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皇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小學語文的教學形式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在當前的發展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指向言語審美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需要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共鳴。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延伸教學思路,配合學生的思維發展方向進行適當拓展,指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文章基于指向言語審美的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相關探討,旨在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言語審美;小學語文;教學延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9—0044—03
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指向言語審美的相關活動,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積極利用教材中的內容,創設相關的語言情境,有組織地感受相關的語言文字應用過程。在這種教學模式當中,學生不僅能提升自身的言語審美能力,也能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拓展理解,激發自身的言語潛能,積極提升語文素養。
一、言語審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1.教師注重使用價值,忽視言語審美。從語文教學環節中可以看出,一些教師將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技能提升方面,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以及課文中的深層含義。除此之外,教師自身的審美教學理念以及相關知識儲備較為薄弱,在實際教學當中也削弱了審美教育,導致學生的發展處于失衡狀態,學生長時間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很難得到全面發展[1]。
2.其他因素制約學生的審美發展。文學作品當中蘊含著美學的內容,而這種“美”的形態無法計量,這既是文學作品靈魂的展現,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勢所在。但是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并且在認知上還處于發展狀態,導致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實際表現存在落差。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對學生的美學指導,導致小學生對“美”的認識僅停留于表面,很難深入探究其意義。在這些因素的制約之下,不僅對語文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阻礙,也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升。
3.思維發展制約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審美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思維的體現,小學生在平時的語文課程當中按照相關的要求進行“提升”,以此達到教學目的。但是從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傳統的語文審美教學當中,教師往往將審美和想象力等方面分開,導致學生很難在學習中收獲樂趣。這種具有限制性的教學方式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導致學生逐漸喪失主見,阻礙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言語審美與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關聯
言語審美不能局限于人與人之間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也可以成為文本與意境之間的關聯,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其中的內涵,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言語能力,為言語審美教學指明方向。從審美教學的核心出發,課堂教學的延伸主要從兩方面開展,第一個方面是以一篇課文為基礎,通過某個問題或者關鍵點引導學生對相關作品進行研讀和分析,課文并不代表全部,而只是引導學生聯系課內外閱讀的“橋梁”。在這種方式之下,教師為學生打破傳統教學壁壘,能夠不斷補充課文中的相關內容,而不是利用知識拼湊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2]。第二個方面是在教學當中進行思路拓展,每一位學生在閱讀時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在這種教學視域下開展的延展性教學需要以審美為中心,這并不僅是圍繞與其課文相似的內容展開教學,更要深入到學生的思維以及審美等深層,從這些方面進行延伸。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環節,教師應該巧妙隱藏這種思路拓展,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等方式進一步領悟內涵,達到真正的拓展性教學目的。
三、言語審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展策略
1.利用課文內容適當拓展。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閱讀與寫作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有效的教學拓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全面的語文思維,促使學生在后續的發展當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穩”,而不是簡單分析后就跳過,要注重邏輯間的關聯性,循序漸進。課文僅僅是教學中的范例,教師應利用課內外互補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3]。
以《草船借箭》一課為例,本文出自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學生在學習本篇課文之后會對諸葛亮、曹操等人物留下初步的印象,基于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原文,對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全面了解。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會進一步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且能夠對課文進行深度分析,形成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在學生閱讀完這一著作之后,教師將班級內的學生劃分成人數相等的學習小組,要求學生針對著作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簡要分析。有的學生說通過閱讀整部作品,認為諸葛亮的很多設計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例如木牛流馬等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偉大設計;有的學生認為文章全面刻畫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將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曹操的生性多疑都刻畫得精妙傳神,為全書的閱讀增添了色彩;也有的學生在閱讀全書之前,對作品了解得較為淺顯,只知道曹操、劉備這樣的核心人物,閱讀之后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感到受益匪淺。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可能從人物、場景、動作等方面進行分析,由于沒有特定的范圍,教師應該用心聆聽學生的回答,而不是根據自己對名著的理解限制學生的作答。小學生的年紀較小,在分析問題或者思考能力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達到審美要求。小說與課文節選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小說中的人物更加繁雜,而且故事情節關聯性更強,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以及內在“線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帶領學生分析章節題目,幫助學生理解每章之間的關聯性,以此來指導學生從更深的層面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
2.將一篇文章與多篇文章相關聯。將一篇文章與多篇文章進行關聯的教學方式也被稱為“一對多”的方式,即利用一篇文章中的某一點作為出發點,以此將相關內容延伸到其他文章當中。其閱讀形式也可以從精讀變成泛讀,加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以及積累量,糾正學生在課后不閱讀的習慣。
一些小學教材當中設置了課外閱讀的延伸環節,這也促使語文教學形成了“教學——領悟——課外拓展”的模式。在這一環節當中,學生從閱讀課本內的文章發展到將多篇文章進行串聯,在多讀書的同時也能達到提升言語能力的目的。在這種多文本閱讀當中,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到文本之間的關聯,并且將知識進行遷移,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如果教師想適當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可以選擇較抽象的內容作為拓展,在豐富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以《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課為例,本課是典型的說明文,通過介紹納米技術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為學生展示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師可以基于課文的核心主題,選擇《神奇的納米技術》等相關文章進行拓展,由于說明文的拓展材料可能會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因此,教師僅要求學生進行泛讀,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學生通過文章之間的分析對比,可以歸納出納米技術作為一項科學技術,已經應用到眾多的領域當中,甚至成為我們健康的守護者。
多文本閱讀的教學方式是近幾年新型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教學內容,提升言語審美能力[4]。
3.適當進行知識遷移。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將所學的內容進行內化,為自己所用。在知識的遷移過程中,學生會基于自己的理解對文本進行賞析,尤其是在語文教學當中,學生會利用個人的情感體驗分析文本內容,以此達到遷移目的。小學生當前的年齡階段正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知識遷移有助于言語審美能力的提升。
以《兩小兒辯日》一課為例,本課是文言文,學生在初次學習時很難理解其深刻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字、詞等方面進行剖析,促使學生對內容審美賞析。例如,在“孰為汝多知乎?”一句中“知”同“智”,這也是通假字當中的常見用詞,小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這一詞的含義,有的學生說翻譯成“知道”也符合文章意思,不需要同“智”,針對學生的這一疑問,教師可以列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句進行舉例,其中的“知”有的地方翻譯成“知道”,也有的需要同“智”,翻譯成“智慧”。因此,促使學生理解古文的翻譯,需要結合文中的語境進行分析,從而達到翻譯和理解的目的。在這種語文品鑒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文字的敏感度也在提升,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當前的課文內容進行全面了解,也可以為其他內容進行鋪墊和連接,感受文字背后的魅力,為小學生的言語審美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在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引導學生實現言語發展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不應該僅停留在表層,更應該深入內部看到其內在的價值,加強言語的表現力度。在實際教學環節,教師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課堂以及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讓生活中的內容與教學內容形成關聯,促使小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也能得到相應的言語能力拓展,領悟文章魅力,從而達到指向言語審美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曉艷.指向言語實踐的閱讀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271.
[2]湯嵐.指向言語審美的小學語文教學延展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65-68.
[3]宋尚琴.小學生語文課堂交流性言語能力培養的行動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9,35(05):32-37+122.
[4]錢軍偉.指向言語生長:小學語文教學的重構[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9(01):71-78.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