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我國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以西方報刊雜志原版文章居多,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較少,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既要幫助學生打開國際視野,了解國際動態,同時還需要講解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本文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為例,首先分析了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優秀文化缺失的問題,然后探索如何在大學英語課堂以及課下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關鍵詞】中華優秀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秦智娟(1980-),女,河南輝縣人,南京傳媒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育、英語語言學。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英語成為溝通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橋梁, 在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內容,大學英語課堂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理論引導,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積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品德。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歷史孕育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智慧和文化意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途徑,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積淀,彰顯與時俱進的時代魅力,闡釋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完善中國價值觀的世界表達,方能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行穩致遠。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注入中華優秀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讓其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進而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道德素養。
2.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互聯網+”時代,學生通過各種電子設備和網絡,可以直接接觸到魚龍混雜的各種文化意識形態,很多大學生難辨是非, 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不甚了解,卻熱衷于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大學生人生閱歷尚淺,缺乏文化理論基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未完全形成。不健康的網絡流行文化容易使學生誤入歧途,不利于大學生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三、中華優秀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踐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課,幾乎涉及所有專業的學生,不同的學校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教材。雖然教材也隨著形勢發展不斷進行更新換代,但從內容來看,教材文章幾乎都出自國外作者之手,內容來源以西方原版的書籍、雜志、報刊、自傳等為主。比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Unit 1 “Writing for Myself” (就是出自美國新聞記者Russell Baker的自傳。而Unit “2 Friendship”(友誼)文章出自于Boston Magazine(《波士頓雜志》)。Unit 4“ The American Dream”出自于leveland Enterprise Magazine(《克利夫蘭企業雜志》)。這些文章語言非常地道,基本以西方英語文化內容為主,追求英語的原汁原味,但是作者來自歐美國家,他們從自己的視角來講述西方的文化或者價值觀念,對于絕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講比較陌生和遙遠,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華民族精神、民族風俗和優秀文化典籍的融入。因此,課堂上學習的英文文化無法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所學專業并無直接聯系。雖然老師積極參加各種課程培訓,更新教學理念和手段,盡可能讓課堂內容豐富有趣,但是學生上課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出了校門以后遇到外國人關于中國文化最基本的介紹,比如對中國的節日,傳統,家庭,建筑以及科技發展等的介紹都不能順利完成。
為了應對這一任務,近幾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一直在進行改革,其翻譯題目由之前的句子翻譯改為關于中國文化知識的段落翻譯。比如,2013年三套試卷的段落翻譯內容分別涉及中餐、中國結和茶。2019年6月和12月六套試卷的段落翻譯內容分別涉及剪紙、燈籠、獅子舞、教育觀念、起名和家庭觀念。這些關于中華優秀文化的新題型給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指明了道路。我們不能只關注西方文化,更應該注重中國文化,通過英語這一橋梁把中國介紹給西方,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
四、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為例談中華優秀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有8個單元, 如表1所列。
從表1可以看出,8個單元所有的Text A文章都來自于美國本土出版物。第一單元Text A“ Writing for Myself”講述的是作者在高中時不喜歡寫作課,尤其是他高三的寫作課老師是以長相古板、教學方法單調乏味而出名。有一次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題目是“吃意大利面條的藝術”,作者不顧之前老師設定的種種作文死板規則,重溫了自己的溫暖的家庭聚餐經歷,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寫出了一篇充滿真情和親情的作文。他本來以為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誰知老師把他的文章當作范文在全班朗讀,他因而備受鼓舞信心倍增,從此喜歡上寫作并最終成為一名新聞記者。這篇文章是以一個美國人視角講述的他如何寫作成功的故事。除了必要的字詞句型等基本語言技能知識之外,筆者認為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時應向學生補充講解家庭和親情的重要性,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家庭的溫暖,一個好的作者應盡可能去體驗真實生活,獲得實際生活體驗才能寫出滿親情感動自己,從而感動他人的文章。
另外,教師還應向學生傳授中國特色家文化建設方面的內容。中國人民大學葛晨紅教授認為,中國具有濃厚的以“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江蘇師范大學中華家文化研究院陳延斌教授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若干問題進行了研究,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的特點和內涵,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建設的實質是價值觀培養和道德人格塑造。他認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家文化優良傳統,將家文化建設作為系統工程統籌抓實抓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相契合,以法律保障和政策導向提供有力支持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
第四單元Text “A Tony's American Dream”講述的是主人公Tony初到美國時一貧如洗,然后通過自己的勞動、勤奮和努力最終擁有了自己的農莊,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作者在文末寫道,Tony的成功秘訣就是:遠見、執著、自制、樂觀、自尊和正直。這是一個美國人實現美國夢的成功經歷。筆者認為,在講解這篇文章時應及時糾正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崇洋媚外的觀念,應積極向學生傳播中國夢的理念習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堅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的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都緊緊聯系在一起。
另外,教師在詞匯講解的時候也可以加強對學生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比如在講解第二單元的詞匯 Halloween(萬圣節)時,老師除了講解這一西方節日的來源、風俗、慶?;顒拥龋斜匾驅W生普及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中元節是追懷先人的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孝道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大學生喜歡的流行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組織各種各樣的有關文化的活動,培養并激發他們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學習興趣。例如,每逢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或者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等節氣,教師可以借助使用中國文化英文版書籍、雜志、期刊、英文繪本等,通過ppt圖片展示、文化知識競賽和小組討論等多樣化的活動和自主學習形式向學生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在與學生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感知到了中國優秀文化的偉大,鍛煉了用英語輸出中國文化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樹立其民族文化自信心。教師除了在課堂上積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在課下可以從中國日報英文版網站、公眾號,今日中國英文版等挑選合適的文章給學生講解。 比如中國日報英文版網站有專門的“Xi's Moments”(學習時代) ,有每日更新的國內外政治新聞及有關文化、體育、旅游、商業等的文章。
五、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文化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要認真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并且改變英語教學方式,在課前課中和第二課堂各個環節提升學生對于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視,幫助學生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王守仁.轉變觀念 深化改革 促進大學外語教學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17(2):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