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娟
摘 要:語文是高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占據150分值。高中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已經基本具備自主學習這門課程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更需要教師從引導和啟發的角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問題式教學法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更適合高中語文課堂,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高中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從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入手,分析并探討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可以為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水平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問題式教學法;應用策略
一、高中語文教學現狀
(一)學生主體地位未得到有效提升
隨著高考改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教育管理部門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依然有很多高中語文教師不能有效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仍然以自己為中心,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這使得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空有新的教學方法,卻達不到預期效果,課堂教學效率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工具的課程,從學科性質上來講有一定的枯燥感。高中生在小學、初中一共學了9年的語文,對語文學習已經產生了一定的疲勞感和抵觸心理,認為語文學習就是背誦記憶,這使得高中語文課堂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課堂教學方法單一
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為高中語文課堂帶來了改變的曙光,但在高考的壓力和影響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依舊主要圍繞課本、考綱、習題來開展,學習范圍的狹窄,學習任務量的沉重,都迫使教師選擇最直接、最不浪費時間的教學方法,即使形成枯燥的課堂氛圍也沒有辦法。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等需要大量課堂時間的教學方法被使用的頻率較低,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方法依舊比較傳統和單一。
二、問題式教學法概述
問題式教學法是一種既注重“教”又注重“學”的教學方法。其中,“教”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來創設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將教學知識點設計為問題,借此來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教學知識點;“學”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現并提出問題,與教師和同學一同解決問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由此可見,問題式教學法的核心是“問題”,這一點要引起高中語文教師的重視。通過設計問題的方式拋磚引玉,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出后續的學生的問題,是問題式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最終意義和價值。
三、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高中語文與情境教學法有很高的契合度,但單純依靠情境教學法并不能滿足高中語文的教學需求,配合問題式教學法能夠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宇宙的邊疆》一課為例,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宇宙的圖片、視頻,引發學生探索和學習的興趣外,還應當配合相應的問題,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思考。《宇宙的邊疆》本身是一段紀錄片的解說詞,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科普類議論文,語言表述上有很多議論和抒情交雜的地方,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將議論和抒情劃分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宇宙的探索興趣。比如“宇宙中的丈量單位是什么?”“星球有生老病死嗎?”等問題都能夠輔助教師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和促使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共同探討。針對那些能夠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的問題,教師應當采取肯定的態度,提高學生提問的積極性;針對那些已經超出課文范圍的問題,教師應當采取鼓勵的態度,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自己的探究、調查來解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二)避免封閉式提問,引導學生思辨
在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提出封閉式問題,學生只需要回答“是”或“否”,或者在答案中二選一,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高中語文教師要盡量避免提出封閉式問題,要盡量提出有層次、有深度、有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動物游戲之謎》一課中,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和思辨。這篇科普類說明文中提到了“生物世界普遍規律”,又列舉了大量的動物游戲實例,教師可以提出類似“你認為動物游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的開放式問題,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給予一定的討論時間,配合課文內容集思廣益,鼓勵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總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問題式教學法對于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有著重要價值,教師應當正視其價值,并積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應用,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裴翠敏.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9.
[2]郭綠環.高中語文教學中問題式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8,4(3):214-215.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