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全科人才,有廣度就會在深度上存在不足。這為深度探究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為青少年在不同領域成為專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正是由于有了“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學生在學校課堂教學中全面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習的時間、地點都不再受到限制。即使是非常抽象的課程內容,學生也能形象地學習,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在開放性社會實踐課中,使學生個性得以更深層次地發展,使課程不局限于兩個小時的學習,而是無限地延續,無限地探索,是科技創新的起步。
無線智能互動系統使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蛻變成學生在教師的靈活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學習,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走下講臺,走向學生,貼近學生,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使教師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使教學向著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展”靠攏,使教師、學生教學相長。每一個人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促使整個社會向學習型社會邁進。
6 教師的課堂評價更具有針對性
教師的課堂評價是對學生的激勵和引導。課堂上對全體學生的贊揚評價“你們做得很好”,這種既空又泛的表揚,學生得到的只是語言的激勵,而缺少思維上的碰撞和認識上的飛躍。長時間采用這種缺乏個性的評價方式及導向性的激勵,使學生變得不以為然,精神上表現得漠然。師生通過無線智能互動系統可以做到點對點、有針對性的評價,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無窮的動力,終生難忘。
弘大運河公司參與的開放性社會實踐課就采取了這樣的交互評價方式。因為課程的特殊性,學生與教師不具備再次見面的機會,課后如何評價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了“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教師可以在無線智能互動系統上對學生本節課的表現情況、實踐作品完成情況、學案完成情況等做出有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在課下也能夠看到教師的評價。同時,這種評價方式也督促了學生在課堂上好好表現。如果開放性社會實踐課上完就結束了,沒有相關的評價,沒有基于互聯網的評價方式,學生就會有所懈怠,覺得上完課就是完成了任務,就會降低對課程的重視度。然而,有了基于“互聯網+”的互動評價系統,學生上完課,教師就能在線上評價,大大增加學生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習效率。
7 “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有別于多媒體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多媒體教學,只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文字、圖片、視頻展示給學生,其實還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早已沒有了新鮮感,提不起太大興趣。多媒體教學模式依然是教師灌輸的方式,而且交流方式多局限于課上,課下交流的機會很少。更沒有細致的交互。教師不能查看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每一位學生也不能隨時隨地地跟教師溝通交流,教學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
開放性社會實踐課采用無線智能互動系統,與多媒體教學存在本質的差異。無線智能互動系統基于多媒體,比單一多媒體教學模式復雜,實用性更強。它是將智能終端設備、無線通信技術與教學設備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教學不再局限于時間、地點等因素,通過無線構架使教學更靈活,學生積極性更高,教與學也更加方便。開放性社會實踐課將智能終端設備、無線通信技術、多媒體教學設備相結合,而不是單一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這種多設備的運用,使教學更科學、更合理、更精細。
如利用顯微互動生物實驗室的教學,就是將數碼顯微技術與無線通信技術及多媒體教學設備相結合,數碼顯微技術將顯微鏡的成像顯示在電腦屏幕上,再通過通信技術傳送到教師的教學設備上,使每一位學生的顯微鏡圖像都能被教師看到。不僅使抽象的實驗變得形象化,而且教師能夠全面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課下,學生還能利用智能終端設備繼續與教師進行交流,如果有疑問或者更好的想法,可以向教師提出。這樣的學習方式遠遠優于傳統的基于多媒體的學習方式,學習更加全面。
8 結語
初中開放性社會實踐課是一門學生在校外資源單位學習的課程,課程復雜,而學生與教師僅有兩小時時間進行學習,時間短且教學內容多。現在采用“互聯網+”無線智能互動系統,使互動延續到課后,促進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使學生有機會將課堂上沒有掌握扎實的知識點繼續向教師請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