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錦虹
摘 要:在現代體育教育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但是目前體育課堂教學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參與積極性低。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及課堂教學效率成為初中體育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為此,闡述了將拓展訓練應用到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意義及途徑,以期為其他體育教師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體育;拓展訓練;應用意義;應用途徑
在新一輪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素質教育成為學校各個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初中體育亦不例外。而這就對初中體育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初中體育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培養其團隊精神、競爭意識、自我調整等能力。拓展訓練作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產物,將其應用到體育教學中可以有效實現該目標,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拓展訓練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首先,通過拓展訓練,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承受能力。拓展訓練中項目從表面上看非常簡單,但是在實際完成中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并且還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學生在完成拓展訓練的同時可完成自我挑戰,增強自身的抗擊打能力,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其次,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拓展訓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團隊性,學生在參與拓展訓練的過程中,會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團隊合作帶來的樂趣。通過拓展訓練,學生相互之間會更加信任,關系也更為融洽。最后,與以往的體育教育模式相比,拓展訓練更注重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發展。拓展訓練中很多項目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他們在這些項目中所獲得的體驗是傳統體育課堂上無法體驗的,想要完成拓展項目,必須不斷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所以說,拓展訓練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有較大作用。
二、拓展訓練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拓展訓練與體育教學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初中體育教師在應用拓展訓練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以及體育水平選擇合適的教材內容,不可生搬硬套。教師要將拓展訓練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實現體育教學的創新。在應用拓展訓練的時候教師要注意下列問題:(1)選題要有針對性。在開展拓展訓練的時候,應該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根據學生的身體發展特點選擇拓展訓練項目。就像攀巖這類危險系數比較大的項目,就不適合初中生,因此也不要將其放到課堂教學中。如果體育教師一味生搬硬套別人的應用方法,那么不僅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還會導致學生的鍛煉信心遭到打擊[1]。(2)內容要具有可行性。體育教師在選擇拓展訓練內容的時候,除了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考慮教學場地和教師拓展能力等因素,同時還要考慮教學目標以及學生運動量需求,確保在拓展訓練中,既能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又能增強其體質。因此,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各方面因素都要充分考慮,在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并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積極性,增強其體質。
2.保證訓練安全
在拓展訓練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安全問題,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安全始終是第一位。因此,在體育教學課堂開展拓展訓練之后,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做好課前準備,防止安全問題發生。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拓展訓練被逐步應用到體育教育中,并得到越來越多教師和專家學者的肯定。在開展拓展訓練時,對場地要求、器材要求要有充分的考慮,有部分拓展項目達不到增強學生體質的作用,需要教師進行篩選,同時對于那些具有增強體質作用的項目,教師要在課前做好訓練準備,以保證拓展項目順利進行。
3.合理安排訓練時間
初中體育教師在開展拓展訓練的時候,要合理安排訓練時間,《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學體育課程每周必須在五課時以上。這樣一來,拓展訓練的項目就有充足的開展時間。如探索項目,通常需要幾個小時完成,而同心桿則只需要幾分鐘。因此,體育教師應根據訓練項目合理安排時間,確保訓練有效。
4.注重因材施教
在開展拓展訓練的過程中,體育教師也要注重因材施教,針對體能不同、體質不同、性格不同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拓展訓練方案,選擇不同的項目,確保拓展訓練符合各個學生的發展需求[2]。為此,教師要對班級所有學生有充分的了解,并掌握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相關知識,這樣才能使拓展訓練方案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個性化、專業化的要求,進而取得最佳的訓練效果。
總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緊隨時代發展步伐,根據課程改革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拓展訓練是新時代下的產物,將其應用到體育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調整能力以及身體素質,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明華.淺析拓展訓練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A].科技研究:2015科技產業發展與建設成就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5.
[2]虞童潔.拓展訓練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