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秉東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占比最大的科目之一,而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閱讀與寫作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怎樣才能讓閱讀教學呈現出有效性,以及現在使用的那些有效性策略是否真的具有現實實踐性,便是探討的重點。立足小學語文常見的教學策略——日常性的文本解讀和加大閱讀力度,分析各自的不足,然后提出關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比如,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以及挖掘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加“自主合作探究”意識。
關鍵詞:閱讀;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面對的難題之一,但是小學生的理解力較差,有時候不能很好地把握故事的精髓,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遇到這個問題時,需要采取相關策略用以引導學生接受知識,消化故事,理解內容。但是,這些提高閱讀能力的策略是否真的具有強大的有效性,這個問題值得各位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深思與探究。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日常性的文本解讀
語文課本上很大的一部分都是由課文組成的,所以,語文老師在安排課堂內容時很大一部分都要在課堂上做文章解讀,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有的老師在講解課文時,并沒有對文章進行深入的理解,而且講述方式平鋪直敘,缺乏激情與感染力,這樣就導致有些學生產生厭聽情緒,學不進去知識,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種情況下老師講述的文章理解與文本解讀,是不能被學生所吸收的。
2.鼓勵課外加大閱讀力度
語文課程教學除了每天的上課以及課本中的知識之外,每冊語文書上都會有相應的課外閱讀書目,在考試中也會被納入考試范圍,教師可以以鼓勵學生加大閱讀來督促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必讀書目就有《稻草人》《昆蟲記》《寄小讀者》《愛的教育》等,長期堅持課外閱讀文學名著的學生,他們的閱讀習慣、情操修養會顯著高于其他學生,最終在語文成績中顯示出來。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1.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制訂教學內容時,都是根據教學目標而展開的,一個明確、科學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發揮自己的知識所長,將這一篇文章中的所有知識點都挖掘出來,寫進教案中,并且在課堂上潛移默化灌輸進每位學生的大腦。
如果一位老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那么這堂課是缺少靈魂的,沒有一個貫穿起來的中心點,課堂也會顯得凌亂而沒有重點,不利于學生學習。
2.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協助功能
當今時代,是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多媒體技術也在這幾年里漸漸普及到大中小課堂,有些課文難以理解的時候,老師們要擅長使用多媒體技術,比如:四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課文是《桂林山水》,文字的描述難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景色的出眾。
但是,授課老師完全可以采用多媒體設備,將文中提到的漓江水的靜、桂林山的奇用動畫或者圖片的形式,直觀地展現到學生的眼前,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說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是多么優美的意境。
3.“自主合作探究”意識
自從倡導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就一直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要求每位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尤其是在語文閱讀方面,大量的文本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如果學生對語文課程沒有學習興趣,那么是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
此外,合作探究也是目前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學生如果掌握了小組合作的意識,那么老師的教學工作也會變得稍微簡單一點。團結就是力量,應用于學習上,也是如此。比如五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名為《田忌賽馬》的文章,課前如果學生能夠分角色將文章閱讀一遍,那么學生就可以說已經能領會到田忌的策略了。
4.培養閱讀習慣
語文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策略,“授人以漁”,注重文章的讀法、學法,這樣即使以后學生遇到陌生的文章,也有跡可循,知道從哪個方面去切入文章、分析文章,從而讀懂文章。
在每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不能忽略文體差異、題材區別,并且在新課的教授過程中,每篇新課文涉及的舊的知識也應拿出來,溫故而知新,加深學生的記憶。
同時,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成長空間影響了每個人的喜好偏向,所以確實會存在實在看不進去的情況,這時候老師要多加引導,不能讓學生直接放棄本書閱讀,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們找到興趣點,進入書本,自然而然地去領略另一個世界。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閱讀是很多小學生家長都憂慮的一個問題,雖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同學都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收效甚微,所以老師們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有更多渠道去了解世界、認識生活,獲得知識與信息,最終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積累,外化成為自己的氣質和眼界,語文是一門重視積累的學科,小學時候沉淀下的知識后續會繼續指導初中、高中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1(2):27-29.
[2]姚秉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4.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