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杰
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美術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開展美術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水平,美術教學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不過,因為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美術課程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對初中美術教學的認識也非常有限,教學期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基于學者以往的研究經驗對我國初中美術課堂教學展開分析,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策略,以期能夠有效提升我國初中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美術;有效課堂;優化教學
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如果一直采取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學生對美術課堂的學習興趣將很難得到激發,學習效果微弱。對初中美術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可以充分提高學生對美術課堂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有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一、當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
1.教學手段單一
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學存在教學手段單一的問題,在進行教學時,多數教師采取的都是講授型教學方式,只是簡單、直白地講授教學內容,這種填鴨式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低,這樣一來,多數學生對于美術課堂學習都抱有應付心態,通過課堂學習無法真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美術技巧。學生和教師對美術課堂的不重視使得美術課堂教學逐步被邊緣化,教學手段千篇一律,呆板、無聊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極低。
2.教學內容陳舊
教學內容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教學內容多樣、豐富,則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關注度,使學生能夠自發、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更加和諧、健康的美術環境中進行學習[1]。但當前來看,我國初中美術課堂教學內容較為陳舊,教學內容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補充與更新,從而使得美術課堂教學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呈現出較為滯后的特點,無法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不能與時俱進地讓學生了解現代化審美藝術。
3.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美術學科是審美藝術學科,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審美意識,對于審美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比如學生對于自己的發型、服裝等比較在意,并且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設計、搭配,這都是他們審美追求的直觀體現。同時,多數初中學生對于美術都表現出一定的興趣,能夠欣賞生活中的美,但在美術課堂當中卻缺乏學習動力,盡管有很多學生有畫畫、做手工的愛好,但他們對美術課堂學習卻提不起興趣,美術課堂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無法真正起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
二、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優化策略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定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應當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著手,使學生愛上美術課堂,從而在美術課堂當中積極探索,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種方式,首先教師可探索日常生活和美術教學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美術藝術。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美術欣賞環節為學生播放應景的音樂,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投入到學習中去。
2.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作為一門藝術學科,為美術課堂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在思想放松的狀態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可以獲得更多的藝術靈感,從而很好地提升美術課堂的學習質量[2]。首先,教師要打破傳統的灌輸教育模式,在教學期間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其在課堂學習中主動探索和發現。另外就是要適當結合一些美術活動,通過靈活的美術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美術靈感進行發揮、創作,充分利用美術課堂學習時間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加強美術修養。
3.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很好地增強美術課堂的有效性。在教學期間,教師可通過靈活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發現美術課堂的精彩、有趣之處,感受美術學習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全面地為學生展示和講解美術作品,比如可以為學生播放美術家相關紀錄片、電影等,讓學生了解創作者的生平,理解創作背景,從而對美術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另外,教師可開展小組教學,通過小組交流和探討,讓學生針對特定美術作品或學習主題來相互交換意見,自由分享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念。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美術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通過美術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和引導,除了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之外,還要讓學生養成現代意識,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正確看待美術藝術,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促進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甘水蘭.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都市家教月刊,2017(1):98-99.
[2]何蓉.提高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8(10):26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