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珍
摘 要:數學學科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的一門必修科目,也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科學。想要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技能,就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而問題探究法就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教學模式。以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舉例,分析運用問題探究法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探究;課堂教學;自主學習
數學科目一向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學科,其對學生的邏輯性、理性思維的要求較高。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大多仍處于感性階段,邏輯性還有待加強,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加以關注,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將課堂還給學生,問題探究法的教學模式運用就能夠很好地實現這一教學任務。小學生的思維培養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和鍛煉,如果教師在授課時過分地強調“教”,而忽略了“學”的主體價值,學生的積極性就很難得到發揮。而采用問題探究的模式進行輔助教學,就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轉動思維,從而在自身的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的吸收和自身成長。
一、預習:自主探究熟悉知識
數學的教學思維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更多是要培養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單純地傳授知識并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培養學生自己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更為重要。在眾多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中,最為常用的途徑就是利用預習任務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技能。
筆者在教學時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力,在正式進入課堂教學前,筆者都會提前為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任務,有的數學知識較為難理解,需要教師的具體講授學生才能正確把握。不過總有一些內容是可以被學生自行理解的,比如在學習“分數除法”這部分教學時,學生已經對分數有了較深的理解,并且在經歷了之前的“分數乘法”部分的學習后,學生對于分數運算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定經驗,因此筆者在教學前為學生們布置了預習作業,引導學生在預習時找到運算規律。令筆者欣喜的是,在上課時學生基本都能準確找到其中的運算規律——除以一個分數就相當于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由此可見,在教學時適度引導,鼓勵學生自行探究學習,會使得課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升。
二、課堂:互助學習加快吸收
如果教學時只有老師的聲音,那么課堂的教學氛圍一定是死氣沉沉的,這也就是現如今互助學習的模式逐步成為課堂學習主流形式的原因。學生之間互助學習也是一種知識探究的具象化形式,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所探討得出的結論,遠比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結果更有效果,學生也能夠在討論的過程中加強交流。
數學教學中難度較大的就是應用題的部分,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邏輯思維水平,同時也需要學生多加練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切實掌握學習方法,真正獲取學習經驗。因此筆者就針對學生的基礎學習情況進行了合理分組,學生在做題時就可以互相協助,遇到不懂或者做錯的題就可以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大多數的問題都能夠通過互相幫助而獲得理解。除此之外,筆者還會鼓勵學生按照小組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錯題的分享,引導學生自行對錯題加以講解,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加深自身的印象,還能夠在這個互相分享的過程中吸收經驗和教訓,以防止類似問題再次出現。
三、課后:拓展作業發散思維
課后作業的鞏固是教學任務中的重要一環,知識的講解最終都是要落實到實踐中的,因而作業的鞏固部分既是課堂教學的另一種延伸形式,又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對于學生而言,作業大多都意味著繁雜和壓力,單一的作業形式會使學生的興趣減少,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豐富作業的形式來發散學生思維。
比如在進行完“時、分、秒”這部分的學習后,筆者為了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吸收更為深刻,就布置了一項特殊的課后作業:自己制作一個表盤,并將時、分、秒其中所包含的知識點繪制成一個邏輯思維導圖。由于這種作業形式更具趣味性,學生在完成作業時也更有激情。筆者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發現學生都能根據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進行完整的繪制,學生的作業形式各不相同,但都能夠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展現到作業中,有的學生制作了表格進行其中關系的換算展示;有的學生將其中的關系畫成了“樹狀圖”;還有的學生用環狀圖進行了繪制等。創新作業的形式能夠極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展開思維以及學習興趣。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在教學中尤為適用,問題探究法的教學形式主要就為了能夠在學習中為學生提供更具引導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形成課堂主人翁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理性思維。當然這樣從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加以引導,不論是課前、課上還是課后,教師都要以最適合小學生理解的方式引導,從而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松眉.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3(9):226.
[2]趙改玲.基于探究性教學的學生自主建構學習: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5):61-6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