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特
【摘 要】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開展,要從實際出發,通過對審美教育現狀的分析與觀察,找出審美教育的對策,并在實際教學從信息技術、輔助素材、多元文化、學習平臺等多方面,結合學生個性化發展與學校特色發展,引導小學生培養并增強審美素養,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實現以樂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引導;思考
藝術審美教育是小學音樂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發展學生藝術修養、提高學生文明素養的重要途徑。從小學生開始抓起,不僅有助于其從小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品味,而且對小學生發展音樂興趣、音樂鑒賞、藝術熏陶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小學音樂教學要重視審美教育,通過教學對策來引導學生走向積極健康的審美發展之路。
一、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現狀
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受學生身心發展、學習課時、學校硬件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就現實而言,審美教育更多是通過教學過程來體現的,主要表現為:
(一)以音樂教學來引導學生感知審美
針對不同年級與年齡的學生,學生的審美情況也是有較大區別的。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生更多是通過音樂教師的闡述與講解來感知音樂之美,而自身的美學感受可能相對較弱。換言之,小學低年級學生在音樂教學中感知審美,是初步與低級的,這符合學生年齡發展要求。如學習歌曲中,往往他(她)們帶有的審美感覺都是“老師說……”,或者就是簡單認為“這樣很美”。而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雖然他(她)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出對作品的審美認知,但這種認知也停留在較淺顯的程度,如“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動聽”,但涉及到更深一個層次則可能無法表達。因此,在現實中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其層次還停留在感知審美的階段,尤其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而言,這是遠遠不夠的。
(二)以音樂教學來引導學生體驗審美
除了感知以外,小學音樂教學也會引導小學生對審美進行初體驗,即引導小學生在音樂作品的分析、鑒賞中體驗審美。這是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這種體驗往往又缺乏系統性,沒有學理性的支撐,小學生在體驗審美的過程還是會一知半解。從這一個角度上來看,在小學低年級就著手進行樂理知識的傳授,并進行消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這種體驗審美,盡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對學生的發展卻有較大的啟發。學生通過音樂作品來體驗審美,本質上是對音樂的自我鑒賞與轉化過程,有助于小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
二、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對策
小學音樂審美教育面臨的實際困難較多,音樂教師要結合學情、校情,充分利用相關條件制定相應對策,才能促進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落實。
(一)運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審美
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要重視學生的興趣激發與積極性調動,通過引導學生從音樂作品的鑒賞、體驗中,完成自主向自覺審美的轉變,才是審美教育的根本之策。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小學音樂教學應當利用多媒體等方式,更好地審美教育服務。如在教學導入中,通過將音樂作品的意境美轉變為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小視頻或圖片故事,那么小學生顯然對于這種導入的興趣會更高,并積極參與其中。而通過這種方式,音樂教師迅速切換到了審美教育的引導中,那么學生就會跟隨教師的教學自覺進入音樂作品,對審美內容進行初體驗。
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的信息技術,其實還有更多的運用空間,特別是近年來興起的AR、VR技術的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全方面體驗審美,而且還有助于將音樂審美轉變為自我的審美能力或審美素養,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實現審美教育的目標。
(二)運用輔助素材引導學生直觀理解審美
如果說信息技術的運用,是利用科技手段激發小學生興趣與積極性,實現學生主體審美意識的覺醒。那么,運用輔助素材來轉換小學生審美理解,則是音樂教學內在的追求之一。無論是本土素材的運用,還是流行素材的運用,對于小學生而言,通俗易懂助于理解,才能引導其對審美有更好地理解,從而對音樂教學與音樂作品產生無限的遐想,提升藝術審美追求。
以音樂課程進行校本化為例,對于身處改革前沿的深圳特區而言,除了通過有關深圳的歌曲、深圳文化創意發展的題材以外,還應當從學校發展特色、深圳發展前景及客粵方面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校本化素材的挑選,當然更應當看到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的包容。只有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中挖掘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作品,并通過這些作品的傳導,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審美,小學生才能對音樂教學中的藝術審美有更全面、更到位的理解,才能引導學生逐步沉浸到音樂世界里,領悟音樂的美學感受。
(三)運用多元文化引導學生拓展審美視野
魯迅先生認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吸收世界音樂經典作品,而且更要通過世界多元文化來理解傳統文化下的民族音樂發展,激發學生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才能幫助小學生從小樹立多元文化的審美情趣,更好地領略音樂魅力。
一方面,從深圳區位價值而言,深圳的小學生理應有世界視野,能包容世界文化下的音樂發展潮流與審美發展,才能無愧于深圳未來發展的接班人與主人翁。而將音樂學習放在多元文化視野下進行審美審視,本質上是通過多元文化拓展學生審美視野,培育學生包容情懷,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因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中的藝術審美教育,是深圳發展定位的要求所系。另一方面,從深圳移民城市的屬性來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要求深圳應當體現出民族屬性與移民屬性的背后,還要通過移民的融合,將多元文化尤其是多民族及外來文化更好地融合起來,形成既有深圳韻味又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屬性。而音樂是世界通行的重要語言,通過多元文化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的運用,以音樂為紐帶來聯接移民的多樣性,才能使小學音樂教學符合區域發展要求。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力的時間點上,深圳獨特的定位及屬性更需要多元文化來引導小學生拓展審美視野,才能助力深圳成為世界都市。
(四)運用學習平臺引導學生自由暢想審美
音樂學習與審美教育,是需要學生進行自由表達的。小學音樂教師尤其是發達地區小學,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構建音樂學習平臺,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與交流,才能使學生審美發展具有個性化特點,培養小學生較高的審美意境。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就運用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學習的音樂作品與相關資料,也會發布學生演唱的作品,供學生課外學習參考,并提供留言與評價。學生通過這一學習平臺,會自覺將自己的審美體驗通過評論表達出來,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驗反駁別人的看法,形成一個自由交流的學習平臺。而與之相匹配的,筆者還建立了一個微信群,讓學生在里面針對有關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這無形中促進了學生審美教育的落實,增強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三、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反思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以音樂為載體來開展審美教育,就必須將音樂的美感轉化為學生的直觀感受,并將這種直觀感受內化為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或審美素養,才能在教學中有效開展審美教育。因而,重視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運用,重視學生熟悉的素材運用,在多元文化視野下通過音樂進行有效的交流與融合,形成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才能促進音樂審美教育的深入。而與此同時,在美術、語文等交叉學科的支撐下,構建起多學科下的審美系統知識聯動,也是值得小學審美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何燕.小學音樂審美意趣培養探究[J].黃河之聲,2019(14):129
[2]呂雪蓮.淺談小學音樂審美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205-206
[3]郭雪峰.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8):72+74
(深圳市坪山區中山小學,廣東 深圳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