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中央和國家教委一再強調,要對廣大青少年學生加強國情教育。當代澳門青年是伴隨著特區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總體來講,青年是健康、理性、積極、向上的。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對國情教育的忽視,目前澳門不少中小學開展國情教育存在一些困難:缺乏理論指導,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師資教材,致使國情教育在一些學校至今未能具體實施。尤其是近來香港青年行為的非理性化和激進化趨向,讓這一問題更加突顯。因此,青年問題的頻繁出現充分暴露了當下特區青少年在國情教育上的缺失。鑒于此,本文就澳門中小學國情教育問題展開以下論述,闡述當前澳門中小學國情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更好地推進澳門青年對國家的認同。
關鍵詞:澳門;中小學;國情教育;問題研究
國民,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身份。“祖國”二字,讓多少人心中涌動激情,讓多少人眼里泛起淚花,讓多少人血管奔騰熱血。司馬遷說,“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孫中山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倡導愛國主義、表達愛國熱情是一門必修課。可以說,愛國之情是再樸素不過的情感,強國之志是再基本不過的抱負,報國之行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對于澳門長治久安來講,澳門中小學的愛國情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就目前澳門教材中有關于愛國的內容比例較少,而對于一些政治敏感性問題也是采取回避的態度。而且有一些研究表明,目前澳門特區內出現了一些對于國家不認同的人群,或者是認同不強的人群,這值得引起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關注。可以說,澳門中小學的國情教育實施直接關系到“一國兩制”下,澳門學生及居民對自身的身份認知,甚至于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并最終影響澳門及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對澳門中小學國情教育問題的研究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一、當代澳門中小學生國情教育現狀
國情教育對于提高整個國民素質的意義重大。如若要順利開展國情教育,不僅需要在理論上深刻研究,將其中意義完全挖掘而出,還需在實踐方面深入探索,以找到實現國情教育的正確途徑。
國情教育并非只是口號,而是有具體的歷史支持。現實賦予了國情教育豐富的內涵。第一,在愛國教育中,激發中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年的歷史,對人類社會的進程有重要影響;我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困苦生活,洗刷恥辱,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通過國恥教育、國情教育、國格教育等,引導年輕一代全面了解祖國,強化心中的民族意識。第二,在熱愛集體教育中,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增強中小學生的集體觀,處理好大我與小我、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永遠將祖國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三,在熱愛人民的教育中,要致力于促進社會進步的理想。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一個真正受到國情教育的人所有行為必定是對人民有利的。國情教育,應當激發出中小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幫助他們從小就樹立起建功立業的偉大理想。這是國情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檢測國情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
澳門曾舉行國情教育課程。中國人民大學與國家教育研究發展中心紛紛派出專家到達澳門,為中小學生講解祖國的歷史發展、國際地位以及外交政策、現行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等,讓學生們加強對內地發展的認識,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所取得的翻天覆地變化。“國情教育培訓課程”中有北京之旅,澳門選取90名中學師生到達北京進行交流活動,他們參觀天安門升旗儀式、登臨天安門城樓、參觀紀念館等,而且還進入中國人民大學,與他們一起聯歡。同時還有128名中學師生到達兩廣地區,參觀當地的大學城、黃埔軍校、七十二烈士墓,進入教育廳訪問,讓中學師生能夠親身感受國家的發展。以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為契機,以此為主題,舉辦“慶澳門回歸”攝影展、“賀澳門回歸十周年”聯歡晚會、“共植澳門同心林”等活動,中小學生們通過國情教育對祖國的認識已不再停留于表面,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在北京奧運會開展之際,許多澳門人希望自己能以志愿者的身份貢獻一份力量。通過調查報告顯示,有85%的澳門青年認為,作為祖國的一份子,能為國家貢獻一點力量是很光榮之事。現如今很多澳門學生都在思考,我能為祖國做什么貢獻?在澳門各大中小學校,關注國家、服務國家的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著。對國家的了解越多,對國家的認同感便會更強,同時對國家也會更有責任感。
二、當代澳門中小學生國情教育的誤區
(一)重視政策、法規教育,忽視道德情操培養
澳門中小學校所實施的國情教育基本上都是對國情、國策等教育,讓中小學生認識社會主義體制、國家的大政方針。但這些國情內容是每個中小學生都必須知道的,但卻無實踐意義。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每個澳門中小學校重要的戰略任務。
第一,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他們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重視對中小學生的培養,提高中小學生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保證國家事業正常發展的基礎。由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一直堅持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開展多種實踐形式。澳門中小學要積極踐行,營造有利于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
第二,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的形勢都有重大改變,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使得澳門地區對外交流格外頻繁。因此他們會利用各種方式對澳門的中小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導致中小學生的思想腐朽。各種封建迷信、邪教、黃賭毒等社會丑陋現象逐漸顯露,成為社會公害;中小學生價值觀偏離正軌,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滋生,為其今后成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歷史課程中的經驗與問題
形式教育無論是澳門還是大陸地區普遍存在。特別是如今教育環境的變化,更容易拋棄思想道德的教育,國情教育則更加無法得以體現,因此缺乏有效地教育方針。例如黑龍江地區曾發生的芥子氣中毒事件,其起因在于日本的毒氣彈,當時有超過50人發生中毒,但中小學生們對此的態度卻格外冷漠,可見國情教育并沒有產生自覺意識。
一歷史教材中澳門史部分比例低。依據《基本學歷要求》規定,澳門本土的歷史在中學教材中需要有10%的比例內容,但實際的教材內容中,澳門本土的歷史卻遠遠達不到。除此之外,教師在準備教案時也沒有系統、豐富的澳門教輔材料。二歷史教材中的國家發展史比例是否合理。古代史、近代史與現代史共同組成祖國的起源與發展之路,每個部分需要有設置合理的比例才可將國家與澳門的發展歷程詳細介紹。但觀察目前澳門歷史教科書,安排比例及其不合理,使得澳門學生對于國家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根本不清楚。
(三)語文教育實踐的難題
目前澳門中小學的語文教材主要分為港版、人教版和岳麓版。人教版的教材更加的詳細、深入,岳麓版教材內容簡潔明了,與人教版的闡述風格相似,更符合澳門的實際情況。不同的學校在不同的時期會選擇不同的語文教材。例如菜農學校在回歸后選擇的是港版教材,之后又使用人教版,現在以人教版為綱。
學生對重要的歷史事件缺乏感性的認識,無法體會文章內容。通過實地考察發現,澳門的中小學生更容易對家鄉的生活產生情感,而對家國情懷卻難以產生共鳴。例如學生們無法理解毛澤東《沁園春雪》這首詞背后蘊含的情懷,也無法理解朱德母親為何支持兒子參軍。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其一在于課文內容與中小學生的生活不貼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對歷史資料的感受,因而也就無法想象。其二語文教師自身的理解程度尚不足夠,自然無法更好的為學生講解。
三、解決澳門中小學生國情教育誤區的措施
(一)國歌的教育與實踐
在澳門成立以后不久,出版的教材中就出現關于國歌國旗國徽、區旗區徽的內容,為學校開展國情教育提供了參考。在2017年時,我國便通過了《國歌法》,并將其列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附件,為澳門中小學開展國情教育時規范播放和奏唱國歌提供依據。通過調查發現,諸多學校一直在堅持開展國旗教育和《國歌法》的教育內容,而且會定期舉行升旗儀式,奏唱國歌,例如濠江中學、圣心中學中文部等都在堅持這一國情教育。
(二)澳門學生與內地交流互動
組織澳門中小學生到內地進行參觀交流,不僅可以幫助中小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國家歷史經濟、文化,更重要的意義是可以幫助澳門中小學生建立起自身與祖國的聯系,持續喚醒中小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
一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項目豐富多彩。現在,澳門政府與各種社會組織都致力于澳門中小學生與內地的交流。澳門青年局每年都會組織“國防教育營”的活動,其他社會組織也會組織澳門中小學生進入大陸進行考察與交流,“愛我中華祖國之旅”、“千人計劃,百團出行”等都是,中小學生普遍樂于參與。
二活動主題多樣性,效果顯著。游覽祖國名勝古跡、革命圣地、各大高校等歷史性強的景觀,不僅讓澳門中小學生認識內地的社會發展,也在無形之中傳遞給他們祖國的魅力。
結論
澳門中小學校的創建背景不同,例如社團學校、基督教學校、天主教學校等,都會以各自的獨特形式展開國情教育,而且澳門中小學的師生對國家都有極強的認同感。通過調查實踐能夠總結出,開展國情教育需要堅持兩大原則:一杜絕強行灌輸式教育,國情教育要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如此便會在無形之中形成愛國價值觀;其二尊重澳門中小學教育多樣性,對傳統與現實兼容并包。
參考文獻
[1]趙聯飛,陳志峰.澳門中小學國情國史及愛國愛澳教育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7(06):129-135.
[2]謝凡.傳統根基·家國情懷:一所澳門學校的文化堅守[J].中小學管理,2017,(02):38-41.
[3]范冰川,陳香.澳門中小學《品德與公民》教材的結構和特點[J].青年學報,2015,(03):37-42.
[4]曾琦,單文經.澳門中小學品德與公民教育成效的評價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9,31(11):21-25.
[5]王湖濱.澳門愛國學校教師代表團訪問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J].上海教育科研,2013,(02):31.
[6]張臏伏.從澳門回歸祖國為契機 大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4):65-66.
[7]郭根榮.喜迎澳門回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時機[J].思想教育研究,1999,(06):8-9.
[8]李新,張邦誠,王恩月.抓住澳門回歸機遇 搞好愛國主義教育[J].吉林工學院學報(高教研究版),1999,(04):12-13.
[9]Parisa Lotfi,Mohammadnaghi Azarmanesh,Saber Soltani.Corrigendum to “Triple band-notched UWB CPW and microstrip line fed monopole antenna using broken∩-shaped slot” [Int.J.Electron.Commun.(AE?)65(2011)734-741][J].AEU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2013,67(1):.
[10]Anna Krakowiak,Anna Piekarska-Wijatkowska,Katarzyna Kobza-Sindlewska,Anna Rogaczewska,Piotr Politański,Piotr Hydzik,Beata Szkolnicka,Tomasz K?opotowski,Sebastian Picheta,Barbara Por?bska,Andrzej Antończyk,Wojciech Waldman,Jacek Sein Anand,Eryk Matuszkiewicz,Magdalena ?ukasik-G??bocka.POISONING DEATHS IN POLAND:TYPES AND FREQUENCIES REPORTED IN ?óD?,KRAKóW,SOSNOWIEC,GDA?SK,WROC?AW AND POZNA? DURING 2009-2013[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2017,30(6):.
作者簡介:
鄧楚琳(1994-),女,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