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玉
【摘要】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積累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世界各國的矚目,在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上,都有大量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這是幫助學生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一項重要載體。本文針對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方式進行闡述與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教育價值? 滲透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6-0077-02
在現有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教學手段單一、教學目標功利、學生興趣不強、內容突出應試等問題,如何讓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生根發芽是廣大高中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對高中生來說,通過學習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大量的傳統文化篇章是了解傳統文化的最佳途徑。
一、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一)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想,認識其中的人文精神,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如:在學習《離騷》時,可以以屈原的主人翁形象著手,來讓學生看到屈原“堅持理想”的高尚道德情操,“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從而深入淺出挖掘出其中的人文內容,感受屈原身上蘊含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找到傳統文化歸屬感
不管是哪一個民族,都有一個根所在,而中華民族的根,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優秀文化是本國發展的重要防線,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優秀文化,那么是很難實現發展的。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很多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傳統優秀文化,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對母語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在不同的篇章中探尋傳統文化之根,汲取傳統文化智慧,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文化歸屬感。
(三)鍛煉學生的文學鑒賞力
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載體多元,展現出古人的精神追求,學習這類內容,能夠讓學生理解其中的高尚道德情操,提高其語言文學感受力,發展審美能力和想象力。
二、高中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的心理隔閡
當代高中生,對于傳統文化,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隔閡,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度還有待提升,表現出陌生感,甚至漠視傳統文化,由于這一因素的影響,面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他們缺乏代入感與情感體驗,在學習活動中,也比較被動,嚴重制約著學習效果。這種隔閡的成因多種多樣,首先,傳統文化與高中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古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價值標準等,與現代社會之間都有不小的差距,這一因素導致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出現距離感,導致學生無法代入。其次,學生對傳統文化認同度不高,與當前社會的主流風氣也有密切關系,現代社會崇拜西方思想的現象十分嚴重,這無疑與傳統文化之間背道而馳,這對高中生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如,如今的高中生熱衷于過西方的圣誕節、感恩節等,對于我國傳統的中秋節、端午節顯得十分冷淡,對于傳統習俗、民族禮儀也不感興趣。上述表現與社會風尚之間息息相關。
(二)文化積累淺薄
對于傳統文化的積累淺薄也是高中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傳統文化本身在滲透途徑上就存在局限,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也大多局限在課堂上,很少會主動涉獵課外內容,對傳統文化典籍的閱讀量不夠,無論是學校渠道還是社會渠道,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并不多。另一方面,高中生在傳統文化的積淀上,還是著眼于淺層化的內容,對其中人文哲理、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精神內涵等深層次內容的關注度不高,導致學生的能力無法得到有序發展。
三、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方式
(一)利用情境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針對高中生對傳統文化學習中存在的心理隔閡,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情景創設來提高學生的認同感,淡化他們的隔閡,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有目的地引入和創設具有情緒色彩的生動場景,通過這個場景來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幫助其順利理解教學內容,并進一步優化學生的智力水平、認知水平和情感態度。情感,對于認知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積極健康的情感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的智力能夠處于最佳狀態,促進語文知識的內化和深化,情境教學還具有重要的暗示意義和陶冶功能,在教學時,可以通過音樂渲染、生活展現、表演體會、語言描述、實物演示等方式來設置情境。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涉及的時間段非常長,有的文化,學生存在隔膜感和陌生感,這是教師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對于遙遠古代的文學常識、精神價值體系和習俗,當前的中學生很難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要用睿智的方式來設置情境,通過多元化的形式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能夠產生代入感,在教學時,教師不能生搬硬套地講解,而是要想方設法地創設情境。
(二)推行多層次的語文教學策略
長久以來,高中生傳統文化積累淺薄,理解不夠,導致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理解,學習效果也不甚理想。基于此,在傳統文化教學活動中,可以運用多層次的教學策略來解決這一問題,多層次教學策略并非對學生進行分層次,而是教學內容的多層次,教學內容不能僅僅關注某個方面,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豐富內容。在傳統的傳統文化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是根據應試要求來安排,內容單一,方法老舊,忽視了學生的能力素養和學習興趣,導致傳統文化的滲透脫離了教育初衷,效果并不好。其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層次各有不同,從淺層次來看,內容包括字、詞、句、語法、文學流派、文學演變等;深層次的內容則包括文化常識、風俗習慣、情感內容、道德規范、人文哲理、精神內涵等等,淺層次的傳統文化內容是必須要涉及的,但是這遠遠不夠,在傳統文化的教育中,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做到深層次學習,豐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讓他們能夠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打開傳統文化這座寶庫。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來為學生講解古代的文學常識、風俗習慣等,如唐宋八大家、建安風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初唐四杰、傳統節氣中的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除夕節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除此之外,還可以為學生講解古人對年齡的特殊稱謂,如垂髫、弱冠、耄耋、天命等等,還有古代復雜的地名文化、科技文化等等,這些內容博大精深,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講解和滲透,增加他們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三)利用活動來豐富傳統文化積淀
為了解決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內容單一的問題,除了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靈活開展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實踐化的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課堂講授的枯燥和單一,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實踐中。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上,以往的教學方式非常單一,大多就是教師講解,加上簡單的背誦和朗讀,成效并不理想,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避免生搬硬套,在課堂和課外,可以舉行各種形式的專題講座、知識競賽、誦讀比賽、話劇表演、創作競賽、課外閱讀等等,同時,在新媒體時代下,可以將各種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融合,通過豐富的多媒體技術來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如,組織學生觀看詩詞大會、百家講壇以及相關的微視頻等,以此來夯實他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并讓他們寫出心得體會。這類形式多元的語文活動,刺激了學生學習傳統優秀文化的熱情,也幫助學生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遷移和應用,擴大了學生的積累和閱讀量,有助于他們各項素養的提升。
(四)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質疑
在應試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一般是以分數作為核心內容,在傳統文化的滲透上,重言輕文,忽視了文章內容的精神內涵,這無疑會影響學生審美情趣、品德修養、思想情感、個性品格的培育。針對這一問題,在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在質疑中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質疑就是鼓勵學生善于提問、主動提問,能夠養成不讀死書的好習慣,通過問題意識來發展智力、掌握知識,在問題中,學會學習、思考。質疑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就是多問為什么,第二就是主動提出不同的看法,從具體的質疑內容來看,涵蓋內容、結構、人物形象、語言風格、手法、主體、情感等多個方面。質疑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品質,在質疑中,學生可以進入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通過對問題的提出、分析,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的鍛煉,而質疑對學生各項素養的培育也有積極價值。傳統文化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要避免思維閉鎖、按圖索驥,倡導活學活用,不能拘泥在固定的思路和結論之中,要通過科學的方式來激發出學生的質疑興趣。
(五)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認知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也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實踐者和繼承者,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對于學生的學習會產生重要影響。作為教師,應該主動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統文化代表整個人類、民族的發展方向,生命力極強,是民族發展的源泉所在,可以成為一種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只能借助教育渠道來傳承。一名綜合素質過硬的教師,其知識結構需要涵蓋基礎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相關學科知識幾個方面,因此,教師要主動涉獵傳統文化內容,以此來完善自身人格,提高教育智慧,以此來培育學生的民族情結。同時,教師也要成為傳統文化的踐行者,教師對于學生的培育,需要借助“傳道”、“授業”、“解惑”幾個渠道開展,在傳統文化的發展上,教師要主動踐行。對于高中生而言,教師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師要將傳統文化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傳統文化付諸行動,用自身的行為、思想、品質、作風來感染學生,為學生提供可參考范例。
結語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延續的根本,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蘊含了許多 珍貴的中華文化。傳統文化的滋潤,是中華民族歷經歷史變遷仍能長久不衰的源泉。面對時代的發展和各國文化的交匯融合,只有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多元文化交流中堅守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才能始終屹立于世界之林。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優秀文化的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讓學生在感受傳統優秀文化的過程中欣賞美、感悟美、汲取精華,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單一的傳統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手法,舉辦形式多元化的活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己來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毛子月.弘揚歷史文化——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J].才智.2017(35)
[2]杜海燕.從《中國詩詞大會》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漢字文化. 2017(21)
[3]郭志娟.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文學教育(上). 2017(09)
[4]何曉明.傳統文化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 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