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貞
【摘? 要】本校在開發“龍獅文化”校本課程的過程中,立足于自身的特色文化,探索出新思路,課程目標指向核心素養,課程內容實現學科統整,課程實施采取項目學習制,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新樣態。
【關鍵詞】校本課程;龍獅文化;學科統整;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073-02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school-based course of "Lion and Dragon Culture", the school explores new ideas based 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he course objectives point to core literacy, the course content realizes discipline integration, and 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adopts a project learning system to develop school-based courses. Provide a new look.
【Keywords】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ragon and lion culture; Discipline integration; Core literacy
開發校本課程,可以實現學校特色發展、內涵發展。近年來,廣州市番禺區鐘村中心小學圍繞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在開發“龍獅文化”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探索出新思路,即課程目標指向核心素養,課程內容實現學科統整,課程實施采取項目學習制,讓校本課程真正彰顯學校特色。
一、課程目標:指向核心素養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必然承載著一定的目標。既有長遠目標,也有近期目標,有核心目標,也有邊緣目標,有目標的宏觀表達,也有目標的校本表達。《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已成為國家基礎教育未來發展的走向,也是學校應有的使命和擔當。指向核心素養,不僅是實施國家課程的價值取向,還應該統領學校一切教育活動,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滲透在每一個具體的活動中。《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了“核心素養”的六大方面: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鐘村中心小學根據這六個方面進行了校本化的表達,提出了“四敢”“四善”的培養目標:“四敢”即敢于擔當、敢講真話、敢于求實、敢為人先;“四善”即善于鍛煉、善于學習、善于合作,善于求真。在確定“龍獅文化”校本課程目標時,圍繞著校本化的核心素養進行細化、分解,落實在每一個主題活動之中。
低年級《龍騰獅躍》課程,設置了三大版塊六個主題,在每個主題中都以實踐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開展相關學習,在這些學習中,滲透落實核心素養。例如,第一章《尋找校園的龍獅印記》中的第一個主題——“我為學校繪地圖”,要求學生找出校園內有龍獅印記的位置,畫好帶有龍獅印記的地圖,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在完成這些學習任務時,分工合作,敢于擔當、敢于求實、善于求真、敢于展示、敢說真話,發展了核心核素。高年級《走進龍獅》課程,一共設置了六個主題,每個主題分為“敢求真”(圍繞主題內容的課程引入)、“敢實踐”(通過善合作、善發現、善思考、善求知、善展示的小環節圍繞主題內容進行考察探究、收獲總結)、“敢為先”(主題內容的拓展延伸)、“講真話” (自我、小組和教師評價)四大環節,清晰指向核心素養。
“龍獅文化”校本課程指向核心素養,從原有單一重視學科教學規律,走向尊重人的成長規律,實現人與學科的融合,讓校本課程具有時代性和生命力。
二、課程內容:進行學科統整
從分科走向統整,是當前課程改革的趨勢。這一改革趨勢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處于社會中的人,面臨的問題大多數是綜合性的問題,涉及的領域廣,解決時需要不同學科知識的支撐。因此,課程統整,順應時代的發展,符合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基于此,“龍獅文化”課程重新闡釋龍獅文化,追求學科統整,實現了龍獅文化與語言、空間、藝術、工程、科學等跨學科融合,并將“STEM課程”納入其中。
課程內容體系包含橫向和縱向的框架構建。橫向框架是指課程的組成模塊,包括“雄獅驕龍”“龍騰獅躍”“臥虎藏龍”“獅嘯龍吟”四大模塊,分別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運動和空間能力,調查、實踐與認知能力,語言與表達能力,縱向課程框架為一至六年級能力進階框架。以“獅嘯龍吟”為例,這個模塊重點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從一至六年級分別安排了這些內容:關于龍虎獅的兒歌、童謠;關于龍虎獅的童話故事閱讀;龍虎獅故事與繪畫創作;龍虎獅戲劇課程;龍虎獅戲劇課程;龍虎獅文化閱讀。這樣多學科融合的課程,讓學生成為知識交界上的對話者,成為跨界思維者和跨界探究者,能豐富各學科知識,鍛煉身體,領悟真善美,鍛煉語言與表達,提高藝術審美能力,提高探究能力,提升核心素養,這樣的課程設計還促進了課內外整合。
基于實踐可知,課程統整的路徑有兩條:一是學科之間的融合;二是課內外的整合。課程的整合要服務于主題活動和核心素養的提升,不能為了整合而整合。
三、課程實施:采取項目學習
常規的學科教學,遵循學科知識邏輯,采用的大多是線性的教學方式,但是統整學科的課程,涉及的學科較多,適合應用項目式教學。項目式學習在“龍獅文化”課程中的運用,可以分為三種課型、三個階段、八個環節。
1.三種課型:即開題課、方法指導課、成果展示課。
2.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為“探究階段”“實踐階段”“交流階段”,每個階段側重點有所不同,“探究階段”側重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實踐階段”側重于提供相應的知識、技能等支架支撐,“交流階段”側重于反思不足,總結經驗。
3.八個環節:
(1)情景引入:情景的創設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真實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情景的創設需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較強的黏性;
(2)聚焦項目:這一環節也可稱為明確任務,即清楚解決項目的任務有哪些,完成任務的具體條件有哪些,具體的達成途徑是什么;
(3)了解學情:教師通過項目任務,對比學生實際,了解學生具備的知識、技能,明確完成項目的困難。
(4)制定方案:在充分調查、研討的基礎上,制定完成項目任務的具體方案。方案的設計既要有操作性,又要有創新性。
(5)提供支架: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相應的困難,教師可在學生困難處,提供必要的支架。比如說相關的學科知識,操作流程等。
(6)完成項目:個人或者小組通過探究合作,完成項目任務。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應該是討論交流、教師提供支架不斷交替的過程,也是多個學科知識融合應用的過程。
(7)分享交流:本環節既應該有肯定性的結論,增強學生進行項目學習的學習動機,也應該有批判性的結論,以增加學生的思考力。
(8)總結強化:項目式學習,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學科知識顯得碎片化。這一環節通過總結,讓學生強化學科知識,進行意義構建。
以《如何進行數據分析》為例,說明“項目式”教學要素。主要的教學流程為:回顧導入,引出課題;學習方法,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展示交流;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這四個流程基本上可以體現出“項目式教學”的八個環節,作為一種實踐模式,項目式教學具有目標明確、版塊清晰、操作具體、檢測系統健全等特點,體現了“理論化的實踐”和“實踐化的理論”等特點。實踐證明,項目式教學是可行的,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竇桂梅,柳海民.從主題教學到課程整合——清華附小“1X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實施[D].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