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順
摘要:西部民族地區的鄉村均存在著地理環境復雜、生產要素流動性差等限制因素,加之產業基礎薄弱,導致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貧困人口眾多,不僅阻礙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還牽制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的實現。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獨特價值和鄉村振興的阻滯因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思路與出路。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 鄉村振興 對策建議
推動西部民族地區鄉村突破限制、謀求振興,是統籌全國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從廣義看,西部地區主要是指在地理位置上處于我國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肅、西藏、云南、四川、貴州、重慶、廣西、寧夏、陜西和內蒙古等12個省份,狹義上的西部民族地區則是指新疆、廣西、西藏、寧夏、內蒙古這5個民族自治區以及少數民族集中分布的青海、貴州和云南3個省份。與東部、中部地區的鄉村相比,西部民族地區的鄉村均存在著地理環境復雜、生產要素流動性差等限制因素,加之產業基礎薄弱,導致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貧困人口眾多,不僅阻礙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還牽制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的實現。因而,要想切實推動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走向振興,就需要立足地區實際,科學規劃鄉村振興的思路與出路。
一、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獨特價值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期奉行重城輕鄉的發展理念,導致鄉村經濟、產業、生態、文化的全面衰敗,鄉村在很多人的心中已成為“落后”“荒廢”的代名詞。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黨中央相繼提出“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戰略,緩解發展過程中突出的城鄉矛盾,繁榮農村經濟、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從而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地區發展。西部民族地區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區域整體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工業的開發使得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與城市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受地理環境、基礎設施等因素限制的鄉村青壯年人口逐漸流入城鎮,導致西部民族地區的鄉村逐漸被“邊緣化”“空心化”。西部民族地區與東、中部相比,有著獨特的政治地理空間和社會人文習俗,在這一區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獨特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一)維護地區穩定和民族團結
鄉村的衰落使得西部民族地區城鄉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發展矛盾進一步凸顯,相比較于基礎設施完善、社會福利水平高、服務體系完善的城鎮來說,西部民族地區成為我國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多樣、貧困面積廣、貧困人口多是西部民族地區鄉村的一大現狀。《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劃定的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中,有11個片區位于西部民族地區。由此可見,西部民族地區鄉村積貧積弱已經成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短板;由于鄉村貧困問題的存在,引發勞動力外流、土地撂荒等多種次生問題,影響到地區經濟的發展效率和質量;鄉村與城鎮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威脅著地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鄉村振興所提出的五大目標之一生活富裕,就是要幫助并引導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擺脫貧困、增加收入,逐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對于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而言,貧困問題的解決是發展振興的前提條件和首要任務;貧困問題的解決,會緩和由于城鄉貧富差距太大而引起的矛盾,維護地區穩定和民族團結。就目前情況而言,鄉村依然是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鄉村的穩定發展關乎著民族地區發展的大局。
(二)激發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用“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來定位鄉村振興的作用和意義。在當前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下,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最突出的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是最顯著的不充分,其中西部民族地區鄉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尤甚,并由此導致西部民族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效益差,具體表現為經濟產值低、經濟發展質量低、經濟發展效率低等方面。鄉村振興各項計劃和工作推動著西部民族地區鄉村的生態得以改善、鄉風得以形成、產業得以集聚、治理模式得以貫通,而在生態、治理、文化、產業方面的成就,都會轉化為經濟效能,為經濟發展保質、增速、提效奠定基礎,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鄉村走向農業產業強、農村環境美、農民家庭富的新狀態。鄉村的發展與振興,補齊了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的短板,城鄉發展趨向于平衡,主要矛盾的逐步化解,會進一步激發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二、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阻滯因素
梳理阻滯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因素,有利于明晰鄉村衰弱的病結所在,更有助于西部各民族地區因地制宜明確鄉村振興的思路、探索鄉村振興的出路。
(一)自然環境和生態因素
西部民族地區在地形上主要均分布在第一和第二階梯,多高原、山地、盆地;鄉村多處于山區之中與高原之上,復雜的地理環境成為天然的限制因素,不適合農業生產,為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造成很大的困難。除此之外,西部民族地區的很多鄉村位于生態涵養區,如果沒有節制的發展經濟,會對原本承載力就弱的生態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更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復雜的地理環境與脆弱的生態,從根本上對西部民族地區的鄉村造成了阻礙與限制。
(二)社會環境和經濟因素
社會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長時間交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群體性特征的社會狀態。首先,西部民族地區鄉村在地理空間上彼此距離較遠,加之交通、通信等各種基礎設施不甚完善,導致鄉村與鄉村之間、鄉村與城鎮之間的經濟聯系并不像東部、中部那樣緊密;其次,西部民族地區鄉村大多缺少產業支撐,即使有一些鄉村發展特色農業,但因為產銷體系不完善,導致特色農業的帶動力非常有限。因而,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的大部分鄉村都處于產業不興的狀態,沒有產業的發展,鄉村振興就缺乏提供動力的引擎。最后,鄉村的衰落,讓鄉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和精英人才選擇遷居到城鎮中去,使得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缺少了作為關鍵的主體。
三、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思路與出路
(一)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思路
1.“先減貧再振興”。對于西部民族地區鄉村來說,貧困是振興的一大攔路虎。要本著“先減貧再振興”的思路,分階段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而不能不顧實際盲目追求形式化或短暫的振興。這一思路是根據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貧困程度深、貧困面積廣、貧困人口多的實際狀況提出的,而且考慮到貧困威脅著民族地區的穩定,影響著民族地區的團結與發展。除此之外,“先減貧再振興”的思路主張要分層次推進工作進度,分階段處理鄉村振興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減貧是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前提與基礎,如果忽略減貧直接推進振興工作,就如同在基礎并不堅固的根基上建造摩天大樓,那樣鄉村只會取得短暫的發展,而不會實現長期的振興。
2“.生態與經濟同發展”。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而且生態脆弱,因而要遵循“生態與經濟同發展”的思路,走生態振興之路,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發展是硬道理,新時代所追求的鄉村振興并不是粗放型、片面性的振興,而是全方位的振興與發展。“生態與經濟同發展”的思路就是希望西部民族地區鄉村發展生態產業和生態經濟,走可持續發展與振興之路,避免由于生態的破壞使得鄉村再度衰敗、農民再度返貧。
“先減貧再振興”與“生態與經濟同發展”這兩個思路并行不悖,前者強調鄉村振興工作實施推進的次序性,后者追求生態、生計與生活的全面發展。
(二)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出路
1.推進金融精準扶貧與產業精準扶貧。經濟發展是解決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所面臨一切矛盾的最有效出路,也是解決貧困這一鄉村振興攔路虎的直接途徑。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貧困人口多,而且致貧因素雜多,雖然推進精準扶貧大部分鄉村已經脫貧,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鄉村存在大量的貧困人口。為了實現精準脫貧,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要深入推進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脈,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柱,金融與產業結合才能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創造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推進過程中,形成金融與產業的聯動扶貧機制,既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注入資金,也引進產業,有效解決鄉村勞動力的就業,增加鄉村人口的收入,幫助鄉村造血減貧。當然,在進行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的過程中要講究精準,提高金融資金精準管理和產業與鄉村發展的契合度,以及金融與產業對鄉村減貧的有效程度。所以,在推進產業扶貧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產業是否符合鄉村的長期發展與振興、產業對勞動技能與素質的要求以及產業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2.發展特色農產業與鄉村電商。西部民族地區的鄉村與東、中部地區鄉村相比,雖然有著生態環境脆弱、產業基礎薄弱等缺陷,但同時在氣候、土地、勞動力成本方面凸顯出比較優勢。“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西部民族地區地形地貌多樣、氣候獨特,適合多品類農作物的種植與生產,如瓜果、牧草、棉花、茶葉、花卉等。各鄉村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比較優勢,集中發展特色農業,并逐漸形成產業化種植和生產,推動產業走向興旺。當然,對于西部民族地區鄉村來說,產業興旺不一定可以實現村民的生活富裕,因為偏遠的鄉村距離市場較遠,加之交通不便,高昂的運輸成本會導致產自于西部民族地區鄉村的特色農產品市場價格升高,使其具有差異性的產品市場競爭力減弱、收益下降。因而,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要發展特色農產業,就需要打通銷售渠道,以保證產銷通暢。互聯網為產、銷信息對接提供了寬廣的平臺,電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降低運輸的成本、提升了運輸的效率,要利用互聯網和電商平臺,結合西部民族地區鄉村發展的特色農產業,發展配套的鄉村電商,從而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村民收益,以產業興旺促進村民實現真正的生活富裕。
3.規劃并發展鄉村旅游業。西部民族地區有著與國內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非常豐富,過去由于粗放式發展,很多旅游資源遭到破壞。近年來,伴隨著綠色發展觀的深入人心以及旅游市場的擴大,西部民族地區很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以修復,吸引著來自國內外眾多的游客,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有著優美生態環境、依然保留著較為原始的人文景觀和民族風俗的鄉村便成為重要的景點。西部民族地區鄉村要把握住我國旅游業縱深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整合、開發特色旅游資源,完善與旅游業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如鄉村特色民宿、民族風味餐飲、民族娛樂體驗項目等,推動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在鄉村的集聚,通過大力宣傳形成地域品牌效應,不斷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體驗。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逐漸改善,旅游業的市場還會進一步擴大;旅游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較小,非常契合“生態與經濟同發展”的思路,也符合西部民族地區鄉村將“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建杰.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與實踐[J].農家參謀,2019,(05),17
[2]韓長斌.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問題[J].中國人大,2019,(07), 31-37
[3]鄭宏剛.服務脫貧攻堅與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可融合推進[N].農村金融時報,2019-06-24 B07
[4]王景峰,王剛,王艷偉.發展特色產品小微企業,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J].北方經濟.,2018,(12),71-73
[5]陳杏梅.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9,(11),93-94+108
(作者單位:北方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