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與信息技術接軌,與“互聯網+”思維接軌,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做好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體現了教育的與時俱進,更為語文學科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賦予了各個行業、領域新的活力,教育的信息化也成為新的趨勢。身為教育工作者,理應積極向信息技術看齊,用好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為語文學科教育的發展帶來良好轉機。
一、微課教學的創新應用
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中的應用,一個最常見的代表性的方式就是微課教學。微課教學是通過播放微課課件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視角的轉變,是基于聲、光、電綜合呈現來打造的創新教學方式。微課教學在課堂上的應用,對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有很好的效果。因為學生必須主動緊跟微課播放進度,捕捉微課視頻畫面,接受來自視頻課件中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圍繞老師布置的任務展開思考,達到好的學習成果。
比如,在以“如何鑒賞詩詞”為代表的微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電腦上利用電子教材和網上符合詩詞意境的圖像、圖案來做生動的詮釋,讓大家通過屏幕了解詩詞鑒賞的技巧。比如,詩歌《宿新市徐公店》,其中有“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句子。那么,怎么理解這句話的詩意呢?教師在網上找到反映鄉村田園生活的圖片視頻材料,讓大家對照資料感受黃蝶飛舞、兒童奔撲的景象,將詩詞意境非常生動地呈現出來。這樣一來,學生自然能更好地感知詩詞中一字一句所蘊含的詩詞意象,感受到詩歌的魅力。
隨著錄屏軟件和各種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的普及,制作微課視頻已經變得越來越簡單。教師可以適當掌握一些基本的視頻錄制和剪輯操作,這將讓我們的微課教學更加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二、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
在語文教學中,關于閱讀的教學活動一直進展緩慢。很多學生不喜歡閱讀,在閱讀中把握不住重點。針對閱讀教學的創新發展,信息技術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以多媒體為載體的閱讀體驗。我們利用PPT的形式,把多篇文章組合在一起,大家橫向對照多篇文字進行閱讀,嘗試找出群文之間的異同點。這樣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思維,突破了單篇閱讀存在的局限。
比如,以閱讀小說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活動,我選擇教材內文章《景陽岡》《猴王出世》以及課外小說讀物《說岳全傳》等小說的節選片段給大家看。同時,我給大家提出了幾個思考題。①古代小說有什么共性特點?②你認為,小說的人物塑造應該把握哪些技巧?③你喜歡小說中的哪個人物?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思考和品鑒小說,而不是簡單讀過就算了。用這樣的方式,學生對小說的鑒賞能力有了很好的提升。以前,大家不能透徹理解小說的樂趣,但現在,通過對照,通過老師的啟發,學生的思路也更加延伸和發散,對小說的認知有了明顯的進步。
三、多彩語文課堂的呈現
現代語文教育追求學生素養、素質的綜合發展,而不是會背誦課文、會解題。要讓學生有深度地學習,要實現文化理解與傳承、語言的構建與運用等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滲透,我們就必須讓學生先能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我們要利用互聯網龐大的資源素材,給學生提供新鮮、生動、有趣的學習體驗。比如,學習《金色的魚鉤》時,我們可以將反映革命戰爭時代艱苦斗爭的電視劇畫面播放給學生看,讓大家通過看視頻的方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再比如口語交際活動“講民間故事”,教師就可以播放一些講述民間故事的音頻給大家聽,啟迪大家的思維,讓大家了解怎樣才能講好民間故事。我們還可以給大家播放辯論會現場視頻,請同學們聽歌曲、聽相聲,通過各種舉措和形式了解中國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熏陶。在這樣多彩的語文課堂中,學生不再單純從課本教材接受知識,其獲得的啟迪是多方面的,語文學科素養的成長也會更加均衡。用好信息技術,的確可以讓語文課堂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教育工作者多做嘗試。
總之,信息技術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工具,它有傳統教育模式無法企及的便利性和靈活性,可以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有力支持。教育工作者要保持靈活的頭腦,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質資源,在語文學科教育中多彩展現語文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有效參與,學生的熱情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讓語文學科教育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劉寶菊.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語文“聽說讀寫”教學:以小學語文統編新教材教學設計為例[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0,37(1):47-49.
[2]黃辛穎.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插翅添翼: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5.
[3]趙忠生.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8):49-50.
[4]張玉燕,王東娟.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分析:基于2010—2019年CNKI期刊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J].現代鹽化工,2020,47(1):76-77.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