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責任”是《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四大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應尋找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實踐證明,利用校本課程也可以實現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通過校本課程的課堂教學、課后調查、成果分享等實施過程,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校本課程;社會責任;實施案例
近年來,隨著《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教師致力于尋找學生生物學四大學科核心素養(即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的培養途徑,在“社會責任”培養方面已經有了不少成果:如課堂教學中滲透STS教育、開展課外活動、通過社區活動進行科學知識的宣傳等。實踐證明,利用校本課程也要實現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的目標。
校本課程是針對學校、學校某一年段、某一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制定的課程。它不同于國家課程,它是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對學科知識進行拓展、延伸。校本課程的開設與實施應與《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的四大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相符。這也就使利用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成為可能。
在對校外環境(即人們關注的與高中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和議題)、校內環境(即師生對與高中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和議題的關注)分析的基礎上開發了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學高二年段的校本課程《高中生物學里的社會熱點與議題》。本課程的開設,目的明確,即利用與高中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與議題,對高中生物學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關注與高中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與議題,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高中生物學知識解釋有關社會熱點與議題的能力,甚至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
本文以《傳染病》這節校本課程內容為例,談談利用校本課程《高中生物學里的社會熱點與議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的過程。
一、教學實施過程
1.小組討論
將班上的學生按座位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先集體通讀校本課程中的《傳染病》一文,然后在小組內針對教師提出的以下幾個問題進行討論,并整理好本小組的答案:
(1)什么是傳染病?
(2)什么是病原體?傳染病的病原體有哪些?
(3)什么是傳染源?傳染源的傳染性有什么特點?
(4)什么是病原攜帶者?
(5)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6)傳染病有哪些類型?
(7)傳染病的預防性措施有哪些?如何進行防疫?
2.小組分享
以小組為單位,每一小題選派一個小組成員分享本小組的答案,其他小組可以對分享小組的答案進行提問或補充。
3.教師總結與補充
在每一小題答案分享后,教師進行總結或補充,以保證學生能準確理解校本課程里的內容。然后適當補充、拓展一些相關知識,如不同的病毒增殖的場所、過程有所不同;診斷方法中抗原與抗體雜交、核酸雜交等技術的原理等。
4.布置調查課題
在較系統地學完《傳染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有關傳染病的社會熱點與議題,并選擇其中一種傳染病進行調查研究(課題自選、組隊調查)。
二、課后調查
有一組學生關注到2018年年底以來,非洲豬瘟猖獗,于是組隊進行關于“非洲豬瘟的社會影響”的調查研究;還有一組學生關注了艾滋病的傳播情況,并組隊進行關于“如何預防及對待艾滋病”的調查研究。下面,以“非洲豬瘟的社會影響”的調查研究為例展示學生的調查研究過程:
1.研究方法:調查法和文獻法。
2.樣本數據采集方式:街頭采訪、問卷調查。
3.樣本數據分析:
分別對街頭調查采訪數據、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并分別用表格、餅圖等形式反映調查數據:病肉流通責任承擔者、價格變動情況、消費者購買豬肉情況、消費者不購買豬肉的原因、病肉的處理情況等。同時,分析了商家營業額受影響的原因,以及總結出政府部門對非洲豬瘟的防控措施。
4.調查小組提出合理建議
調查小組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針對非洲豬瘟疫情提出如下建議:
(1)對飼養者:要采取正確的飼養方法、定期接種疫苗、發現疫情及時上報。
(2)對商家:合法經營、走正規渠道進貨、服從市場監管部門及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
(3)對消費者:正確選購豬肉,提高對非洲豬瘟的認識,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
三、成果分享
在校本課程《高中生物學里的社會熱點與議題》授課結束前的兩課時里,各調查小組就自己小組的調查情況進行分享。“非洲豬瘟的社會影響”的調查研究小組在分享課上用精美的PPT向大家展示了他們的調查成果。同時,調查研究小組用論文的形式向學校提交了他們的調查報告,并且他們的報告被作為優秀課題收入學校的優秀研究性課題匯編。
在“非洲豬瘟的社會影響”的調查研究過程中,調查小組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表揚的。這個調查研究有助于他們對現今社會暴發的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的認識與理解。他們能從三個角度給出科學的建議,是高中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社會責任”的體現。這個調查研究也證明了可以利用校本課程引導學生關注與高中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與議題,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高中生物學知識解釋有關社會熱點與議題的能力,甚至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問題,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許真珍,邵斐.通過校本課程培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生物教學,2019(2x).
[2]閆鋒.高中生物學教學中落實社會責任的途徑探索[J].中學生物教學,2019(5).
[3]余龍煙,鄧鵬.通過社區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J].中學生物教學,2019(4).
[4]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注:項目編號:JYYB-2017049,中學生物校本課程的開設與實施的研究——基于利用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作者簡介:王彩虹(1976.5—),性別:女,民族:漢,籍貫:福建漳平,現供職單位全稱及職稱: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學,中學一級、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育。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