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敏
摘要:音樂通識教育是高職院校開展美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的重要課堂。本文基于筆者在高職院校從事音樂通識教育多年的一線教學工作經驗,就當前《音樂鑒賞》課堂中學生參與度低、課堂有效率低的現狀進行分析,并以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就如何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 音樂通識教育? 課堂參與度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3-0131-04
教育部在2019年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音樂通識教育是高職院校美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美育工作主陣地的《音樂鑒賞》教學課堂現狀卻不容樂觀,受生源質量、教學模式、教學軟硬件和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等條件的影響,課堂教學情況普遍呈現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效果差的狀態。因此,研究如何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課堂參與度,是當前音樂通識教育實際教學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以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職院校音樂通識教育課堂參與度低的現狀分析
(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當前高職教育階段的《音樂鑒賞》課堂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了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雖然近些年受到信息化教學倡導的影響,看似將多媒體教學資源和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入到了音樂教學的課堂中,其實不過是將書本的文字信息換成了多媒體的視聽資料,從根本上仍然沒有改變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
(二)保守的教學內容
現行的音樂通識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長時間缺乏統一的標準,所使用的教材也大多選用本科院?!兑魳疯b賞》課程的教材,不能匹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導致課堂的教學材料更多依賴于授課教師自行制作的課件和多媒體教學資源。由于大多數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能很好地處理經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關系,缺乏嘗試、不敢創新,單一的將古今中外傳統的經典作品作為授課內容,而這些經典作品所產生的歷史背景、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普遍使高職學生產生距離感、陌生感,無法從中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自然也就影響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意愿。
(三)學生的音樂基礎薄弱
在我國應試教育體系中,音樂課雖然開設了,但是長期不被重視,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接觸音樂的機會非常少,音樂基礎十分薄弱,對于旋律、節拍、和聲、調式等音樂基本要素的概念知之甚少,識譜能力普遍缺乏,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起點能力也高低不一,這些因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獲得正向的反饋。在音樂課堂上短暫的新鮮期過后,就對音樂學習失去了興趣,難以專注于課堂的教學活動。而由于音樂基礎薄弱,大多數學生羞于在音樂課堂的實踐活動中展現自己,害怕甚至抵觸在課堂上演唱或表演,導致音樂實踐活動開展困難,課堂的活力不能被有效的激發。
(四)音樂教學設備缺乏,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
目前我國的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存在一定程度上重技能輕人文的現象,音樂教學軟硬件條件并不完善,缺少專門的音樂教室,或者只提供少量的電鋼琴用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沒有專門的音樂功能室,沒有專門的樂器供學生學習、了解,不能提供完善的音樂實踐活動條件。這一因素進一步導致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言語教授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固化。
(五)教師專業素養“?!倍蝗?/p>
我國的音樂通識教育在教學內容上具有題材廣、體裁多、容量大、多元化的特點,而當前各高職院校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音樂教師大多是從高等音樂教育學院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專業素養的表現上呈現出“一專一能”的特點。聲樂專業畢業的教師對樂器演奏、器樂法等知識掌握不足;音樂學等藝術理論專業畢業的教師做不到開口演唱、或者樂器的演奏示范;民樂相關專業畢業的教師缺少合唱指揮的技能和素養;大多數非戲曲專業畢業的教師在給學生介紹中國戲曲文化的時候只能依賴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多媒體資源,缺乏引導和幫助學生實踐的能力和技術。教師在專業素養上的不全面,極大的限制了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實踐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影響了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二、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幾點有效途徑
(一)重視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
《音樂鑒賞》課程不同于其他需要以理性思維方式為主的學科,而是需要用到感性思維方式來理解和把握,其他學科的主要信息大多以靜態的書面文字來呈現,而音樂信息是以動態的聲音表現方式來呈現的,音樂教育以認知為手段,以審美感受為目的,這些特征都決定了音樂學科應該具有與認知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
以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的《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為例,在講授“音域”的概念時,傳統的以語言信息為媒介的教授法會告訴學生“音域是指音列的范圍”,但這樣枯燥的表達很難使學生真正理解這個概念,但在講授這個概念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唱出高、中、低不同音域的音列,在實際的音樂活動參與中去感受和理解概念性的知識,學生會很快掌握,并且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上?!肮澴唷焙汀肮澟摹币彩窃谝魳方虒W初期學生很難分辨的兩個概念,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用語言描述這兩個概念并要求學生背誦這兩個定義,學生也仍然不能在音樂活動中進行分辨。在講解完概念后,由教師編寫一條簡單的節奏,要求學生口念節奏同時用手擊打節拍,在音樂活動的實踐中學生很容易就能體會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之處。將類似的比較法、練習法、舉例法取代傳統的講授法、演示法用在概念性知識的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即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同時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音樂實踐活動
通過音樂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只是要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鑒賞能力,還要使學生獲得用音樂來表現的能力,因此音樂實踐活動的安排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造一個高參與度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設計音樂實踐活動時,應當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特長,充分考慮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起點能力,選擇合適的音樂材料進行改編、改寫,創新思維、拓展視野,以新穎有趣的活動形式為媒介,使每一個學生都樂于并且能夠參與到音樂的實踐活動中。
以貴州水職院為例,在人才培養方案和《音樂鑒賞》課程標準中,將該課程75%的學時定為實踐學時。通過教學團隊多次的研究探討,選取了penbeat(節奏擊打游戲)、阿卡貝拉練習等多種形式新穎、能激發學生興趣和團隊協作能力、且不需要大型的樂器和排練室等硬件設施的音樂實踐活動編排在課堂教學中。在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安排上充分考慮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薄弱的客觀因素,例如在“編創”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教學團隊將傳統的“寫作”式作曲題創造性的改變成“選擇”式的音樂素材匹配題,運用制作交互視頻的信息化手段,將事先編創好的音樂素材按照邏輯和流程制作一段交互式互動視頻,要求學生參照視頻畫面的內容或主題,在視頻的各個節點選擇恰當的音樂素材進行匹配,最終合成為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由于視頻中可供選擇的音樂素材風格種類各異,因此學生完成的作品結果也各不相同,這樣的“編創”模式弱化了對學生專業技能上的要求,降低了編創實踐可參與的門檻,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一首音樂作品產生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同時也仍然一定程度上的保證了音樂創作的獨特性和個性。合理的安排和設計各類音樂實踐活動使《音樂鑒賞》的課堂參與度得到顯著的提升,在教學周期結束后,也收獲了學生對于課程的高度評價,更有不少學生表達出對于音樂終生學習的意愿。
(三)創新教學材料的選用,把握好“經典”與“流行”的關系
音樂的審美情趣有高低之分,但是音樂的風格類型卻沒有好壞之別,任何時期、任何風格的音樂中都有優秀的作品。而在音樂教學材料的選擇上,許多教師錯誤的認為“古典”的就是高尚的,將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通過古今中外經典作品來進行闡釋和解讀,而將學生感興趣的現階段流行的、易學易懂的通俗音樂一概棄之門外,使得課程內容單一、枯燥,不能貼合學生的興趣點。
音樂教育的理念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特點不斷改進,我們應當認識到音樂通識教育不是在培養演奏家、歌唱家、藝術評論家,而是期望通過音樂教育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開啟心智進而陶冶性情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過分的強調枯燥的樂理知識、高深莫測的演唱技巧、西方古典音樂作品復雜的結構,不但達不到教學目標,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以貴州水職院的《音樂鑒賞》課堂為例,在介紹民歌藝術的內容時,除了給學生介紹和播放各地傳統的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還會讓學生欣賞以廣西客家山歌為元素創作搖滾音樂的九連真人樂隊的作品,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音樂中感受中國民歌的多姿多彩,體會中國民歌文化的鮮活與生動,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中國民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和多樣性。
(四)重視過程性評價,強調評價的鼓勵機制
傳統的針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是一個教學周期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的綜合考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高職學生的音樂基礎相對薄弱,音樂實踐活動開展難度大,《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評價是以學生完成一篇以語言表達為主的總結性報告的方式來完成,這樣的考評難以對教學效果做出有效的分析和評價,也不能對學生起到激勵和促進的作用。
以貴州水職院為例,為了正確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形成“活動參與—正面反饋—興趣提升”的正循環,教學團隊嘗試改變傳統考核方式,設計側重于學生審美態度、突出平時實踐成績權重的評價,將教學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個部分。過程性評價由教學過程中的考勤、課堂表現、教學實踐活動形成性評價等部分構成,占總評價的70%,過程性評價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實時公開,每一次的實踐活動都要求教師及時進行打分和點評,并且強調評價的鼓勵機制,使學生能盡快的在音樂活動的參與中得到正面反饋,進一步激勵學生的學習意愿和興趣;總結性評價是教學周期結束后為明確教學成果進行的綜合性考評,占總評價30%。在評價時也要看到音樂才能分為先天素質和后天才能兩大類,因此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前起點能力差異,重點突出評價機制的鼓勵作用,使學生盡可能多的在正面反饋中建立對音樂的興趣和終生學習的意愿。
(五)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
構建一個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率高的有效課堂,很大程度還要基于專業化、高素質的教師本身。一名優秀卓越的音樂教師除了要有自信而充分的教師職業理想和師德水平,還要具備廣博而扎實的專業及教學知識、能力,既要有全面先進的教學方法及操作技巧,還應極具創造性與個性、和不斷學習持續發展的能力。
首先,學校應當加強音樂教師專業素養的培訓,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優化。對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進行不間斷的加強,補齊短板、補全技能,使教師掌握更多的教學知識和技術,且能夠在時代不斷發展、新學術思想不斷涌現、新技術手段不斷變革的現代社會中一直保持教學的先進性。其次,教師應當關注自身成長的重要性,作為只有一技之長的教師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要求下的音樂通識教育課堂了,必須加強和完善自己的音樂技能,對音樂的各個藝術門類中的知識和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歌唱、器樂、戲曲、音樂編創、民間音樂文化等方面都要加強學習,做到在任何需要展示自己的技巧技能時都可以游刃有余,把自己的專業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期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能起到充分的引導、感染和示范的能力。
綜上,提升學生在音樂通識課堂上的參與度、提高高職院?!兑魳疯b賞》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改變觀念,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改革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興趣出發,在音樂實踐活動的參與中真正領悟音樂的美,不斷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以達到高職院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吳穎.音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彭蛟,臧真博.基于ISM模型的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改進研究[J].科技資訊,2021(11):127-130.
[3]王慧奇.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的調研分析[J].藝術評鑒,2020(20):146-148.
[4]張莉.談音樂教師的自身成長[J].音樂天地,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