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琳
摘 要: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國學經典歷經了上千年的發展與傳承,蘊藏著優秀的道德思想,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正是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通過國學經典的方式,才能一代代傳承至今,才能更好地約束、規范現代人的言行舉止,保證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及國家的長治久安。初中是品格塑造、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學所承載的教育意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結合國學經典,闡述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國學經典;德育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特殊的年齡段,無論是生理、心理、認知、思想,都與之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小學階段相比,初中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強烈,對社會現象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見解與觀點。“互聯網+”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非常方便地了解任何想了解的信息,信息科技在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會給初中生的思想造成不良影響,因為網絡資源魚龍混雜,各種不良信息、錯誤和扭曲的價值觀很容易侵蝕對世界充滿好奇、身心尚未發育完善的青春期學生。在此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學面臨巨大挑戰,如何利用優秀的中華文化端正學生的品格,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迷茫的內心指明方向,對于初中生現在乃至未來的發展都十分重要。
一、仁愛兼利,構建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
“仁愛”是《論語》的核心思想,仁愛兼利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精神,始終影響著中國人的處世態度和為人原則。寬厚待人、坦誠相見、一諾千金、仁愛謙讓等,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思想。但是,在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中,學生從小備受寵愛,甚至溺愛,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共情能力較差,很難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新課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提出的要求是: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我與他人、集體”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集體榮譽感;學會感恩父母、老師的無私奉獻;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在《跨越代溝·理解老師》的教學中,“孝”這一優秀品質貫穿了每一節課堂教學,老師可以從二十四孝中選擇有價值的故事用于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播放孝道文化的視頻,提高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興趣。又如,在《友誼的天空》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中的矛盾與沖突,尤其是和異性的交往,要把握好尺度,要有自己的原則。老師可以用《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給予學生啟發,教會學生寬容待人,彼此尊重,平等相處。
二、傳承經典,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帶有政治性的學科,教學中老師要注意貫徹國家的方針政策與核心價值觀,不斷地優化課程體系,完善課程結構,豐富教學內容,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和素質教育相互結合的課堂教學,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識,健全道德觀念,老師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的力量,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而不是一味地說教。人文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時間的沉淀,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優秀的國學經典和傳統文化始終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將文化元素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讓課堂充滿文化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還能充實教學內容。在《騰飛的東方巨龍》的教學中,要求達成的教學目標是升華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感人的、為了民族和正義付出生命的英雄,中國傳統文化從不缺乏愛國主義教育,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臨患不忘國,忠也”等詩句,并分析詩句的含義及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
三、利用現代科技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文化
如今,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現代科技的加入,將枯燥、單一的文本轉變成圖文并茂甚至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造了良好條件。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提前收集傳統文化中有關孝順父母的經典故事,并將故事制作成視頻動畫,配上與親情、家庭相關的音樂,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給學生,渲染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對父愛與母愛的感悟,回憶與父母共同經歷的難忘的事情。又如,在《寶劍鋒從磨礪出》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入與堅強意志有關的故事,同樣可以制作成課件,用圖、文、聲、畫相結合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優秀品德,實現德育教育。
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塑造初中生的優秀品格至關重要,國學經典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實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與傳播,是一種創新的、值得廣泛推廣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王輝.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與實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12):237.
[2]熊愛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探析[J].讀與寫,2019,16(36):17.
[3]彭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社會熱點問題的滲透與應用[J].文存閱刊,2019(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