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尚佳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被充分認可,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拓展運用。如何積極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鞏固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升教學質量,迫切要求教師在非語言交流上思考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非語言交流;實踐運用
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提高教學質量效果,除了語言上的意思表達外,還包括面部表情變化、身體動作運用、著裝有效搭配等非語言因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正處在成長發育的初始階段,語言掌握和社會認知比較有限,教師在授課過程運用非語言交流十分必要。
一、小學教學實踐中非語言交流運用現狀
從當前看,大多數教師對非語言交流的認識越來越高,而且在教師實踐中也更加注重穿插運用,教學效果也得到了不斷提升,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對非語言交流的認識還不高。有的片面認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把課備好、講好,所謂非語言交流華而不實,強調非語言交流是本末倒置;還有的認為,非語言交流對構建良好師生關系雖然有用,但對提高教學效果作用一般。(2)對非語言交流的運用還不多。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我講你聽、以說為主,只是偶爾在講臺上走一走、動一動,很少用眼神、表情和動作與學生溝通和交流,教學氛圍一直比較沉悶。(3)對非語言交流的把握還不好。一些教師雖然也嘗試加強與學生的非語言交流,但在具體運用中還不能很好地把握,要么機械套用,達不到應有效果,要么過度運用,沖淡了授課內容。
二、非語言交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教與學的關系正在發生新的革新和改變。作為低年級學生,教師與學生語言交流的有效性還比較有限,而面部表情、體態動作、儀容儀表這些非語言交流,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富有親和力,為小學教學注入了新的元素。一是調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語言交流主要通過聽覺來實現,而非語言交流更加豐富多樣、形象生動,能夠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形象,比如得體的著裝、欣賞的眼神、揮舞的動作,甚至優美的舞步,不僅增加了交流方式的多樣性,而且更加容易理解,有助于緩解學生聽覺上產生的疲勞感,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二是促進師生關系融洽。事實證明,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而非語言交流相較于語言交流更加含蓄隱蔽,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能,能夠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釋放的一些非語言信息,能夠有效地被學生捕捉并產生較深影響,從而加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三是促進信息內化理解。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語言的表達伴隨著行為和表情的變化,甚至是同步同時的。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通過合適的非語言交流,把一些抽象的語言和概念表象化,有助于學生通過聽覺和視覺共同獲取和理解,達到思維上的整合和統一,從而拓展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輸入途徑,強化信息的記憶和消化。
三、非語言交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教學過程是一個綜合過程,其中包含著教師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事實上,這種交流互動越加密切,教學中取得的效果越加明顯。作為教師要善于在語言交流中運用非語言交流,充分調動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因素,真正實現教學的高回報、高效益。一要善用眼睛傳神。眼神能夠傳遞出一個人的內心變化。在小學課堂上,教師一個特定的眼神能夠傳達出豐富的信息,傳遞出教師的要求。比如,課堂提問時,對一些心懷忐忑的小學生,教師的一個眼神就能起到鼓勵的作用,培養起他們的自信;講述知識過程中,一個批評的眼神,能夠讓那些心猿意馬的學生產生警覺,而且還能有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二要善用體態傳遞。恰當的形體語言,有助于營造親切的氛圍和更加準確地表達信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合適的著裝,通過良好的個人素養,贏得學生的尊重。另外,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讓體態動作和講的內容保持一致,更加清晰地描述事物,加深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三要善用距離拉近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沒有距離感,會給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帶來微妙影響。因此,教師在平時與上課時,要與學生的距離保持適當。比如,在講話過程中,教師既要在講臺上講課,也要在合適的時候到學生中間走一走,有時還需要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邀請學生幫助自己完成一些教學的演示內容,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四要善用情感融入。語文教材本身就由一篇篇富有感情的文章構成,因此,語文教學在情感上有別于其他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研究體會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深刻把握作者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又要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情緒、感情融入課文當中,真實地表達和釋放自己的情緒,并通過這種情感上的交流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教學的效果。
總之,非語言交流作為語言交流的必要補充,以其多樣、形象、靈活、生動的特點,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與低年級學生的溝通更加便捷,同時也拓展了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渠道和途徑,使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在有聲和無聲的交替協作中更加富有魅力、更加具有吸引力。
參考文獻:
[1]孫書京.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非語言溝通[J].中國教育教學雜志,2012(3X):74-76.
[2]劉國輝.也說“高效課堂”[J].語文建設,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