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清
摘要:提高語文教學的高效性一直是語文教師研究的重點課題。在新課改的指導下,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嘗試著將更多新的理念引用到語文教學中,揚長避短,除舊更新,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做出努力。本文探討了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無論是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語文都是主要科目,所以語文教學效率一直是關注重點。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新要求做出相應的改變,完善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不足,并進行不斷創新,努力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增強語文教學中的教學互動
在教學中,要求老師對學生關于學習的看法態度有很好的掌握情況,這樣才能了解到學生對于自己所講的知識是否進行了充分的吸收理解,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老師才能將合適的教學方法用到不同的學生上。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有效設置問題,增進師生互動。針對一些具備較大爭議性的問題,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并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激烈的討論,不同的學生對于問題的看法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就存在了思想上的激烈碰撞。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交流學習的經驗和看法,并且老師也可以加入到學生的討論陣營中,并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辯論比賽,增加了語文課堂的趣味性,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
二、提倡和鼓勵小學生多閱讀
俗語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可見多讀書和會讀書在一個人的成長以及未來發展中是何等的重要,讀書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讀書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語文教師應充分意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使小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體會到閱讀給自身帶來的益處。例如在進行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文章進行一遍大致的瀏覽,而后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教師在旁邊對學生進行單獨指導,直到學生基本理解課文的意思。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整體的學習,保證學生的學習進度一致,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文知識以及閱讀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挑選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其他人聽,而后將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向大家進行講述,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有效提升。
三、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任何事物都需要有創新,在語文學習中同樣也是如此,每個著名的作家所創作出來的文章都有著豐富的意味和自己的特點,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時候不斷進行創新。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文章都是敢于大膽想象最終寫成的,因此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思緒從課堂中飛出,這樣他們的文章寫作內容才會更加充實。課堂應當富有人文氣息,這種氛圍的營造就需要教師從人性角度出發,真正地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構建一種樂于學習的課堂教學。
四、巧妙利用多媒體,做好作文教學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已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逐漸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實行,猶如在炎熱的夏天撲面而來一股清風,將我們引領到了語文教學的另一個境界。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同時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促進作文教學的順利進行。在多媒體教學技術中會包含許多的故事、圖片以及視頻介紹等因素,能夠設置一定的場景,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同時也有一些寫作的素材,可以讓學生從中有所收獲,并激發起自身寫作的靈感,進行自我的創作。這種語文作文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結合的方式,不僅豐富了作文的教學內容,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中來,達到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五、將語文運用到生活中
語言知識來自生活,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入生活,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節日,如母親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教師在教授與節日有關的課程時可以整合節日,進行全面學習并添加一些課外相關知識內容。通過采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作為與傳統文化聯系的主要學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結合教材,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從而促進良好的教學活動。教師也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運用語文,感受語文,甚至在日常的小事中,讓學生去發現美、體會美。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新科課改的要求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徹底的改變,從老師的教學觀念到教學模式,從關注學生的文化成績再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打造,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白高效課堂的內涵,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以生活為導向進行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蔡志鵬,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黑河教育,2019(12):63-64.
[2]劉應彪,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