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晶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廣泛普及,初中美術教育越來越重視美術欣賞教學活動,教師需要引導初中生全面探究美術作品的人文內涵與藝術價值,使其自主表達個人藝術觀點,由此優化初中生的美術思維,使其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讓學生逐漸形成高雅的藝術情操。從整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創設直觀的美術欣賞情境、組織豐富的美術評述活動三個角度分析初中美術教師應該如何組織豐富的美術欣賞活動。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活動;組織策略
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活動始終是圍繞一些美術理論知識與美術創作技能進行的,雖然這些教學活動是促使初中生自主展開美術創作的基本前提,但是因為沒有很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創作能力,且以教師的單向知識講授為基礎,導致初中生習慣了按照美術創作標準來繪畫、做手工等,并不能全面展現自己的藝術修養,也因此削弱了本學科的人才培養功能。后來,隨著美術教育的全面發展,組織并完善美術欣賞教學活動顯得愈加重要,因為切實培養初中生的美術欣賞能力,不僅可改善短期內的美術教學質量,還可讓初中生一生受益。因此,初中美術教師要積極組織豐富的美術欣賞教學活動,切實優化本學科的教學效益。
一、整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
引導初中生自主展開美術欣賞活動需要引導其鑒賞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使其自主展開藝術解讀。每一個成熟的美術作品都融合了創作者的人生體會與藝術智慧,而這些隱性內涵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因此,為了切實培養初中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初中美術教師要整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圍繞具體的美術作品來補充文化資料,由此發散學生思維,使其全面探究美術作品的深刻內涵。
就如在“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整理了國內外以勞動人民為創作原型的美術作品及其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各個時代背景下勞動人民的生活境況,由此引導學生展開美術欣賞。在本節課上,初中生就可以了解以勞動為主題的美術作品的共性,懂得線條、色彩等美術因素對于表現勞動人民生活境況的重要性。由此,初中生就可以及時代入自己的勞動觀點,根據自己的勞動體驗來鑒賞這些美術作品。
二、創設直觀的美術欣賞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通過一定的教學工具與媒介在課堂上展現某種景色,讓學生回憶起類似的生活經歷,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與思想,是喚起學生思維認知能力的重要活動,同樣也可促使初中生自主展開美術欣賞活動。因此,初中美術教師要積極創設直觀的美術欣賞情境,由此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切實解放學生,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自主進行藝術解讀。為此,初中美術教師可以組織豐富的角色表演活動、整合多媒體資源等。
就如在“春天的暢想”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利用多媒體資源播放了一些以春天為主題的歌曲,還展現了春日的常見美景,比如春天萬物復蘇、迎春花盛開、柳樹發芽、小動物不再冬眠等自然景象,由此創設了課堂情境,借此喚起學生對春天的印象。接著,筆者就鼓勵本班學生自主闡述自己對春天的期待,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使其能夠更好地發現生命的美好所在,也希望學生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比如,有的學生表示春天是生機勃勃的;有的學生則表示春天是暖洋洋的;有的學生則表示春天是五顏六色的,等等。借此,筆者就導入了本課教學,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春天的希冀來鑒賞與春天有關的美術作品。
三、組織豐富的美術評述活動
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會限制學生的藝術鑒賞方向,其目的是讓學生盡快掌握本學科各類題型的標準解法。但是,這一教學形式只是為了滿足應試目的,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反而還會限制初中生美術欣賞意識的發展。因此,初中美術教師要積極組織美術評述活動,鼓勵初中生自主闡述個人觀點,使其平等參與課堂交流。由此,初中生就可在寬松、自由的情境下形成良好的美術欣賞能力。
就如在“校園藝術節”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要求本班學生以5人小組共同設計以校園藝術節為主題的請柬、道具、舞臺布置方案,希望學生可以積極合作,共同完成本輪美術實踐任務。在此過程中,初中生可以積極展現自己的藝術觀點,自主展開美工創作,整理一些關于校園藝術節的成功作品,對此進行點評與分析,潛移默化地參與美術欣賞活動,及時發散個人藝術思維,由此優化學生的藝術體會。待各小組完成學習任務之后,筆者便組織美術作品展覽活動,鼓勵學生自主鑒賞各小組的集體智慧,進一步組織豐富的美術評述活動,有效發展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豐富并組織完善的美術欣賞活動可以切實改善本學科的教學效益,讓學生全面展現自己的藝術聯想與創造能力,不斷優化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初中美術教師要利用現有資源組織美術欣賞活動,為學生實現長遠發展做準備。
參考文獻:
[1]褚衍君.淺談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開展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4):6.
[2]呂前.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情境教學的應用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