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 ?要:高中學生有比較獨立的思考能力,議題式教學模式的對接性更強,能夠對學生形成針對性激發。在具體執行階段,教師應對議題設計、議題選擇、議題投放、議題組織、議題執行做出創新研究,形成嶄新的教學啟動點。
關鍵詞: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32-0028-02
議題式教學,是指教師通過一些提示性的情境,運用更多資料,對內容做整合處理,形成系統性表達,建立起思考和討論的話題,對學生形成系統性指導,讓學生在研究、分析、解讀、歸結等思維操作中建立學科認知。在進行議題式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要貼近學生選擇議題、契合教材要求投放議題、對接生本思維組織議題、滲透時政熱點執行議題,為課堂教學注入豐富動力。
一、議題選擇貼近生本思維
議題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本質區別,教師以議題推開教程,能夠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在設計和選擇議題時,教師要對學生思維基礎有一定了解,才能推出更為合理的議題內容。議題內容和呈現形式沒有固定要求,教師在具體組織時要提升對接性,學生主動接受是標準,讓教與學達成更多和諧。
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學生大多有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對投票也比較熟悉。特別是農村村委會選舉時,很多候選人都會“拉票”,讓很多學生對此留下深刻印象。教師針對這個內容做議題設計:村委會選舉,大家的共同愿望是推選最適合的人選,能夠帶領大家走向富裕,什么樣的人最合適,大家自有公論。如果有人以親疏關系來“拉票”,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說說你的理由。學生面對這樣的議題,自然有很多感慨,課堂互動交流氣氛熱烈起來。教師深入學生群體,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有學生說,因為是親戚,或者是家族成員,他們執意要求投他們一票,這真是很難辦的事情。也有學生說,我們手中的票應該投給誰,其實都比較清楚,但親情也不能不照顧,最理想的方法是表面答應,實際操作中按照原則行事。教師也隨即發表自己的觀點,對相關問題做引導性思考。
二、議題投放契合教材要求
議題內容確定后,教師還要對投放時機做篩選,讓學生順利進入到議題研究環節。教師深潛教材之中做深入研究,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為議題設計和投放創造基本條件。議題內容要與教材高度吻合,這也是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議題不能只是一個任務或者幾個問題,應該是一種系統性學習任務,或者是一種學習策略設計,帶有體系性、關聯性,教師要做到精準把握,讓議題發揮助學作用。
如教學“民主決策:作出最佳的選擇”,民主直接選舉在農村基層推行多年,村民對這種選舉方式比較認同。在民主決策這方面,公民參與分為間接參與和直接參與兩種形式。教師從直接參與角度設計議題: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公民參與決策的方式豐富起來,電話、信函、傳真、電子郵件等,都可以成為參與手段。我們平時也經常會收到民意調查問卷或電話。你如何看待公民參與政府決策?以讀后感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對這些內容都比較熟悉,教師的提示讓學生形成思維對接。直接參與決策在教材中有詳細論述,教師推出相關議題,給學生帶來深度思考的機會。高中學生每天都在運用互聯網,對網絡媒體信息手段最為熟悉,教師從這個角度做推介,要求學生結合相關手段和方式做議題研究,能夠對沖學生心理認知。
三、議題組織追求思維對接
政治學科教學啟動后,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做整合處理,還要對議題學習活動做組織,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討論、交流、歸結中完成議題任務。教師要對議題打開程序進行梳理,還要對議題學習活動做優化處理,讓每一個環節都能夠有效對接,提升議題教學整體效果。議題式教學追求思維對接,教師要在這個方面做出積極探索,為議題順利推進創造條件。
在教學“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推出兩個議題,要求學生做出自主選擇:村民自治包含哪些內容?城市居民委員會自治包含哪些內容?任選一個方向做研究。在具體選擇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居住地域做決定。提示學生在研究程序設計和內容整合時,要對教材內容做深度解析,還要對自身生活認知做梳理,結合生活做思考,如果有必要,還要走訪調查,掌握相關信息越多,研究結論就越豐富。教師要求學生選擇一個方向做研究,給學生一定自主學習的自由,這是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形式。
四、議題執行滲透時政熱點
議題執行過程中滲透一些時政熱點內容,體現了政治學科教學的特點。時政內容本身就屬于政治學科教學范疇,如果教師在議題設計時有所觀照,讓時政素材滲透到議題教學之中,不僅能夠開拓學生視野,還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讓學生在生活對接中完成認知構建。在議題教學中融入時政新聞內容時,教師要做必要解讀,引導學生做深度研究,以提升其學習品質。
教師進行議題設計時,要采用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讓學生自然進入到議題研究程序之中。如“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教師設定了議題訓練任務:圍繞民主監督方式主題,先對教材相關內容做梳理,提煉出綱要,然后借助媒體和網絡,搜集最近發生的民主監督方面的新聞案例,成立2~4人研究團隊,結合新聞報道做專項研究。我國民主監督形式眾多,人民群眾最常用哪些方式做監督?監督的成效如何?小組集體研究,得出研究結果,形成書面報告。教師對議題研究方法和組織形式給出建議,學生積極行動,議題進入執行階段。教師深入到課堂之中,對議題進展情況做觀察,以便做出積極應對。
高中學生對議題教學有更高的接受度,教師要對議題做優化處理,將政治議題與學生生活、社會熱點形成對接,以提升教學適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