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荻
【摘 要】運用適當?shù)姆椒▉磉_到教學目的,成為當下學前教育要研究的重要問題。而如何讓學生自主投入音樂學習,又成為學前教育中音樂教師的一個很大的難題。因此筆者準備從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出發(fā),感悟在音樂課堂中加入音樂表演的元素對于兒童的音樂學習和音樂實踐的作用,從而更好地豐富孩子的音樂體驗。
【關(guān)鍵詞】情境創(chuàng)設;音樂教學;學齡前兒童
中圖分類號:G62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5-0102-02
一、增加學生的音樂體驗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唱中,教師往往承擔的是一個主導者的角色,學生則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學齡前的學生往往還沒有形成自己對社會的成熟的認知,讓·皮亞杰認為2-7歲年齡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在這個時期,他們所認識到的所有東西都是來自自己的思維。他們看到的感知到的僅僅是自己認知到的,至于別人是怎么來看這個事物的,他們并不會有所關(guān)心。所以我們作為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將自己的想法和音樂知識灌輸給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轉(zhuǎn)移到關(guān)注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別的事情上去的情況。“在兒童時期,兒童接受成年人客觀的經(jīng)驗指導還是一種主導的習慣。如果你強制兒童去做(感受)不理解的東西,兒童反倒手足無措?!盵1]如何能讓他們對音樂知識感興趣,從而引導他們有自己的理解,成為音樂老師應該去思考的問題。在音樂課堂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讓學生走入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自主地將音樂知識轉(zhuǎn)化為他們所能理解的音樂形象,繼而讓學生表達出對音樂的理解,體驗音樂中傳達出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比如在感受《一把雨傘圓溜溜》整首歌曲時,首先要認識到歌曲講的是在下雨天雨傘下三個小伙伴一起走向上學的路上。創(chuàng)設出這么一個故事情境——請三個孩子撐著雨傘模仿在雨中行走,通過這個情境他們很快就可以明白,在雨中走路行進不像平時在路上行走,有很多水坑,所以大步小步要交替著走,所以不會是很規(guī)整的八分音符而是有很多附點。那么孩子在演唱時就會對這些音符有自己的理解和詮釋,就能更好地把握。
同時,在音樂的教學中也可以加入拓展和創(chuàng)編。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音樂作品,熟悉以后要能夠把握和了解這個作品的情緒,這樣才能往下接或者填補的旋律才能符合這個作品的要求。那么通過這樣的教學,首先對音樂的結(jié)構(gòu)和元素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對音樂的旋律達到一個熟悉度。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動用肢體語言配合等方法進行教學。在情緒情感的把握方面,可以運用音樂表演的元素來輔助理解。比如進行《牧場上的家》的教學時,我們可以運用表演的元素,讓學生把自己當成是牧場上放牧的小牧民,在一望無際的牧場上,他們白天和牛羊一起愉快地玩耍,靜謐的夜晚躺在草地上數(shù)星星。如果只是看別人做這些事情,學生無法切實地體會他們的情緒,所以沒有辦法唱出歌曲真正想要表達出來的情感。而讓他們自己去飾演其中的角色,他們能夠從第一人稱的角度認為這個音樂作品表達的就是他們的心聲,這就可以讓他們真切地了解這個作品想要表達的牧羊的孩子對草原的那種熱愛和對養(yǎng)育他們的大自然的深深的感恩。這不僅能讓學生在往下創(chuàng)編這個作品的時候注意情感上的一致,也能讓學生體會到音樂作品不僅僅是音樂作品,更是來自我們的生活,要學會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會生活帶來的每一點感觸。
二、提高學生的模仿能力
模仿是人的天性,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無一不是在模仿。小至模仿父母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大至模仿父母的脾氣秉性。孩提時期對家門口的一座雕塑的動作都要模仿很久,可是到了上學以后,漸漸地這種無意識模仿就變成有意識地模仿老師的行為,如模仿老師唱歌的曲調(diào)、模仿老師的動作等等。
學齡前兒童還沒有具備識譜認譜的能力,所以他們的演唱都只能是模仿老師的。但是這種模仿是有意識的模仿,而孩子的注意力并不能集中很長時間,所以有意模仿的持續(xù)也不會很長。而且孩子的無意注意對事物的認知程度要遠遠高于他們有意注意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無意模仿是很重要的。在音樂課堂上加入表演的元素,就是讓孩子覺得很有趣、不自覺地被吸引過來并且產(chǎn)生興趣的過程。
比如《春天舉行音樂會》這首曲子,如果老師按照傳統(tǒng)的教唱方式進行突出重難點的教唱,那學生也能對老師的歌唱進行模仿。可能他們不能理解為什么老師要在某些節(jié)奏上停頓一下,但是從模仿的角度他們也是能夠?qū)W會的。如果運用表演的輔助,把教室當成音樂會現(xiàn)場,老師扮演來自春天的使者,學生分組別扮演春雨、春風、春雷、春水、春筍五個角色,模仿各個角色有代表性的聲音,唱出自己部分的象聲詞。然后,根據(jù)象聲詞感受“滴答滴答”是水滴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又很輕盈,所以小水滴們要對此有所停頓,表現(xiàn)出水滴靈動的感覺。而相比較之下,轟隆隆的春雷是連續(xù)不斷地在叫囂著可怕的雷聲,所以春雷小朋友們就要持續(xù)不間斷地唱出春雷的響聲“轟隆隆隆隆”。而作為指揮家的春筍們特別地開心,蹦蹦跳跳地指揮著春天小伙伴們唱歌,都蹦起來啦,聲音自然也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所以也要停頓。模仿老師的旋律表演完以后,老師再最后總結(jié)告訴學生剛剛停頓的是休止符,相比之下效果會更好。
普通的模仿只是單純的沒有靈魂的模仿,而在情境中去模仿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東西是在不經(jīng)意間記在腦海中的。同時,飾演的不同角色可以在單純地模仿老師歌唱或者舞蹈的同時將音樂帶入現(xiàn)實生活中去,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過的真實的事物,對于孩子的能力提升也是一個不小的幫助。
光靠著無意模仿來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刻意地模仿老師的動作節(jié)奏,從而促進學生對節(jié)奏的理解。但是僅口頭上讓學生注意,學生并不一定會完全聽從老師的講解。所以老師可以帶著學生進入一個故事,比如豬哥哥在蓋茅草屋,節(jié)奏就是搖筆筒;豬小弟在蓋磚頭屋,那么節(jié)奏就是敲打桌子等等。這樣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可以很好地讓學生跟隨老師的節(jié)奏一步步地學習。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有很多老師覺得,帶著學生能夠愉快地跟隨著節(jié)奏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動律,就是帶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了,學生就是真正地感興趣了。但是筆者認為,不僅僅要學生跟隨著跑跑跳跳,而是在學生跟著動的同時知道為什么這里要加快節(jié)奏,為什么到另外一段音樂就要放慢節(jié)奏。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意義,從而帶領學生進行學習,筆者認為這才是學生的全身心學習。
有時候老師會覺得,有些曲目的背景等只需要一筆帶過,不需要和學生細細剖析,他們沒有興趣聽也聽不懂。其實不盡然,看似難懂的情緒其實當老師代入到那個事件情緒中去的時候,學生也能夠設身處地地去認識和體會。所以筆者認為,將學生代入一個情境中,讓他們自己去擔任這個情境中的一個角色人物,然后一步步得出自己的見解,他們會對自己得出的結(jié)論記憶更深刻。同時,探索的過程中他們也是開心的。在音樂課堂中加入表演的元素,讓學生自己來認識,不論是從過程的角度還是從結(jié)果的角度,都能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有很大的提升。
比如說對于《牧場上的家》的感受和學習,一般老師都會選擇首先讓學生學唱這首曲子,然后放一些牧場、草原之類的照片在多媒體上面,向?qū)W生介紹,這就是草原上的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生活的牧場是多么的遼闊,他們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所以唱的時候要表現(xiàn)出他們美好生活的感覺,表達出孩子們對這一片遼闊牧場的熱愛之情。這樣做,孩子們確實可以明確地知道牧場的特點,牧場的孩子可以數(shù)著星星入睡,但是這只是主觀上認識到這一特點,卻不能切實地去體會。老師雖然不能代領孩子們真正去美國的牧場上讓他們感受真實的美國牧場,但是可以運用表演讓他們體會美國牧場上的生活。
首先,老師可以把牧場生活分成幾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牧場上的孩子在放牧。老師可制作水牛、草場的模型,同時把音樂教室布置成草場的模樣。在學生進教室的時候就和他們說,今天他們不是以學生的身份進入課堂的,而是以牧童的身份進入這個牧場的。然后給他們分配任務,幾個孩子是放牧的孩子,幾個是在牧場上玩耍的孩子,玩耍的孩子可以在小溪邊和水牛玩耍,也可以在草場周圍追逐著羚羊。然后放出《牧場上的家》這首曲子,讓他們一邊聽歌一邊編出自己與小動物們的故事,并表演出來。接著可以進入第二個場景。用投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投射星星夜空的圖案。所有的孩子靜靜地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老師在這個時候可以放出《牧場上的家》的音樂,然后帶領著孩子們一邊聽一邊學唱這首歌。孩子們可以躺著數(shù)天上的星星,感受牧場上愜意的生活。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表演的進行可以讓學生能夠直接地感受到,為什么美國牧場上的人們對自己生活的家園這么地熱愛。
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牧場上生活的牧民們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他們生于自然養(yǎng)于自然融于自然的這種生活狀態(tài)。以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們參與其中,筆者認為比讓學生看看圖片、聽老師講述牧場上人們的生活更加能夠讓他們明白牧民們的生活狀況。同時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進入這樣的課堂,也能夠讓學生更加地對這個課堂感興趣。學生在進入教室時看到的就是與他們之前教室完全不同的一個場景,他們會想今天要干什么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場景布置呢?那么他們就會對接下來老師要講的內(nèi)容更加地感興趣。讓他們成為牧民,自己編創(chuàng)與小動物發(fā)生的故事,也可以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從而讓他們覺得音樂課是好玩的,在好玩中達到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
通過情境代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同時有自己感覺的表達。通過音樂表演的輔助手段讓學生來體驗音樂表達的內(nèi)容,也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能夠更加直接地感受音樂的元素。通過學生自己的表演參與,他們對音樂課堂的態(tài)度將有所改觀,從而提升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楊青.簡明心理學詞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