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 要:對于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科來說,其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有著很大的促進意義。當前,由于國家對于素質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大,各個學校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也加大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及素養的培養。而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其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路徑。在這種背景下,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確了現階段教學期間存在的問題,并制定了相應的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希望可以為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核心素養
針對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其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涵蓋健全人格、法治意識以及思維品質等。對于這一學科而言,其能夠有效對學生的道德素養進行提升,也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意義。對此,為了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在今后的教學階段,教師應該依照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存在脫節現象
在具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課堂是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礎以及核心,同時也是教學工作穩定進行的最佳途徑。但是目前,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體水平分析得知,在教學期間,課堂的理論性相對較強。并且,教師所應用的教學方式具有較強的枯燥性以及單一性,經常將理論教學作為授課的主體,并沒有意識到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性,從而使得整體的課堂氛圍非常沉悶,學生的積極性無法得到有效調動,自身的核心素養也不能夠得到良好培養[1]。同時,在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社會進程在不斷推進的同時,教育體系也變得越來越完善。然而,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材而言,其更新速度相對緩慢,致使初中道德與法治理論與實踐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無法進一步對教學效果以及水平的提升,更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整體核心素養。此外,在實際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期間,一些教師對于知識的講授非常注重,學生常常只是在課堂上被動學習一些新的知識點,主動創新的意識相對薄弱,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持續下降,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2]。
2.道德與法治教育觀念存在較強的滯后性
在具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期間,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都相對滯后。因為在初中教學中,學校對于學生的主科課程非常重視,包括數學、語文、外語等。因此,在德智體等方面,一些教師在培養期間,難免會存在一些偏差。并且,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一些教育內容具有較強的表面化以及形式化,學生的思想觀念無法得到及時的更新,思維也不能夠得到有效拓展,其綜合水平以及素養自然也無法得到全面的提升。此外,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制約和影響,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過于注重自身的主體地位,沒有意識到學生才是教學課堂的主體,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身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心理訴求也不能夠被得到重視,最終使得課堂學習越來越消極,不能夠主動地融入教學課堂中,影響了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提升的同時,也制約了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3]。
3.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具有較強的單一性
在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進行開展期間,教師的教學內容也具有較強的單一性以及固定性。而這一問題,也是當前影響道德與法治教育水平的關鍵因素。目前,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對于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不高,經常照本宣科,教學模式的應用也過于傳統化,無法對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積極性進行調動,從而使得學生不能夠主動地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學習,不能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識,難以養成良好的核心素養,水平也無法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在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層面,也不能夠及時地進行革新,具有較強的枯燥性,無法對學生的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進行正確的培養,從而影響了教育的質量。
4.學生的學習意識不強
通常情況下,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叛逆期階段,需要社會的認同,對于世界的理解也比較偏向于“過成熟化”。而這一情況的存在,也使得這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無論是為了成績,還是為了得到認同感,都不愿意在課堂上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學習意識較為薄弱,不能夠對自身的學習態度進行端正。并且,在我國,應試教育已經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對于主科課程的教育都非常重視,從而導致這一課程在開展過程中,學生根本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學習,進而使得出現了一種副課影響學習效率的錯誤認知,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4]。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分析
1.對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進行明確
在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開展前期,教師應該強化對教材的研讀,能夠深入且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能力進行了解,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精心備課,明確教學的整體目標以及任務。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教師在具體的備課階段,也應該具備較強的核心素養培養意識,通過對教材的認真研讀,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精準的判斷,明確哪些內容屬于核心素養,然后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應用。一般情況下,只有對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進行明確,才可以合理地將其融入教學計劃中,才能夠在教學階段對課堂教學進行精準的把握,進而有效開展教學工作,以保證可以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5]。
比如:教師在進行“師生之間”教學內容講解過程中,在具體的備課階段,首先需要對課程中涵蓋的核心素養元素進行綜合考量,并對學生的能力以及認知水平進行充分結合,科學地對教學目標任務進行設置,保證可以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可以真正意義上了解并且正確地看待師生之間的關系,從而不斷健全自身的人格以及價值觀。此外,在對教學方法的應用層面,教師可以充分地應用案例教學法以及情境教學法,強化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尊重,以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被全面地調動起來,進而實現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和效果。
2.為學生創設一個相對良好的教學情境
在具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期間,為了能夠有效地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提升,那么在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強化對課堂的情境創設,幫助學生盡快地融入學習狀態中,有效地對教學效率及質量進行提升。比如:教師在對“我國的基本制度”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期間,因為對于這一課程來說,其主要就是對學生的政治認同以及思維品質素養進行培養。通常情況下,所謂的思維品質,其主要是能以辯證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事物,可以理性分析以及解決社會中存在問題的一種能力。而針對政治制度來說,其主要是指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可以及認同。為了能夠保證教學目標可以良好地實現,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期間,教師可以通過對合理手段的應用,有效地為學生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被吸引到教學課堂上,讓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學習熱情都得到充分的調動,從而保證學生可以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學習中,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以及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6]。
再比如:教師在對我國的“政治制度”相關內容講解期間,也可以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新聞材料,展示2019年“兩會”期間的一些新聞圖片,然后讓大家思考什么是“兩會”,“兩會”到底指什么?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了解兩會與我們國家基本制度之間的關聯性,然后更好地學習課本上新的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很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深入了解知識點,提升課堂效果,也強化自身素養。
3.強化對案例教學模式的應用
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提升,教師在教學期間,還可以強化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不斷地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增強,以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對知識點進行理解,有效促進自身水平提高。比如:教師在對“預防犯罪”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期間,為了可以有效地對學生的法治意識進行增強,加深學生對法律權威性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利用案例教學法,講解一些典型的法律案例,包括:前幾年發生的大學生掏鳥案,學生掏了十幾只國家保護動物燕隼,然后出售出去,最終被判了十年。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問題,讓學生積極地進行討論,通過探究,學生能夠發表一些觀點,諸如:一些學生會認為法院判刑比較嚴重等。當學生討論完畢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因為在上述的案例中,學生的做法是屬于一種非法行為,并且我國相關法律也明確規定,堅決不能非法獵捕瀕危野生動物,如果這樣做,是需要入刑的。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通過這樣的手段,能夠不斷地對學生的法治意識進行增強,讓學生可以深刻意識到犯罪的危害性,從而樹立相對良好的法治觀念,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提高。
在實際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階段,強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以及學生共同努力,能夠依照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以及要求,有效地對教學觀念進行革新,強化對教學模式的創新,保證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相對合理的手段,構建以學生為本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以便可以進一步對該課程教學水平進行提升,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輝.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81-82.
[2]劉金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探析[J].新課程研究,2019(7):40-41.
[3]孟峰.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態課堂[J].中國農村教育,2019(5):6.
[4]沈捷.探究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名師在線,2018(36):54-55.
[5]羅惠成.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70-71.
[6]茍昭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7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