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陸晴 張文鵬
摘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手段。本文在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進行動力學分析的基礎上,以現有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為基礎,從學習精神的角度豐富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的內容,以科創能力為導向構建科研能力訓練與雙創能力培養的分級培養體系。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科創能力;分級培養體系
一、創新創業動力學分析
(一)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動力分析
1.就業形勢嚴峻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8 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將達到 820 萬,就業形勢嚴峻且復雜。根據2018 年麥可思研究院舉行的“2018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發布暨十周年研討會”發布的數據,2015—2017 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從 92.2 %降低到了 91.6 %。2017 屆受雇全職工作的約占應屆畢業生總人數的 77.1 %,就業滿意度約 68 %。據此,應屆畢業生認為受雇的全職工作基本符合自己職業規劃的僅占約 52 %,有創業潛在動力的應屆本科生約占 48 %,應當引導這部分有潛在動力的大學生創業。
2.國家政策支持
目前,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國務院和各部委文件已有 21 份,從小微企業貸款、稅收、經營成本,到產業園建立等方面均給予了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也給予了大量的指導。
3.高校重視雙創
2017年10月9日,科技部發布的《中國普通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顯示,截至2015年,中國高校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為35.5萬人/年,比2006年增長46.7%,居世界第一。高校R&D經費內部支出不斷提高,2015年達998.6億元,是2006年的3.6倍。本科生從大學二、三年級開始參加科技競賽、科研課題或者依托發明專利的自主創業等科技創新活動已經非常普遍。高校的科研工作還同時支撐著164萬碩士研究生和34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截至2015年,1 762所高校共計支持開展創新創業項目8.4萬項,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獎3萬余項。
(二)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阻力分析
1.經濟基礎薄弱
從各類調查可以看出,本科、碩士畢業生一般較難獲得投資,主要由于經濟基礎較薄弱,創業意愿不明顯。而博士(特別是理工科博士)由于有系統性、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則容易獲得投資。
2.創新能力不足
大學生創新能力不足主要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主觀上,由于中小學階段缺乏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大學階段主觀上缺乏創新的意識,習慣于接受答案而非尋求答案;客觀上,本科階段掌握知識相對匱乏,即使想要挖掘答案,也存在“鏟子不夠鋒利,臂膀不夠有力”的問題。
3.雙創教育欠缺
目前中國的雙創教育,不是量不多,而是質不高。課程主要集中在創業上,而非創新上,但對于經濟基礎薄弱的大學生而言,在獲得資金前,公司的構架、運營等都是空中樓閣。雙創教育課程應當設計為基于項目的創新能力培養與基于創新成果的創業項目實訓,而不僅限于公司經營管理類課程。必須意識到,許多創新未必能進行創業的轉化,所以普適的雙創教育更應當側重于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以科創能力為導向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分級培養體系
從創新創業的動力分析可發現,目前阻礙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要問題中,經濟基礎薄弱可以通過增強創新能力解決,一旦大學生擁有了具有高應用價值的創新成果,融資就不是問題。減少大學生創新創業阻力的關鍵在于,根據學生特點,考慮工科專業特色,總結實踐經驗,構建以學習精神為引導、科研能力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分級培養體系。
(一)培養體系構建的基礎
1.國內外現有雙創教育模式
目前,國外的斯坦福大學 D-School 項目、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CITRIS 項目和麻省理工學院CDIO 模式[ 1 ]在體系設計、培養理念、課程設置等方面較為突出。國內雙創教育體系,多為論文提出,少見高校發布,以清華大學“三位一體,三創融合”的高校創新創業訓練體系[2]最為完善。這些模式比較值得借鑒的是對主觀能動性的激發、動手實踐的強調和老師指導的把握。
2.國內雙創教育受眾特點分析
對創業意愿和專業熱情方面的調查文獻綜合分析,大一到大四學生的創業意愿在逐步遞減,碩士研究生的創業意愿整體雖維持在較低水平,但仍高于除本科一年級外的其他年級本科生,創業意愿在博士研究生階段產生了巨大的飛躍。就專業熱情而言,不論從大一到大四,還是從研一到研三,整體都呈下降趨勢,但碩士研究生整體高于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的專業熱情顯著高于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3]
知識的積累是創新的基礎條件之一,學歷高低和創業意愿強弱呈顯著的正相關。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時候,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專業精神,并進行應用。本科生教育應當盡量模擬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且在培養過程中,應著力引導整體正相關性增加,減少向負相關分化的個體數量。
3.教學體系改革的經驗
對于工科專業而言,研究生的培養更注重的是大量的科研實驗和項目實訓。與本科生的驗證性實驗和小的課程設計相比,科研實驗和項目實訓更強調解決問題而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往往就是創新的過程。因此,培養本科生的創新能力,也應讓本科生接受科研訓練,基于項目進行學習。
所謂量變引發質變,創新往往是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為了解決本科生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教學體系應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利用網絡和文獻獲取知識。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體系難以達成該目標,簡單采用翻轉課堂模式也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無法快速有效地提高學生知識儲備。
(二)培養體系的構建內容
以科創能力為導向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分級培養體系應注意使各類別課程在不同年級分配的比例符合科學的認知規律。應在大一設置大量的專業基礎課,在大二設置專業課,并開始安排科研實踐;在大三設置核心的專業課程和部分科研實踐課程;在大四強化科研實踐;在前三學年修完主要的通識教育課。大一應強調學習精神。多請業內有名的專家學者給學生開講座,內容未必要和學術完全相關,但一定要強調學習的意義,學習對創新的作用,創新對創業的意義。利用新生創業意愿強、專業熱情高的特點,讓新生快速完成從中學被動學習到大學主動學習的轉變,激發其接受科研訓練的欲望,幫助其克服畏難情緒。建議將 80 %的專業基礎課程于大一年級開設。
大二大三應增加實訓項目和課程設計,減少實踐性課程的理論課。改變目前實驗完全照書做的模式,將驗證性實驗改為基于項目的學習,增加科研訓練在培養計劃中的占比,并逐漸增加訓練難度。這類項目的方案設計應該有一個相對成熟的實施方法,但實施結果可以是未知的。教師只需提出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然后讓學生自主完成。項目的成果可以是一篇由小組合作完成的論文或是一個產品。通過這種“給定范圍內創新”的訓練方式,可以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訓練提高其解決設定問題的能力,最終發展成解決全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創新的能力。此階段課程設置應以專業課為主,兩學年的專業課均占該課程總數的 40 %,同時,讓學生開始接觸科研實訓,逐漸加大科研實踐課程的占比。
大四階段應在合理使用學校有限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盡力滿足考研和踏入社會求職就業的不同需求。可以讓考研的學生下半學期進行畢業設計;讓準備踏一入社會的學生上半學期進行畢業設計,下半學期進行創業或就業。為讓畢業生有能力做出一份有創新性,甚至有創業價值的畢業設計,課程設置應以科研實訓為主,理論授課為輔。在進行培養方案設計時,應使通識教育課貫穿始終。通識教育課不僅指思政類課程,還應包括創新創業課程、科學界科研人員及工業界技術人員的講座。進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育時,理科應體現實驗和研究,工科應體現實驗和設計。
參考文獻
[1]楊建新,孫宏斌,李雙壽等.美國高校創新教育實驗室和社會創客空間考察[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5):27-32.
[2]李雙壽,李樂飛,孫宏斌等.“三位一體、三創融合”的高校創新創業訓練體系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2):111-116.
[3]時昱.當代中國大學生創業意愿與創業實踐———基于全國12所高校調查數據的經驗發現[J].青年研究,2017(3):1-11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曹陸晴,女,漢族,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在校大學生。
第二作者:張文鵬,男,漢族,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
項目名稱:本項目受到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20201104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