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模式能夠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教材內容,選擇適合大部分學生參與的合作形式,妥善解決合作學習中的“分工”問題,并建立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職業學校;合作學習;勞動分工;積極性評價
【作者簡介】劉晶(1973.02-),女,漢族,河北人,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憑借財政扶持政策和較高的就業率,近年來職業學校逐漸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青睞。為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動手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很多教師在英語課堂上開始嘗試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英語教學。這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為學生在學校學會處理人際關系、訓練與人交往的技巧提供了好機會。盡管小組合作學習受到眾多教師的青睞,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各類問題諸如:課堂上熱熱鬧鬧,氣氛活躍,熱鬧之余,學生并未學到多少知識;活動任務分配后,“欺負”能人的現象嚴重,小組內語言技能強的包攬了任務,部分學生仍舊置之于活動之外;活動前松后緊,草草收場或者前緊后松,一些人無事可做等。要避免以上現象的出現,就需要在實施小組合作活動時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分組問題
合作學習一般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因此,在實施合作學習前先要將班級成員按照英語語言技能水平、個人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甚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4-6人),組內還可以分成若干兩人組,以便完成一些小型合作任務。每組可以設定一名小組長,負責在組內分配任務、記錄小組成績、收集整理任務所需工具、完成一些因人手不夠造成的額外任務,小組長既不宜頻繁更換,也不可一成不變,可以一兩個月更換一次,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鍛煉。
二、合作任務的選擇及介入時機
很多人將合作學習模式運用于課堂之所以效果不佳,關鍵就在于沒有選擇合適的合作任務,因此,教師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任務適合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并不是每次上課都要有合作任務。合作任務可以在進行單元復習時設置,教師可以考慮將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組合在一起,設計一項大的合作任務,也可以在新課中處理難點時設置一些小型合作任務。合作學習盡管以小組的形式出現,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小組活動,它強調組員之間的合作性,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而這一問題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或已有經驗有著某種聯系,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
決定采用合作學習模式來完成教學目標后,教師還需要考慮以下問題:任務的目標是什么?這個任務對于該班學生是否太難或太容易?在教學進行到什么環節時介入?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任務,還是需要分幾個階段完成?應該給小組活動分配多少時間?采用哪種合作學習方式更為合適?合作學習活動介入時機不好、目標不明確、難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任務的流產。通常合作學習通過組內合作、組際競爭來進行,已經得到實驗驗證的合作學習方式主要有七種:1.游戲競賽法(簡稱TGT);2.學習成績分陣法(簡稱STAD);3.切塊拼接法(簡稱Jig);4.切塊拼接改進法(簡稱Jig-11);5.小組探索法(簡稱GI);6.共同學習法(簡稱LT);7.小組輔助個別學習法(簡稱TAI) 。教師可以根據課型、合作任務的需要有的放矢地選擇合作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實施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設計,對教師的個人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教材內容,選擇適合大部分學生參與的合作形式。在進行合作任務的設計時,還要考慮合作學習任務的梯度,避免任務太難或太容易的現象出現。在學生剛開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或完成難度較大的合作學習任務時,可將任務分解成幾個難度漸進的任務。
三、合作學習中的“分工”問題
合作學習的合作性體現在它能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避免了學生因為長期處于個體競爭的學習狀態而變得冷漠、自私、孤僻。在教學中,往往那些性格內向、英語基礎較差、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很難參與到活動中。同時,那些各方面能力較強的學生會包攬各項任務。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明確“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人各有長處與短處、強項與弱項,每個人都應當揚長補短,使強項變得更強,弱項得以由“弱”轉“強”。從而使小組成員之間 “積極互賴”,明確“個人責任”,通過互相依賴對方的信息而互相交流、互通有無,在交流中相互學習,相互啟迪,相互取長補短,最后完成共同的任務,共同得以提高。合作過程中,組內能力較強的成員會去幫助能力較弱的成員,這樣既能使自身的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增強,也能讓能力較弱的成員在他人的幫助下,獲得表現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可謂一舉兩得。
教師在分配任務前,首先要讓組員清楚小組需要達到的目標,任務布置時要清晰明確,分工時要特別注意關注小組中的弱勢群體。任務完成過程中除了要有英語語言技能方面的分工,也可以設計些諸如繪畫、設計、查找資料、粘貼、筆錄、匯總、書法等適合那些英語語言方面薄弱學生的任務。一般說來,合作學習中的學生角色職能包括總結者、監察者、研究者、經營者(尋找獲得實現任務所需要的物品、材料、設備、參考作業等)及記錄者等。
四、合作學習中的評價問題
合作學習的效果如何與合作學習的評價密不可分。合作學習的一個根本要素,就是每位組員促進同組成員完成任務的欲望,因此,教師在設計評價量規時既要有對小組的整體評價指標,還要有對小組成員的個人評價指標,這樣小組成員對個人任務才會產生責任,既能減少對團體的依賴性,也能在團隊合作時更好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評價時,教師還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將個人評價、小組評價與教師評價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僅要對最后的任務結果進行評價,也要將小組學生的參與性、合作意識考慮在內。教師在評價時還要多采用激勵性評價,堅持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合作學習活動全過程,在監控小組活動時通過多種鼓勵性語言來提升學生的自信。教師在對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應對整個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作系統規劃,將團隊的合作學習狀況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范疇,對合作學習過程中個人任務的評價可記入個人作業或測試成績,而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則列入團隊成績中,同一個組的成績就是個人的團隊成績,這樣每個小組的最后團隊成績與每個小組成員的個人平時成績掛鉤,會鼓勵能力較強的成員去幫助能力較弱的成員,容易在組內形成互助。當然,有時也會出現能力較強的成員為了提高小組成績,將弱勢組員的工作包辦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對此現象加以防范,不妨預先訂下懲罰的方式,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
五、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
某些教師把合作任務分配下去后就無事可做了,其實,教師作為指導者、監控者,事情也不少。教師的作用就是在關鍵地方介入,如某些小組在執行任務時遇到困難時就需要教師來進行指導。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空間。因為學生只有在充分獨立學習思考之后,才會產生交流的欲望。
學而不思則罔,教師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監控每組學生的表現,還要傳授合作過程中所需的社交技能,如:告訴學生如何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何尊重他人的發言;指導學生如何向聽眾詢問對他們觀點的看法;指導學生掌握決策方法和技術;如何在不傷害他人自尊的情況下評判他人的觀點,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對遭遇挫折的人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勵,給這些成員以信心。
實踐表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到的“可理解外語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較之教師單獨提供的語言輸入在數量上成倍增長,也使學生練習與使用英語的頻率大大增加。教師如果能正確理解及使用合作學習的原則和方法,無論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還是培養團隊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水滴石穿”,只要持之以恒,善于總結,相信合作學習一定會在課堂教學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D. Principles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York: Pergam on, 1982.
[2]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 Ea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0.
[3]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5]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6]鄭金洲.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合作學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