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琪 徐子雪 孟娜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等省內若干獨立院校的180位英語專業學生及教師關于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狀況的問卷及個案研究,了解傳統文化在英語專業教學的滲透現狀。此外,本文結合時代因素,分析傳統文化滲透英語專業教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并從社會、高校教學、學生個人層面探究加強傳統文化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融入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對策。
【關鍵詞】傳統文化;英語專業教學;跨文化交流
【作者簡介】黃安琪(1998-),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在校生,本科,研究方向:英語翻譯;徐子雪(2000-),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在校生,研究方向:英語;孟娜(1985-),女,漢族,安徽鳳陽人,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 :生態倫理學。
【基金項目】2019年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現狀調查與分析(項目編號:201913906027Y )。
對于學習外語的人,不僅要學習他國語言和優秀文化,還要保持對本國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中華文化的學習和貫徹理應滲入到英語專業教學的方方面面。在通過對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蘇州大學文正學院等若干省內院校中的180位英語專業學生及教師(教師占比10.56%)涉及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專業任課教師對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態度、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了解程度等方面的問卷調查以及五位抽樣追加線上訪談之后,發現目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教學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狀不容樂觀,英語專業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甚少。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專業教學的滲透現狀
1.傳統文化相關課程設置數目少且層次低淺。在發放的調查問卷中,關于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數據如下:
從上表中發現,約占80%的院校都在其英語專業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但相關課程數目較少且仍有二成未將中華文化列為必修或選修科目。在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的院校中,只有5%的學生認為課程質量高。對此,調查人員對南師大中北學院翻譯班的學生進行追加訪談,訪談發現,該專業僅在本科三年級下學期開設一門中國文化的選修課,且課程安排在晚上,學生出勤率和積極性不高,課程內容淺顯乏味,有同學表示課程內涉及的中國歷史部分大多為史實的羅列(高中教學綱要已要求掌握),未對文化內涵做深入剖析。
2.教材與中華文化關聯性較弱,課程目標偏移。在發放的調查問卷中,有關英語專業教學關注點數據分析如下:
以上調查數據顯示,受國內各大語言類考試標準影響,課程目標專注于詞匯語法、聽寫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而忽視了對學生健康、正確文化觀念和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
此外,調查人員對中西文化在英語專業教材中的占比進行統計:中國傳統文化占29.83%,西方文化占70.17%。這從側面反映傳統文化在獨立學院英語教學的滲透程度不足,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灌入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
3.師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認知欠缺、缺乏喜愛和認同感。調查問卷中包含五道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題目,內容涉及歷史人物、節日習俗、諸子百家思想、中國對聯、戲曲,以簡單測試獨立學院師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熟識程度。總共五道題,每題答對人數分別為89、134、102、85、77。以上數據表明,師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過低,五道題目中只有兩道題目回答正確人數超過百分之五十。
針對此趨勢,調查人員又在問卷中增添了幾道喜愛偏好問題以做進一步研究:59.44%的調查者傾向于觀看歐美電影,40.56%傾向于觀看國產影片;48.33%的調查者選擇外文名著和書刊,51.67%的調查者選擇中文名著、書刊。在被問及是否主動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只有63人給予肯定答案
由此可見,獨立院校英語專業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喜愛和認可度并不高。此外,在跨國文化交流中,鮮有學生能樹立主動繼承且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這種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和發展趨勢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非常不利。
二、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意義
1.有利于加強對外交流,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話語權是國家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由于中國在國際交流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中國逐漸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因此渴望了解中國的“聲音”,也為世界所越來越重視和關注。在與國際社會交流接軌的過程中,除了經濟、科學技術等“硬實力”的比拼,還要有文化“軟實力”的交融互通。中國作為五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底蘊與燦爛恢弘的文化積淀賦予其天然競爭力。時至今日,如何運用這些競爭力,如何提升這份文化軟實力,這便需要以傳統文化為基底的英語專業教育作為支撐。因此,促使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大放異彩是促進對外交流,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的關鍵。
2.有利于培養正確的文化觀念,在教育中增進文化素養。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傳承當屬全民教育,家家響應,人人響應,從娃娃抓起。高等教育階段,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已成初步成型,但仍未定型。教育者要想為學生樹立并穩固健康、自由的文化觀念,抓住最后的教育黃金時期便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因此,傳統文化務必要融入高等教育中,特別是讓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接觸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由衷地認可和理解本國文化,將弘揚和繼承傳統文化作為終身使命與擔當,努力讓世界聽見更多中國之聲。
3.有利于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多元化人才。據近些年江蘇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升學去向統計顯示,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后選擇出國留學或者入職跨國公司的人數比重大于其他專業的畢業生。這些外語人才往往有更強烈的意愿離開母語環境,選擇出國深造或者從事與外事掛鉤的工作。但由于“從沒有實現過真正的跨文化交際教學”,這些留學生或者與涉外的工作人員很難在新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得心應手,甚至常常因中西文化差異而深陷困境。鑒于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學者在從事語言教學時應盡量營造真實的語境,將中西方的文化、政治、教育、經濟等背景相結合,使學生接納多樣多元的文化觀念。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具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多元化人才。
三、對于傳統文化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缺失問題的建議
1.社會層面。中國互聯網之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大爆發崛起,人們接觸外界信息的途徑日趨多元化。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很容易受到各式各樣社會媒體輿論的影響。特別是還在校園學習的大學生,除了課堂,新聞媒介是他們了解窺探世界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媒體輿論是樹立全民文化自信,促使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學的必經之路。
近些年來,《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漢字聽寫大賽》《舌尖上的中國》《巧手神探》等優質文化類國綜被眾多媒體平臺搬上了熒幕,掀起了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潮。這些節目或展現穿越千年的中國古詩詞的共情魅力,或描繪中國美食所承載的味覺記憶、文化樣態、民族情感,或彰顯中國染織、文物修復、文字雕刻等傳統技藝中傳承的工匠精神。通過大眾媒體的引導,各個年齡階段的觀眾心中被遺忘的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逐漸被喚醒,其實它早已藏在每個人的文化基因當中,只是待我們慢慢感知和挖掘。
2.學術與教學層面。高校應嚴格遵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專業教學指南》,科學制訂英語專業培養計劃和培養綱要,對現有的教學大綱進行精進更改。詞匯語法的掌握、句式分析、翻譯技能只能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目標,探究語言背后的文化力量、提升人文素養才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高校應增加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數目和課時,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在必修專業課中適時融合傳統文化的知識和背景。教師作為課堂的主要參與者,要引導課堂走向。例如,教師可將中西方文化進行類比教學,讓學生生動、直觀地感受各自特點。此外,對中西教材的選擇也應有意識地選取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素材,例如以中國古詩詞和經典名著為例介紹翻譯觀和翻譯方法,在語際翻譯中體驗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3.學生層面。第一章節調查結果顯示,在課堂以外,英語專業學生也熱愛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產品,比如觀看歐美影視作品、閱讀外文書籍、熱衷于過“洋節”等。但是,學生在體會異域文化的同時,也要保持對于母語和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積極主動地接觸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意識形態。只有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一脈相承,才能保證中華文化的歷久彌新。
目前,有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選擇奔赴歐、美、非國家的孔子學院擔任漢語教師志愿者,這便是中國青年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實踐。通過層層選拔的志愿者們,他們不僅要有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漢語教學能力,還要具備中華文藝特長,例如擅長書法、國畫、武術、古典樂器等。最重要的是,他們有愿意將青春年華獻給跨文化交流事業,帶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熱情和決心。
四、結語
由此可見,在高等階段的英語專業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來自全社會各個領域的支持。社會要給予傳統文化積極的輿論引導,樹立全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各高校也應實時更新跟進教學大綱、轉變教學理念和培養標準,將傳統文化的光輝撒向外語學習的課堂;學生自身要樹立健康、正確的文化觀,無論在課堂中還是課堂外都要主動樹立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的意識,主動參與國際交流,拓寬國際視野,以語言為紐帶,爭做中國文化傳播的使者。
參考文獻:
[1]蔣洪新.推動構建中國特色英語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J].外語屆,2019(5):2-7.
[2]廖建思.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入[J].教育教學論壇,2018(28):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