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含
【摘要】板塊式思路是對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提出幾個教學問題或安排幾個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機地形成知識點和能力的訓練板塊,同時也形成時間和步驟的板塊,即教學的內容、過程都呈板塊狀分布排列。古詩文教學中,誦讀、品析、積累環節運用板塊式思路,似春夜細雨,無聲而有機地融進詩文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板塊式的“詩教”中如沐春風,喚醒生命中最親切、最溫暖的文化記憶。
【關鍵詞】古詩文 語文教學 板塊式思路
“所謂‘板塊式思路,就是對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提出幾個教學問題或安排幾個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機地形成幾個知識、能力的訓練板塊,同時也形成幾個時間的、步驟的板塊,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呈板塊狀分布排列。”此教學思路具有結構簡單、思路清晰、學生本位性強、課堂活動精的特點。現結合日常教學實際,談談古詩文教學運用板塊式思路。
一、以讀代講,整體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管是古人讀古書的傳統經驗,還是現行新課標的時代要求,都將朗誦定格為詩文教學的重要環節。筆者認為若從讀的方式與層次出發,可將朗讀分為如下幾個環節:
1.以通讀與理讀的方式,讀出詩文的韻律美
教學中,學生數次泛讀后會將字詞加以梳理,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長句自然分割,將韻腳自然讀順,可達到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效果。若加以教師的范讀與學生的跟讀,則讀文的起承轉合、急迫舒緩,氣勢與神韻,一切盡在學生驚喜的感悟中。如《岳陽樓記》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為重音,“﹋”為輕緩音,“/”為停頓,“——”為拖音。)語調的抑揚美、重音的沉重美、節奏的鏗鏘美、拖音的悠長美,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在閱讀中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生命的對話,從先賢哲人的思悟中獲取營養,奠定自己生命的底蘊。
2.以譯讀與想象的方式,讀出詩文意境美
真正品味出詩的意境,必須從文本出發,通過對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聯想和想象,探求和再現古詩文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如教學《詩經·靜女》時,教師突破常規,設計“以詩譯詩”這個具有文學創作意味的教學環節。教師啟發學生以現代詩句譯《靜女》,在學生研讀、試譯原詩句的基礎上,再對學生的“譯詩”及時加以綜合整理,以更加規范的現代詩的語言形式表述出來。這樣,通過以詩譯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感受到淳樸憨厚的小伙和伶俐俏皮的姑娘形象,還感受到遙遠的古人用最純真、最生動的語言所抒發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以形象讀與感悟讀的方式,讀出詩文情感美
教師指導學生在讀中尋找情感的交匯點,或是在情感指導下尋求朗讀的切入點,都是尋求美與展示美的過程。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想其神態,仿其語氣,品其心態,在這樣的情感下,沉浸在與作者的情感交融與共鳴之中。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讀廉頗的負荊請罪、勇于改過;讀相如的忍讓、寬容,將刀光劍影化作涓涓細流,將水火不容化為手足情深。通過多種形式的讀,默默滋潤學生心田,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逾越千年依然強勁而璀璨。
二、沉浸酉農郁,含英咀華
“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學習課文最精彩之處,字斟句酌、細心研讀、揣摩語言、深入探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認真切實地進行精雕細刻,深入品味,筆者認為主要方式有:
1.品語言,以說代品
一個精妙的字詞,或畫龍點睛,或提綱挈領,或巧埋伏筆,或精巧生動,如飛來神筆,細細品味,其味無窮。例如,《念奴嬌·赤壁懷古》通過“覽江山盛景——憶千古英雄——抒一己之懷”這三個板塊來賞析這篇不朽名作。在問題引導下,學生邊讀邊品。一方面品讀寫景精彩語句,揣摩“穿、拍、卷”等重點字句,深入體會響遏行云,氣勢非凡的雄奇壯觀的赤壁之景,從景中悟壯闊宏觀之豪放;另一方面,品讀刻畫人物形象的語句,把握年少得志、指揮若定的周瑜形象,從人中悟叱咤風云之豪放。“抒一己之懷”這一板塊讓學生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擷取前人的智慧,增強樂觀面對生命的信心,更深刻理解蘇軾的精神內涵。
2.品人物,以演代品
詩文中的人物描寫雖語言簡練,卻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為全面展示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可采取學生即興表演的方式,在形象逼真的人物行動表演中,或在生動傳神的人物對白表演中,再現人物形象。例如,《鴻門宴》一文主體環節,學生創意演繹“夢想劇場”,當學生穿越歷史的煙云,走近一個個人物,觸摸一段段歷史,回味一個個事件,歷史帶給大家的是無限的聯想與深沉的思考。學生通過人物演繹所體會到的,不僅是人物的內心,還有文章的神韻。老師帶領學生將語文學習和學生生活對接,增強文化自信,樹立弘揚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努力創造出彩人生。
三、去粗存精,潛心積累
語言學習在于積累與運用,古詩文中雅字佳句的積累是解決語言貧乏問題的良藥。“誦讀古代詩文,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那么,就會積小流成大江,逐步豐富自己的語言,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練習中積累
新課程下古詩文鑒賞課是滲透師生生命體驗的魅力課堂,是和諧又充滿張力的時空。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練習,以“氣”為切入口設計,悲淚潸潸,句句含氣,落日殘照、斷鴻聲聲的凄氣,胸懷大志、恥于歸田的志氣,欲復失地、被迫離場的憤氣,無人識拔、淚灑高樓的悲戚。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可以說是憤氣沖天、悲氣翻滾、郁氣激蕩,其氣如巖漿噴薄而出,化作生命之詞,蕩氣回腸。練習中學生勾起的不僅是對詩文內容的回憶,更是對語言中精華的回味,使他們又回到了對課文語言的反復揣摩之中,用心去傾聽其語,用情去體驗其韻,學生的思維在現實和想象的世界里自由地轉換。
2.背讀中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背誦的巨大作用也足以窺見一斑了,當然也并非無條件的多多益善,根據不同特色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記憶方法,跌宕起伏的抒情文章可采用“理解內容記憶法”。例如,《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名篇,聲聲怨,字字悲,尤其是詞中四次出現的如泣如訴的反問,引起讀者內心強烈的共鳴。作者借“淡酒”之問,抒凄冷之愁;借“黃花”之問,抒孤寂之愁;借“守”窗之問,抒難耐之愁;借“次第”之問,抒萬千之愁。四個問句的板塊設計,將全詞的語調、氣勢以致詞人心境一步步推向高潮,較為完整地展示了全詞的抒情層次,亦為背誦提供了清晰的脈絡和方法。
3.拓展中積累
在拓展中積累,既開闊視野,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詩文品析中,將風格迥異同題材詩歌對比閱讀,拓展視野,加深理解。例如,《虞美人》一文教學,可以“愁”為切入點,將賀鑄的《青玉案》、李清照的《武陵春》、余光中的《鄉愁》等詩詞聯系起來。通過比較,分清不同的意象所表達的不同內涵,如“煙草”“風絮”表示絲絲情愁,“雙溪舴艋舟”表示國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難以舟載,“船票”“郵票”“墳墓”“海峽”“清遠的笛”“一顆沒有年輪的樹”表示強烈的思親之情。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了不同物象所表達的詩人心中不相同的“愁”思,從而把握意念與意象間的關系,詩的雋永意境便存于胸間了。
四、結束語
古詩文中的名篇佳作,是千百年來滋養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精神家園。語文的芳香早已靜靜飄溢,讓學生在板塊式的“詩教”中如沐春風,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和情感記憶,生命也因之愈加美麗深邃、充實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