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近年來在高校課程建設中被廣泛討論。本文通過從航海類專業思政教育出發,分析了航海類專業課程如何融入德育素材和思政元素,以及航海類專業教育管理融合思政教育的方式和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航海教育;教育管理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我們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從古至今,中國人探索海洋的腳步從未停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伴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我國對外開放進程也不斷推進。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進一步強調:各國走向開放、走向合作的大趨勢沒有改變,我們要攜起手來共同應對風險挑戰,共同加強合作溝通,共同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對外開放,我們要充分利用海洋航運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其重要性也日趨凸顯,因此,培養航海類專業人才,航海類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更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
一、“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分析
我國學界關于如何將專業課知識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中這個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到目前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從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提出“德育滲透”概念,這是“課程思政”的早期原型;第二,2010年到2016年,主要圍繞總體“課程思政”進行探討;第三,從2017年至今,研究重點轉移各專業課程如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融合的路徑探析。2018年開始,高校各專業課程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探討被廣泛熱議。
二、航海類專業課程融入德育素材與思政元素分析
目前學界關于本問題多從專業課程教學設計較多展開,例如,注重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分配等方面綜合探索,梳理整合課程中所隱含的針對性強且可行有效思政元素。主要從教師所教授的具體課程、教材中梳理發掘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和德育素材,“融入”是落腳點,要求契合度高,根據不同章節內容,不同教學環節,設計不同的育人點,并且教師應從專業課程教材內容以及外延 “課程思政” 素材先行認識、先受教育,才能在教學中使學生自然接受并產生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鳴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合力作用,從而推動課程圍繞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中心環節,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折射新思想,彰顯價值觀,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航海類專業教學管理融入思政元素分析
目前學界關于本問題從教學管理角度進行研究的文字還處于相對空白狀態,教學管理涉及到諸多課程的總體規劃和教師的教學管理,因此對思政元素的融入尤為重要。是一種從總體教育氛圍角度出發對課程思政的全方位的深度融入。因此,本課題基于以上分析,旨在從教學管理角度探討課程思政如何融入航海類專業的教學管理之中,形成總體育人氛圍,形成科學評價體系,充分激發新時代航海學子的時代責任感、和職業自豪感、認同感,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體系。
(一)教學管理機制研究
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創新教學管理理念,探索符合船員教育與培訓質量體系規范的教學管理模式,推動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管理環節;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明確課程思政的教學指導工作,充分整合資源,配合課程思政工作開展;在處理學生教務工作過程中提高信息意識和服務,研究專業特點。推動教學管理工作走向規范化、科學化、人性化、細致化、專業化。
(二)教學評價機制研究
在航海類專業教學質量管理機制下,探索使教學全過程規范化、流程化、周期性的閉環管理,推廣過程性考核機制,將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評價反饋機制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培養學生航海情懷,豐富考核機制和評價體系,推動教學持續改進和質量提升。
(三)課程思政教學研究機制構建
將課程思政全面元素融入學院教學研究活動,建立長效機制,在學院范圍內定期組織課程思政教研活動,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及案例交流會或課程競賽。進一步加深學院教師對課程思政內涵及意義的理解和認識,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營造“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圍。
總之,新時代“海洋強國目標”對航海類院校培養的人才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建立一支具備高適任能力和政治素養的航海人才隊伍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作用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是打通學生專業課學習的關鍵一招,能否事半功倍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形成合力,讓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公共課和專業課程之中,形成“教學-學習-實踐”循環聯動教學模式,共同促進航海教育在新時代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江定濤.海洋文化在航海類高校人才培養中的思政教育價值研究[J].交通職業教育.2014(1).
[2] 王捷.“互聯網+”背景下航海院校思政工作的挑戰與對策[J].航海教育改革與發展.2016(2).
[3] 鄭尚龍,楊神化,曹寶根.航海概論“課程思政”融合教育的探索[J].集美大學學報.2020(3):79-83.
作者簡介:楊宗霖(1989—),男,滿族,河北秦皇島市人,助理研究員,龔學碩士,單位:天津理工大學海運學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天津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ZD20-11);中國交通教育教育科學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