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曉華
[摘? ? 要]“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教應該做到守正創新,應該基于傳統與現代的糅合——依托“互聯網+”而進行中華國學經典的傳承。比如,多一些兒童視角,讓傳承更自然;多一些言傳身教,讓傳承更溫馨;多一些家國情懷,讓傳承更大氣。家庭教育傳承國學意義重大而深遠——能夠更好地在兒童的為人處世、品性滋養和道德醇厚等精神層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家庭教育;傳統文化;兒童視角;言傳身教;家國情懷
一、“互聯網+”背景下家教中傳承國學經典的意義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國學經典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了“全面復興傳統優秀文化”的重大國策。國學經典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因子和養分,是青少年精神成長中的重要“維他命”。挖掘和詮釋中華國學經典,對于學生的內在成長和二次覺醒意義重大——國學經典中包含的樸素、勸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正是“互聯網+”背景下青少年所應該樹立和堅守的,正是學校德育和家風家訓中的重要來源。長期浸泡在國學經典的根系中,以文化人,必將達到養氣,養性、養心的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堅實孩子們的精神底座。
無疑,中華國學經典的傳承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因為優良家風與國學經典是成正比的——優良家風就來源于優秀的傳統文化。諸如“尊老愛幼、謙恭禮讓、責任擔當、愛與寬恕、家國情懷”等,無不是中華國學經典代代沿襲或傳承的結果。在人生的源頭——青少年時期就播撒中華國學經典的種子意義重大,不僅僅關乎青少年知識層面的收獲,也關乎他們為人處世、品性滋養和道德醇厚等精神層面,真正讓青少年的“靈魂散發出香味”。
二、“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出現了一些新趨勢和新特點。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大眾媒體(包括快手和抖音等)的傳播,“網紅現象”呈蔓延趨勢。盡管“一夜暴富”成為可能的概率那么微小,但就有部分學生想躍躍欲試;“動動手指就能賺錢”,對于被學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學生而言,就是一種致命的吸引;隨意開一個網絡直播間靠顏值和娛樂試圖掙大錢的,部分網絡主播輕松“月賺幾萬”的說辭,輕易地就浸潤與蔓延到學生的價值觀念中,讓學生迷茫矛盾的同時,產生了諸多價值觀困境。
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機,而部分家長自己卻“機不離手”;教育孩子要多讀書,而自己卻一直沉浸在網絡游戲中……還有一些家長看著孩子參加書法繪畫競賽,但可能因為技法的生疏與功力的不足而拿不上獎,于是家長“捉刀代筆”,或者從網絡中下載類似的作品冒充原創之作進行競賽。這樣功利性很強的行為,與優秀文化傳承的初衷相悖,得不償失。
現實中不乏一些“神童”:三歲就背會了幾百首唐詩宋詞、五歲就寫出了令成人自嘆不如的書法、八歲就熟稔順暢地演奏《梁祝》……面對“神童”,部分家長不顧實際情況紛紛效仿,非要讓自己的孩子在很幼小的年齡就綻放出“異樣”的光彩。還有一些家長把自己未曾實現的“宏愿”強加給孩子。這樣的“強加”換來的就是孩子的費時低效、家長“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和急功近利的教育尷尬。
三、“互聯網+”背景下家教中傳承國學經典的方法
(一)多一些兒童視角,讓傳承更自然
對國學經典的親近和傳承,必須基于兒童視角。比如,孩子不喜歡書法而喜歡剪紙,千萬不可強迫,不妨讓他利用“互聯網+”平臺欣賞網絡中五花八門的剪紙藝術,在現實中通過剪剪貼貼親近傳統文化。形式和內容也不做硬性規定,不加干預,均可以依據興趣而自主選擇、自主構思、自主創作、自主修改,從中體會“對生命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在傳承一門技藝的同時發揮其創造性和靈敏性。
盡管傳統文化是一座寶庫,但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想讓孩子學什么就學什么。從兒童天性和興趣出發,擇其“一二”進行親近,才是文化傳承中應有的視角。家長應該引領自己的孩子對傳統文化有所甄別、有所取舍。實踐證明,愈是接近兒童視角的選擇,愈有強大的動力源;愈是從兒童天性的角度觸摸傳統文化,愈能更自然地深入進去,從而發現更多、感悟更多、傳承更多。
(二)多一些言傳身教,讓傳承更溫馨
“好的教育一定要對孩子產生第一推動力。”這樣的“推動力”不是來自理論上的單項灌輸,而來源于家長實實在在的言傳身教。的確,“做”永遠比“說”有用,行動上的示范永遠大于理論上的引領。“言傳身教”必須傳播正能量,家長應該多一些大局觀和長遠觀,從未雨綢繆的角度為孩子做出正向積極的榜樣示范作用。家長的“說”必須落實到“做”中,在一點一滴的行動中,讓優秀文化養分落地生根。
“孝于親,所當執。”傳統文化中關于孝敬父母的金句和實例比比皆是。家長應該引領孩子們上網查詢這些金句的出處和淵源,搜尋網絡中與此相關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家長在引領孩子們熟讀此類句子的同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飯桌上的第一碗飯永遠先端給老人,削好的第一個蘋果永遠先讓老人品嘗……經常性地恪守這些生活細節,必將在孩子的心田播撒一顆敬老愛幼的種子。
(三)多一些家國情懷,讓傳承更大氣
屈原、李白、杜甫、范仲淹、陸游等,都不只是文學造詣很深的文豪,也是具有濃濃家國情懷的典范。中華國學經典的傳承中,一定不能少了“家國情懷”這一環節,一定要使其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鈣質。“家國情懷”的滋生首先應該在“家”中,其次,才一點一滴地擴展到“國”的層面。
1.營造家庭文化氛圍。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文化氛圍的影響。如果家庭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是國學經典,都在無聲地傳播著“愛與寬恕、責任與堅持、誠信與正義、家國一體”等,如果一墻一壁,一字一畫都意蘊十足,蘊含著豐富的家風內涵,暗藏著家國情懷,那么,從中走出來的也必將是儒雅書生和俊秀之材。因此,家庭中特意渲染或營造濃濃的家國情懷氛圍不可或缺,而這離不開家長的“用情、用心、用意”。
比如,家長不妨多購買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書籍放在書柜里,包括適合于青少年閱讀的唐詩宋詞、《千字文》《三字經》四大名著等等,也包括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歇后語、童謠、棋譜、樂譜等;墻上懸掛的不一定是電影明星的海報,也可能是有相當功底的書法作品和名家名畫;空閑地方可能是筆墨紙硯;裝扮住房墻壁的不是“銅臭味”,而是濃濃的書香味,是真正意義上的書香盈室。
2.引導娛樂節目欣賞。如何甄別娛樂節目,如何選擇頻道,如何弘揚正能量,如何滲透家國情懷,如何傳承國學經典,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當學生更多地欣賞傳統文化名人,被他們的“才高八斗”所折服時,自然,對時下網絡明星的追捧也就會“降溫”。
作為家長,與其欣賞打打殺殺的武打電視劇,不如欣賞在中華詩詞大賽中冉冉升起的明星武亦妹;與其在娛樂至死的肥皂劇中消磨時間,不如在國學經典的頻道中沐浴身心。對于電視劇的選擇或者“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內容的選擇,家長不是任孩子們想看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該關閉的關閉、該弘揚的弘揚、該屏蔽的屏蔽、該凸顯的凸顯。必要的時候切斷所有“互聯網+”的管道,安上一道“過濾網”和“防護墻”,盡力促使孩子們的娛樂欣賞朝著國學經典靠攏,朝著家國情懷靠攏。
3.規劃生涯理想選擇。家長的選擇一定會影響孩子的選擇。把“小家”和“大家”聯結在一起,將“家和國”糅合在一起進行人生規劃,才是新時代青少年奮發有為的必然選擇。傳統文化中從家國一體的角度進行人生規劃和理想踐行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妨引領學生沉浸進去,在反復涵泳和內心警醒的過程中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盤和理想路標。
家長不是一味地讓學生憧憬“能掙大錢”的生涯理想,而是從傳統優秀文化出發,注重家國情懷的點滴滲透。不妨借助“互聯網+”,將“風云人物的人生規劃”和“我的人生規劃”結合起來,比如,引領孩子了解范仲淹的“后天下之樂而樂”,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然后在這樣的精神傳承中進行自我人生規劃,真正做到既兼顧自己的愛好興趣,又肩負著建設祖國的光榮使命。
“互聯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家長應該挖掘網絡優質資源,服務于家庭教育,讓家庭環境更加溫馨,育人效果更加理想,讓家庭教育進入一個搖曳多姿的新時空。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在各種家教思潮的耳目濡染下,家長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育視野開闊了,不再僅僅拘囿于孩子的成績和名次,而是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關注他們的身心成長和快樂與否。如此,親子關系更加親密,家庭生活愈加幸福,社會也就會愈加穩定和諧,有助于中華國學經典的有效滲透。
參考文獻:
[1]徐建芹.家庭教育中滲透中華國學經典的教育方法分析[J].試題與研究,2015(26):41-42.
[2]常作印.讓靈魂散發出香味[J].教師博覽(原創版),2017(2):1.
[3]蔡興榮.什么是好的教育[J].教師博覽(原創版),2017(1):39.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 “‘互聯網+’支撐下國學經典傳承之家校對接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