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摘 要:以核心素養的視角來審視數學課程,“綜合與實踐”的設置為核心素養所倡導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落實提供了保障。“綜合與實踐”既要在“綜合”中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又要在“實踐”中鼓勵學生的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而教學時間相對于教學內容并不充裕的課堂來說,需要教師做好統籌規劃,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素養,重視學生的實踐過程和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教學模式
以培養核心素養的視角來審視數學課程,“綜合與實踐”的設置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數學課程的一大亮點。它在活動類型、知識范圍以及學習情境中彰顯出的優勢使數學課程更加貼近課程改革的精神,符合學生發展的規律。
我校課題組從小學數學4至6年級“綜合與實踐”入手,展開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
一、“問題引領”——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課堂上猜想、動手實踐、交流分享信息,在自主參與、體驗中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例如:“1億有多大”這一課,課上教師拋出問題“你對1億個什么感興趣?請你大膽猜想一下:1億個有多少或者有多大?”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圍繞核心問題“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億張紙摞起來直接進行測量呢?不能直接測量怎么辦?”進而明確研究問題的一般步驟。“擲一擲”中展開猜想:“一起擲兩個骰子,把它們朝上的點數相加,和可能有哪些?把11個和分成兩組:和是5、6、7、8、9的為A組,和是2、3、4、10、11、12的為B組。擲出來的和在哪一組,哪一組就贏,連續擲20次,誰贏的次數多誰就獲勝。你認為哪組贏的可能性大呢?”在一次次的游戲中掌握可能性的規律。“節約用水”中通過猜一猜“一個水龍頭這樣滴一天要浪費多少升水?”引入,一步步推算得出節約用水的重要性。“確定起跑線”由猜想“哪幅圖是400米跑?為什么起跑線不同?”引領學生尋找起跑線設置的一般方法。
二、重視研究能力的培養和研究方法的訓練
按照“猜想(確定選題、制定方案)—實驗—得出結論—推廣應用”的研究步驟,用一個個問題引起學生參與的熱情,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方式,讓學習真正發生。如“1億有多大”按照研究步驟先測量一部分紙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體是多少。教師追問:那“一部分”應該取多少呢?啟發學生說出:可以先量出100張紙的厚度或1000張紙的厚度。教師再次追問:為什么不取125張、1028張呢?讓學生體會為了計算方便,應該取整百、整千、整萬的數量。學生再進行實驗:根據活動要求分別取100張紙的高度為基數,進行測量推算,匯報交流推算過程,得出結論。讓學生在比較中充分感受1億張紙的厚度,然后依據課前學生實踐作業中的數據類推1億粒米的質量和跳1億下繩子所用的時間,使孩子們在實踐中掌握推理方法,對1億的感受也更真切。
三、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放手讓學生參與,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鼓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綜合與實踐”的過程,積累活動經驗、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激發創造潛能。“1億有多大”“節約用水”和“確定起跑線”在課前就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調查、收集資料,資源共享。每節課都是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互相啟發、共同促進,整體數學素養得以提升。看“擲一擲”的課堂實驗要求:每4名學生為一組,1號同學擲骰子,2號同學畫正字記錄A組贏還是B組贏,3號同學計算擲出的和是幾,就在這張統計圖上幾的上面涂一格,4號同學寫出擲骰子過程中相加的和為以下數字的情況。請小組長分配一下,看看哪個組完成得又快又好!分工明確具體,學生全員參與,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展示的舞臺。
四、設計課前、課中、課后學習單,保障“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高效性
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從哪里來?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讓學生經歷過程,習得方法,感悟思想,富有智慧。“綜合與實踐”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和有效的載體,而這僅靠課堂40分鐘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基于活動需要,事先收集資料、設計方案、落實行動、回顧反思等環節都必須有相應的引領和指導,學習單可以很好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根據每節課的內容特點,精心設計不同的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習單,幫助學生積極參與體驗,積累活動經驗,可以很好地延伸課堂教學效果,保障“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高效性。
學習單的制作給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素材和學習途徑,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和思考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體驗性理解。其中也體現了對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方法、語文學科中語言文字的再利用等各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馬云鵬.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價值[J].小學數學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