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廣平 雷榮林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51-01
摘? 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新課程教育越來越重視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如何在小學教育中把體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讓小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身體素質也得到鍛煉是當前小學老師教學的重點。本文對如何在小學體育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進行分析,以為小學體育教育提供建議。
關鍵詞? 小學體育? 德育教學結合? 思考
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階段,開展體育課堂鍛煉不僅可以鍛煉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可以培養出他們堅韌的性格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體育精神包含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團隊合作等精神。通過體育課堂的學習,可對學生在性格培養方面有重要影響。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老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身體鍛煉,還要讓他們學習體育精神。小學教育要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進行道德學習,這有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使他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日后為社會作出貢獻。
一、小學體育教學與道德教學結合的必要性
(一)體育教育中滲透道德教育有利于小學生的學習
小學生還處于對未知事物的認識階段,尚不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正確的觀念,需要教師和家長對其正確教導。道德教育通常在教室中進行,老師如果僅對課本知識進行書面講解,學生往往會對道德理論產生空大、虛假的觀念,不能幫助小學生很好理解。而體育教學一般在操場上進行,以玩耍為主,學生有更多參與感。所以,把道德知識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可幫助學生在玩耍中學習道德知識,并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身體活動能力。長期如此可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實現道德教育的效果,也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教師以身作則,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小學生正處于模仿階段,教師們的言談舉止都是影響小學生的重要因素。所以就要求老師們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導。體育老師在教學中,通過教學生打籃球、踢毽子、跳繩等活動展現出充滿活力、朝氣十足的狀態,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一些學生在進行體育訓練時可能掌握不好,對一些動作、要求表達不規范。如果老師一味指責、批評,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成長和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體育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有較好的耐心和細心,對學生進行動作指導,及時改正他們的動作錯誤,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二、小學體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的策略
(一)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吸引學生興趣
在傳統小學教育模式中,老師通常會照本宣科的進行講解,脫離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課堂進度慢,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問題。所以,體育老師要對傳統的教學課堂進行改革,制定學生感興趣的教學課程。如玩老鷹抓小雞、捉迷藏、三人傳球等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營造出愉悅的學習氛圍。在競技游戲中,老師要為學生傳授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道德教育,在學生出現失誤或者受傷時及時停止游戲,并給予幫助。對本組同學出現錯誤或比分落后的情況不能一味指責,要學會互相鼓勵打氣。通過體育競爭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行為道德,提高學生的胸懷和氣度,從而實現體育訓練和道德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增強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強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體育鍛煉和道德教育息息相關。體育老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貫穿落實德育理念。老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制定體育課堂紀律,并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課堂秩序,從而培養出遵紀守法的思想品質。老師要改變傳統師生觀念,學會和學生作朋友,培養師生感情,讓學生和老師打開心扉。在體育課結束后,引導學生把體育器材收納整齊,從而促進學生道德素質教育。
三、小學體育和道德教育結合的意義
道德素質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點,通過學生素質教育的學習,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學生的性格缺點,促進健全人格的發展。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師不能只關注小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他們的身體素質發展。只有一個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為了更好地進行道德學習和體育結合,老師要立足于現實生活,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從現實中學習道德知識,培養學生心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產生積極樂觀的心態,為他們日后學習打下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學習和道德教育結合是必由之路。通過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進行道德學習,能夠培養出學生積極樂觀的性格,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老師要對傳統課堂進行改革,創造出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教學,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徐水明.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2012(14):17-19.
[2]劉冬萍.新課標下滲透在小學體育中的德育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5(07):158-160.
[3]李德倫.淺析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J].魅力中國,2014(18):130-132.